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受念处观
大念住经受念处的受都包括什么?包括六识心的感受,就是身心上的感受。六识的感受是什么?是眼根上眼识的感受,耳根上耳识的感受,鼻根上鼻识的感受,舌根上舌识的感受,身根上身识的感受,还有一个就是意识心的受,意识心的受叫作心的感受,纯是心的感受。五识的感受,虽然是在五根上产生的受觉,其实也是心里的感受,五根本身没有受,是识心有受。意识心的受大多数时候,也离不开五根,多数时候是与五识共同产生的受。心上有感受,身体上有感受,都是识心的受觉,心里的感受叫内受,心对外边色声香味触的受叫外受。
原文:然。诸比丘。如何比丘于受观受而住耶。诸比丘。比丘若在感乐受。知我在感乐受。在感苦受者。知我在感苦受。在感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不苦不乐受。
释:那么,诸比丘,比丘如何观行自己的感受,而把心住在感受上呢?诸比丘,如果比丘在感受乐受,心里要知我在感乐受;如果在感受苦受的时候,心里要知,我在感受苦受;如果在感受不苦不乐受时,心里要知我在感不苦不乐受。
这节世尊教导比丘观行受念处,修行受念处观,时时刻刻都要观察自己内心里的各种感受,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感受上,以觉知和观行自己的感受,证得受是苦。受分为: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五种;或者大体分三种:舒服愉快的感受是乐受,痛苦不愉快的感受是苦受,既不好也不坏的感受,不苦不乐的受是舍受。
修行受念处观,要如何观受呢?应该是身心上的所有感受,心里都要清楚的了知,就是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自己都应该知道,不知道就属于无记。无记时就不能观行了,这时可能心里在打妄想,或者是在昏沉中,那就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感受,没法观行,所以修行四念处观时,心里总是要有一个知,才能观行,才能出生智慧。如何出生智慧呢?对三种受客观上的知到了一定程度,时节因缘具足时,就会现量地体会到受是生灭变异无常无我的,无生智生起,就断我见了。
如果心里或者是身体上出现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这三种感受,自己都应该随时清楚地感知到。如果知道自己在感受乐,那你的心念就在自己的乐受上没有散乱,没有打妄想,也没有昏沉。在感苦受的时候,你也知道自己在感苦受,知道自己现在心里痛苦、不高兴、不愉快、很烦闷,这些感受心里都要知道,清清楚楚,不迷乱,这就是定,也有慧。
自己在感不苦不乐的受,心里也要知道,不苦不乐的受不容易察觉和反观,因为没有特殊的受觉,不容易引起关注,不容易注意得到,目前的身心状态如果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坏,如果不反观,心不细致,就不容易觉察到,往往会遗忘,不觉知。不苦不乐时,往往不会回光反照自己,就好像把色身忘了一样,而在攀缘外身的外界。这时应该收回心念,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心感受上来观察。
平时应该训练自己心里时时刻刻都要有个知,意念要集中,精力要集中,不散乱也不昏沉,心里保持这个知。有这个知的人是什么状态?人很深沉,专注一心,思惟细致深透,观察力强,如果不知,人就不聪明,糊涂、散乱。但是修到无心境界的人,不在此例,因为他们对一切事情都是无所谓,不在意了,也没有多少感受,修行已得初步成就,心不在世俗法上,如果想起心观察,能很深透到位。
佛训练弟子们内心随时要有禅定,有观察能力,这是开启智慧的前提。有了定和慧,能时时刻刻观察自己,能观察别人,也能观察一切法,知法的根源和实质,就能有智慧处理得当。如果自己现在的色身处于什么状况,别人的状况是什么都不知道,就不能很好地处理人和事。要想把事情处理好,精力意念都应该集中在这个事情上,把事情看明白看清楚,在这当中就有定和慧,定和慧是同时一体的,没有定,就没有慧,无此则无彼。
什么是不苦不乐的受应该随时能感知到,比如现在坐在这里暂时忘记了身体,不知道有身体的存在,这时候就是一种不苦不乐的受。如果身体很舒适,就能感知到,而且会贪着;如果身体很难受,也会知道,之后就会想办法消除痛感或者避免有痛感。
不苦不乐受就不是如此了,一个人到面前来,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看到就像没看到一样,心里没有什么感受,既不喜欢也不厌恶,是一种无所谓的状态,这就是不苦不乐的受;一件事情发生了,一个东西处在面前,自己对这些没有感觉,都是不苦不乐的受,既不喜欢也不讨厌,没有任何的想法,都属于不苦不乐的受,身体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也不会去关注。而修习观受的时候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各种受上,时刻有知,心不散乱。
原文:若在感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乐受。
释:佛说,比丘如果在感肉体的乐受时,心里要清楚地知道我在感受肉体的乐受。
