光武帝吧 关注:2,872贴子:229,082

【论文】秦汉人的富贵追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帮贴的


1楼2010-12-31 21:49回复
    【作者简介】王子今,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校外专职研究人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考察秦汉时期的社会意识,可以发现热切追求“富贵”的倾向。这一情形,同经济生活的进步有关,也是与当时社会文化“闳放”、“毫不拘忌”的风格相一致的。“富贵”追求,成为人生进取的动力。而帝王控制的权力,主宰着臣民得“富贵”是否可能。秦汉时期已经有开明的思想者对全民的“富贵”追求持冷静的态度。若干有关“富贵”的认识闪射着理智之光。逸民的言行表现出“骄富贵”的社会意识。所谓“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很可能表现了较在“志”与“道”的约束下坚守“高尚”原则的士人们更为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
    【关 键 词】秦汉/富贵/追求/社会意识


    2楼2010-12-31 22:00
    回复
      2025-07-27 11:33: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史记•陈涉世家》写道:“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①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项羽本纪》又记载,项羽拒绝定都关中的建议,“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看来,博取“富贵”和显示“富贵”,是当时社会有突出历史表现的心理倾向。对“富贵”的热切的追求,是秦汉社会意识考察不宜忽略的现象。这一情形,同经济生活的进步有关,也是与当时社会文化“闳放”、“毫不拘忌”②的风格相一致的。
      有学者注意到,秦汉时期“社会上渐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甚至于‘凡人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即深为乡党所耻”。③又指出,“于是社会上舍本逐末的潮流相随兴起,使汉代以农业为生产主体的经济结构遭到了剧烈的冲击。”④将“富贵”追求与“经济结构遭到了剧烈的冲击”相联系的观点,看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本文的任务,只限于社会意识的分析。


      3楼2010-12-31 22:01
      回复
        一、耻贫贱而乐富贵
        《后汉书•郎顗传》说到“君子耻贫贱而乐富贵”。《三国志•魏书•卫觊传》中卫觊上疏,也有“人之所乐者富贵显荣也”的说法。又如《三国志•魏书•王昶传》:“富贵声名,人情所乐。”都说明当时社会对于“富贵”有比较一致的价值取向。


        4楼2010-12-31 22:01
        回复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一时富贵,“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虵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苏秦面对其嫂的感慨,指出“富贵”和“贫贱”的对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史记•外戚世家》褚先生曰:“丈夫龙变。传曰:‘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丈夫当时富贵,百恶灭除,光耀荣华,贫贱之时何足累之哉!”也说“贫贱”与“富贵”反义。《汉书•食货志上》:“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也是同样的例证。


          5楼2010-12-31 22:02
          回复
            《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投奔苏秦,苏秦羞辱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在这里,“富贵”的反面是“困辱”。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记录栾布的话:“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则以“穷困”与“富贵”对应。


            6楼2010-12-31 22:02
            回复
              《汉书•朱博传》:“博为人廉俭,不好酒色游宴。自微贱至富贵,食不重味,案上不过三杯。”“富贵”的反义词又是“微贱”。通过朱买臣的故事,可以体会秦汉时人的“富贵”观。朱买臣争取“富贵”和表现“富贵”的形式,有一定的典型性。汉武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语,也具有文化代表性。⑤而朱买臣“故妻”故事中因“富贵”而发生的起初“羞之”而后“恚怒”,最终“自经死”的情节,特别发人深思。
              《汉书•匡衡传》可见“夫富贵在身而列士不誉,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的说法,也从两个方面突出显现出“富贵”的意义:(1)“富贵”应当得到称誉;(2)“富贵”应当予以展示。


              7楼2010-12-31 22:22
              回复
                二、“富贵累世”梦想
                人们祈求“富贵”,又希望这种人生幸福能够长久。
                《汉书•叙传上》说到短暂的“富贵”:“及至从人合之,衡人散之,亡命漂说,羇旅骋辞,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李斯奋时务而要始皇,彼皆蹑风云之会,履颠沛之势,据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贵,朝为荣华,夕而焦瘁,福不盈眦,旤溢于世,凶人且以自悔,况吉士而是赖虖!”所谓“一日之富贵,朝为荣华,夕而焦瘁”,显然并不是人们所希望的。
                《汉书•宣元六王传•淮阳宪王刘钦》记载谏大夫王骏对刘钦的劝导:“王其留意慎戒,惟思所以悔过易行,塞重责,称厚恩者。如此,则长有富贵,社稷安矣。”所谓“长有富贵”,是一种理想。《汉书•宣元六王传•东平思王刘宇》:“诸侯在位不骄以致孝道,制节谨度以翼天子,然后富贵不离于身,而社稷可保。”所谓“富贵不离于身”,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汉书•元后传》说到的“富贵累世”,则显然超越了“富贵不离于身”的期望,而梦想“富贵”世袭。对于《后汉书•冯衍传上》所谓“富贵传于无穷”,也可以有同样的理解。


                8楼2010-12-31 22:22
                回复
                  2025-07-27 11:27: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大富•至富•长富•常富
                  “富贵”追求,在当时完全是一种正面的人生目标,人们公开地毫不掩饰地宣示这一志愿。“富贵”追求,是当时社会共同的理想。
                  汉印可见“富贵”、“长生大富”、“至富”、“长富”、“常富贵”、“日贵”、“日就富贵”等文字,反映社会意识中对“富贵”的重视。又有“王富之印”、“毛富之印”、“周常富”、“孙贵”、“茆寿贵印”、“魏弦贵”等。⑥“富”“贵”成为人名用字,是重要的文化信息。


