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爱宣传牛顿被苹果砸中顿悟之后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却选择性忽略在此之前,他已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重复演算了二十年天体运动数据。那些被浪漫化的“灵光一闪”,不过是长期重复积累到临界点的必然爆发。齐白石晚年刻“废画三千”印章自警,85岁仍坚持“日课三幅”。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重复训练,让他在衰年变法:重复画虾四十年,终得“一笔现透明”的绝技;持续临摹《芥子园画谱》到七十岁,突然悟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所谓“晚年变法”,不过是千万次重复后,笔触终于追上了想象力。有科学发现,所谓灵光乍现,是一种非逻辑的自发创造形式。我们的左脑强调逻辑,右脑强调感觉,大多数人都是左脑用得多,右脑用的少,但是需要创意、灵光的时光,右脑则必不可少。而在我们大脑的潜意识里存放着大量的信息,它一直在默默地工作并听候指令随时被调取,然而当人们面临一个难题长时间无法找到解决方案时,就会感到焦虑、紧张,这种情绪状态可能会限制思维的创造性。不过,当你放下问题休息时,你想调取的信息就会偷偷“跑出来”。在心理学上这个过程叫“酝酿效应”。这一原理就是想告诉大家,那些被称为“天才直觉”的判断,本质是神经回路被重复打磨后的高效运算。所谓创新,不过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必然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