这个乐受分为心里的乐受和肉体上的乐受。肉体的乐受是什么情况呢?比如打坐气脉通过身体的时候,身体就有乐受,身体感觉很舒服,气脉在身体里面运行没有阻塞比较畅通,气血足色身就会很舒服,如果气沉下去到丹田了,整个身体感觉都特别舒服。尤其是有初禅定的时候乐触最强,身体飘飘欲仙,轻安柔软,轻灵自在,如在云雾当中,心喜身乐,人间的语言没法准确形容和表达。
身体上的感受是谁感受的呢?还是身识本身的感受,肉体并没有感受,是肉体上身识的感受,就是纯身体的感受,其实也是伴随着意识心的感受,否则身体就不会有感受了。又比如自己突然被打了一下,就会觉得疼痛,这个疼痛的反应是谁的反应?是身识和意识的反应,疼痛之后,心里感觉难受了,可能还会起嗔恨,这个苦受是谁的感受?是意识心的感受,以意识的受为主。这种受的当下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一种是意识心上的,二者是混在一起的。心如果能细致一些,就能把二者分开。
或者身上某处被划破了,感觉很疼痛,这种疼痛的本身有身识和意识的受,疼的时候你心里感觉很苦,很不舒畅,那就是独头意识单独的受。要完全把两种受分开必须有禅定,心细致了才行。肉体上有乐受的时候,自己就应该知道在感肉体之乐,肉体和精神之乐,都有意识心的觉受。一般人不懂这些名词概念,就分肉体和精神,其实肉体上的受也是识心,精神上的受以意识心为主,都是识心的受,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
原文:又在感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乐受。
释:如果在感受着精神上的乐受时,就应该知道自己在感受精神上的乐受。
精神上的乐受是纯粹的意识心的受,可能与肉体上的乐受无关,也可能有关,在感精神之乐受时心里一定要知,如果没有知了,不是散乱就是昏沉,没有处于专注的观行状态。每个人精神上的乐受可能不少,毕竟喜欢的事情有很多,不管喜欢什么都是精神上的乐受。如果心里不贪就不会有乐受,平静对待,不太在意。
在精神方面的乐受主要是喜欢、满意、贪爱、快乐,只要心里喜欢了就是贪,贪欲界里的法就不能出离欲界,贪三界的法,就不能出离三界。只要有贪,心执著了、心喜乐了就会被喜贪和执著束缚,不得解脱,喜欢一样东西就被这样东西黏住了,心不得解脱。如果心心念念都是喜欢的那个东西,就会被牢固地束缚住了,就处生死轮回中不得解脱。
感肉体的乐受时,内心应该了知;感精神的乐受,心里也要了知,这样就不愚于目前身心当中的任何一个法,知的时间长了,就会反观,就有机会觉悟了,知道乐受的真实性是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
《四念处经讲记》
--生如法师
大念住经受念处的受都包括什么?包括六识心的感受,就是身心上的感受。六识的感受是什么?是眼根上眼识的感受,耳根上耳识的感受,鼻根上鼻识的感受,舌根上舌识的感受,身根上身识的感受,还有一个就是意识心的受,意识心的受叫作心的感受,纯是心的感受。五识的感受,虽然是在五根上产生的受觉,其实也是心里的感受,五根本身没有受,是识心有受。意识心的受大多数时候,也离不开五根,多数时候是与五识共同产生的受。心上有感受,身体上有感受,都是识心的受觉,心里的感受叫内受,心对外边色声香味触的受叫外受。
原文:然。诸比丘。如何比丘于受观受而住耶。诸比丘。比丘若在感乐受。知我在感乐受。在感苦受者。知我在感苦受。在感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不苦不乐受。
释:那么,诸比丘,比丘如何观行自己的感受,而把心住在感受上呢?诸比丘,如果比丘在感受乐受,心里要知我在感乐受;如果在感受苦受的时候,心里要知,我在感受苦受;如果在感受不苦不乐受时,心里要知我在感不苦不乐受。
这节世尊教导比丘观行受念处,修行受念处观,时时刻刻都要观察自己内心里的各种感受,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感受上,以觉知和观行自己的感受,证得受是苦。受分为: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五种;或者大体分三种:舒服愉快的感受是乐受,痛苦不愉快的感受是苦受,既不好也不坏的感受,不苦不乐的受是舍受。
修行受念处观,要如何观受呢?应该是身心上的所有感受,心里都要清楚的了知,就是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自己都应该知道,不知道就属于无记。无记时就不能观行了,这时可能心里在打妄想,或者是在昏沉中,那就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感受,没法观行,所以修行四念处观时,心里总是要有一个知,才能观行,才能出生智慧。如何出生智慧呢?对三种受客观上的知到了一定程度,时节因缘具足时,就会现量地体会到受是生灭变异无常无我的,无生智生起,就断我见了。
如果心里或者是身体上出现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这三种感受,自己都应该随时清楚地感知到。如果知道自己在感受乐,那你的心念就在自己的乐受上没有散乱,没有打妄想,也没有昏沉。在感苦受的时候,你也知道自己在感苦受,知道自己现在心里痛苦、不高兴、不愉快、很烦闷,这些感受心里都要知道,清清楚楚,不迷乱,这就是定,也有慧。