                  9楼2010-12-31 22:23
                  回复
                    我们看到,除了“长生如石”,“生如山石”,“予(与)天相保不知老”等长生祈祝外,汉代镜铭文字还反映了当时民间对于所谓“富宜昌”、“贵富昌”的热切期盼。而人们的财富企求,体现如文字“大赏”、“贾万”、“百倍”、“宜古(贾)市”、“家大富”等,其强烈和迫切,是超过了平安企求(如“长乐未央(殃)”、“长乐未英(殃)”、“长保二亲宜孙子”、“除去不祥宜孙子”、“辟邪喜怒无央(殃)咎”等),多子企求(如“宜子孙”、“长宜子孙”、“众具七子九孙各有喜”、“十子九孙各有喜”等)的。而体现尊贵企求的“宜官□”、“带服章”、“宜侯王”、“君宜高官”、“位至三公”、“立(位)至公侯”、“官至公卿中尚(常)侍”、“囗至三公中常侍”、“左右为吏高升”等文字资料,也值得注意。直接表现“富贵”追求的镜铭,多见“富贵”、“家常富贵”、“富贵昌”、“富贵且昌”、“富贵番昌”、“富贵高迁”、“富贵吉羊”、“富贵延年”、“富贵乐未央”、“富贵毋忧”、“富贵安乐”、“富贵安宁”、“富贵昌乐”、“大富贵”、“大上富贵”、“大乐富贵”等。汉代砖文,有“阳遂富贵”、“富贵吉祥”、“昌富贵宜官秩”、“富贵昌宜宫堂意气阳……”等。 


                    10楼2010-12-31 22:23
                    回复
                      五、富贵者,人主之操柄
                      专制帝王是“富贵”至极的最高执政者。这就是《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引张晏所谓“天子富贵无堤限”。同时,帝王又有决定臣子能否“富贵”的有效的权力。
                      《史记•张丞相列传》:“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同样的话,《汉书•申屠嘉传》则写作:“陛下幸爱群臣则富贵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汉书•贾山传》:“钱者,亡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贵。富贵者,人主之操柄。”最高执政者有“能富贵”臣下的权力。“富贵”,也是帝王政治控制和心理威慑的一种手段。


                      14楼2010-12-31 22:26
                      回复
                        六、开明人士对于“富贵”的清醒认识
                        《史记•伯夷列传》写道:“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14),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16)。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裴骃《集解》:“郑玄曰:‘富贵不可求而得之,当修德以得之。若于道可求而得之者,虽执鞭贱职,我亦为之。’”也许郑玄对孔子之说的理解有拔高的倾向。所谓“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的原意,未必涉及“修德”的主张。但是“松柏”“清士”的说法,似乎是透露出其“富贵”观的深义的。对于所谓“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有一种解释是:“操行不轨,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发愤而遇祸灾,是其轻若此也。”(17)“重谓盗跖等也。轻谓夷、齐、由、光等也。”(18)司马迁对于“其重若彼”意存否定,对于“其轻若此”,似乎也持有所保留的态度。 


                        16楼2010-12-31 22:27
                        回复
                          张衡《应闲》写道:“学非以要利,而富贵萃之。贵以行令,富以施惠,惠施令行,故《易》称以‘大业’。”李贤注:“《易•系词》曰‘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也。”(19)《汉书•冯衍传下》:“盖富贵易为善,贫贱难为工也。”“富贵”称为“大业”,体现出全面的成功。“富贵”的社会地位,可能确实便利于“行令”“施惠”,发挥社会作用,扩张社会影响。但是纯粹“要利”的人生目的,论者显然并不赞同。
                          《后汉书•冯衍传下》可以看到冯衍对于世风的感叹:“忽道德之珍丽兮,务富贵夫之乐耽。”追求“富贵”如果忽略了“道德”,是令人忧虑的。他又如此表露心迹:“卑卫赐之阜货兮,高颜回之所慕;重祖考之洪烈兮,故收功于此路。”李贤注:“卑,贱也。阜,积也。衍贱子贡货殖,慕颜回乐道,所以不从流俗,专心贞固者,以其祖考功业隆大。若苟求富贵,恐致点辱,故于此路收功也。”冯衍“贱子贡货殖,慕颜回乐道”的价值取向,不合于社会潮流,所以称作“不从流俗”,但是却体现了一种清高的人生志向。这正是司马迁引录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以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诸语之后所谓“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17楼2010-12-31 22:27
                          回复
                            秦汉文献中所见有关“富贵”的论说,可以体现出清醒的认识。有些见解至今仍然有明智的光辉。例如:
                            卒富贵不祥
                            《汉书•叙传上》:“当秦之末,豪桀共推陈婴而王之,婴母止之曰:‘自吾为子家妇,而世贫贱,卒富贵不祥,不如以兵属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祸有所归。’婴从其言,而陈氏以宁。”“卒富贵不祥”,或作“暴得富贵不祥”。(20)《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陈婴故事原本作:“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


                            18楼2010-12-31 22:29
                            回复
                              2025-07-27 11:21: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
                              《汉书•景十三王传》赞曰:“古人以宴安为鸩毒,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潜夫论•贵忠》也写道:“夫窃位之人,天夺其鉴。虽有明察之资,仁义之志,一旦富贵,则背亲捐旧,丧其本心,疏骨肉而亲便辟,薄知友而厚犬马。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贷人一钱;情知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骨肉怨望于家,细人谤讟于道。前人以败,后争袭之,诚可伤也。”(21)


                              19楼2010-12-31 22: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