自己在感不苦不乐的受,心里也要知道,不苦不乐的受不容易察觉和反观,因为没有特殊的受觉,不容易引起关注,不容易注意得到,目前的身心状态如果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坏,如果不反观,心不细致,就不容易觉察到,往往会遗忘,不觉知。不苦不乐时,往往不会回光反照自己,就好像把色身忘了一样,而在攀缘外身的外界。这时应该收回心念,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心感受上来观察。
平时应该训练自己心里时时刻刻都要有个知,意念要集中,精力要集中,不散乱也不昏沉,心里保持这个知。有这个知的人是什么状态?人很深沉,专注一心,思惟细致深透,观察力强,如果不知,人就不聪明,糊涂、散乱。但是修到无心境界的人,不在此例,因为他们对一切事情都是无所谓,不在意了,也没有多少感受,修行已得初步成就,心不在世俗法上,如果想起心观察,能很深透到位。
佛训练弟子们内心随时要有禅定,有观察能力,这是开启智慧的前提。有了定和慧,能时时刻刻观察自己,能观察别人,也能观察一切法,知法的根源和实质,就能有智慧处理得当。如果自己现在的色身处于什么状况,别人的状况是什么都不知道,就不能很好地处理人和事。要想把事情处理好,精力意念都应该集中在这个事情上,把事情看明白看清楚,在这当中就有定和慧,定和慧是同时一体的,没有定,就没有慧,无此则无彼。
什么是不苦不乐的受应该随时能感知到,比如现在坐在这里暂时忘记了身体,不知道有身体的存在,这时候就是一种不苦不乐的受。如果身体很舒适,就能感知到,而且会贪着;如果身体很难受,也会知道,之后就会想办法消除痛感或者避免有痛感。
不苦不乐受就不是如此了,一个人到面前来,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看到就像没看到一样,心里没有什么感受,既不喜欢也不厌恶,是一种无所谓的状态,这就是不苦不乐的受;一件事情发生了,一个东西处在面前,自己对这些没有感觉,都是不苦不乐的受,既不喜欢也不讨厌,没有任何的想法,都属于不苦不乐的受,身体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也不会去关注。而修习观受的时候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各种受上,时刻有知,心不散乱。
原文:若在感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乐受。
释:佛说,比丘如果在感肉体的乐受时,心里要清楚地知道我在感受肉体的乐受。
这个乐受分为心里的乐受和肉体上的乐受。肉体的乐受是什么情况呢?比如打坐气脉通过身体的时候,身体就有乐受,身体感觉很舒服,气脉在身体里面运行没有阻塞比较畅通,气血足色身就会很舒服,如果气沉下去到丹田了,整个身体感觉都特别舒服。尤其是有初禅定的时候乐触最强,身体飘飘欲仙,轻安柔软,轻灵自在,如在云雾当中,心喜身乐,人间的语言没法准确形容和表达。
身体上的感受是谁感受的呢?还是身识本身的感受,肉体并没有感受,是肉体上身识的感受,就是纯身体的感受,其实也是伴随着意识心的感受,否则身体就不会有感受了。又比如自己突然被打了一下,就会觉得疼痛,这个疼痛的反应是谁的反应?是身识和意识的反应,疼痛之后,心里感觉难受了,可能还会起嗔恨,这个苦受是谁的感受?是意识心的感受,以意识的受为主。这种受的当下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一种是意识心上的,二者是混在一起的。心如果能细致一些,就能把二者分开。
或者身上某处被划破了,感觉很疼痛,这种疼痛的本身有身识和意识的受,疼的时候你心里感觉很苦,很不舒畅,那就是独头意识单独的受。要完全把两种受分开必须有禅定,心细致了才行。肉体上有乐受的时候,自己就应该知道在感肉体之乐,肉体和精神之乐,都有意识心的觉受。一般人不懂这些名词概念,就分肉体和精神,其实肉体上的受也是识心,精神上的受以意识心为主,都是识心的受,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
原文:又在感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乐受。
释:如果在感受着精神上的乐受时,就应该知道自己在感受精神上的乐受。
精神上的乐受是纯粹的意识心的受,可能与肉体上的乐受无关,也可能有关,在感精神之乐受时心里一定要知,如果没有知了,不是散乱就是昏沉,没有处于专注的观行状态。每个人精神上的乐受可能不少,毕竟喜欢的事情有很多,不管喜欢什么都是精神上的乐受。如果心里不贪就不会有乐受,平静对待,不太在意。
在精神方面的乐受主要是喜欢、满意、贪爱、快乐,只要心里喜欢了就是贪,贪欲界里的法就不能出离欲界,贪三界的法,就不能出离三界。只要有贪,心执著了、心喜乐了就会被喜贪和执著束缚,不得解脱,喜欢一样东西就被这样东西黏住了,心不得解脱。如果心心念念都是喜欢的那个东西,就会被牢固地束缚住了,就处生死轮回中不得解脱。
感肉体的乐受时,内心应该了知;感精神的乐受,心里也要了知,这样就不愚于目前身心当中的任何一个法,知的时间长了,就会反观,就有机会觉悟了,知道乐受的真实性是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
《四念处经讲记》
--生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