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泰RTX 5080 AMP EXTREME INFINITY搭载的散热系统是经过迭代升级的ICESTORM 3.0。除了我们前面看到的三个环刃风扇、中框与背板使用的高强度合金材质之外,ICESTORM 3.0散热系统还引入了巨型VC均热板+镀镍复合热管+密集鳍片阵列的三板斧,能够显著提升显卡的散热效能,即便是满载游玩像赛博朋克2077、黑神话悟空这样的大型游戏也能够保持冷静,全面释放性能,为玩家提供畅快的游戏体验。

在我们的30分钟FurMark压力测试中,显卡稳定在360W的TGP,在25℃室温下GPU温度仅有66℃左右,此时风扇转速仅有50%左右,可以说这套散热系统还有足够的空间可供压榨,表现相当出色。

而在3Dmark Speed Way压力测试中,这张卡的帧率稳定性更是来到了99.3%,也是一个同样令人赞不绝口的成绩。
Firestorm 5.0
索泰旗下的Firestorm超频软件一直都以优秀的体验著称,本次随着RTX 50系GPU一并推出的5.0版本迎来了一次相当可观的大升级。全面革新UI界面,简化用户操作,优化底层逻辑,让性能调优更加简单。

打开Firestorm 5.0,第一个引入眼帘的就是GPU性能页面,用户可以在这里监测GPU的核心参数,并进行频率、电压与功耗/温度墙的优化与调整,并保存三组预设以供切换。

在灯效页面,用户可以针对显卡上三个不同的灯效区进行调整,既可以同步也可以分别适配自己喜欢的颜色,搭配包装箱内的ARGB同步线体验更加出色。

最左侧的状态栏能够允许用户更精密地监控GPU的性能参数,使用直观的折线图让用户更直观地了解现在GPU的运行情况,方便排查故障或监控软件Bug。

在风扇栏,用户可以监控并调整风扇的转速,同时在超频和静音两种VBIOS里进行切换。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Firestorm 5.0版本在UI语言上与我们今次测试的这张索泰RTX 5080 AMP EXTREME INFINITY十分契合,让人感受到索泰的细节把控相当到位。
图形架构的超级革命

本次RTX 50系游戏GPU搭载了NVIDIA最新锐的Blackwell架构,而基于NVIDIA以历史上有名的各位大神为GPU微架构起名的传统,本次Blackwell也是向著名数学家、统计学家 ,拉奥-布莱克韦尔定理的提出人戴维·哈罗德·布莱克韦尔的致敬。

由于半导体制造工艺以及商业可行的芯片尺寸逐渐逼近物理学极限,摩尔定律的终结已然是摆在台面上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在RTX 50系Blackwell GPU上,NVIDIA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Neural Shaders神经网络着色器。

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来,本次Blackwell GPU的着色单元高度依赖AI算力,每一组Blackwell SM单元均是针对神经网络着色器架构进行特化的产物,与上一代Ada GPU SM单元仅有一半核心拥有INT32能力不同,在Blackwell上,每一组SM单元的着色器核心都能够执行FP32/INT32指令,搭配第五代Tensor Core与改进的乱序执行架构,能够显著提升显卡在运行包括DLSS在内的各种图形/AI负载时的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基于Blackwell GPU的Neural Shaders,开发者可以在游戏中部署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贴图、材质与体积云等效果。开发者可以通过训练一个基础模型,在用户端进行实时推理的方式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且小体积的画面效果。与在本地完整烘焙光照、打包分发相比,采用基于Neural Shaders实现的AI着色同样也能显著提升游戏开发者侧的效率,可以说是让所有人都幸福的解决方案了。

在面向包括DLSS在内的各路AI应用的Tensor Core上,本次Blackwell引入的第五代Tensor Core支持了更低精度的FP4规格数据,这能够进一步压缩负载时的内存压力,在显存池受限的消费级游戏GPU上更是能显著提升如DLSS等技术的效果表现。同时,对于近年来逐渐成为业界焦点的Transformer模型而言,第五代Tensor Core的效果也是相当出彩,这一点在后面讲DLSS 4的时候也会提及。

说到显存,本次RTX 50系GPU全系引入革命性的GDDR7显存。由于采用了PAM-3信号调制技术,GDDR7显存能够在实现更高频率的同时显著降低功耗,且提升幅度十分可观:根据NVIDIA的说法,RTX 50系首发搭载的GDDR7颗粒能够在带来两倍于GDDR6显存的性能同时仅消耗一半的能量,提升幅度相当显著。

大规模GPU的能耗问题在如今愈发显著,而Blackwell架构通过更精细的电压控制与频率切换可以说是大幅优化了这一点。

对于消费级GPU而言,图形输出规格与视频编解码能力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参数,在这方面Blackwell自然也是不遑多让。本次RTX 50系GPU全面支持包括DP2.1 80Gbps在内的先进视频输出规格,在消费级GPU中鹤立鸡群。同时,NVENC与NVDEC分别升级到第九代与第六代,支持了AV1 UHQ、MV-HEVC与422规格视频的编解码,而同时基础的H.264解码效率也同样令人啧啧称奇。无论是多屏用户还是多媒体创作者,都能够得益于Blackwell架构带来的显著提升。

在我们的30分钟FurMark压力测试中,显卡稳定在360W的TGP,在25℃室温下GPU温度仅有66℃左右,此时风扇转速仅有50%左右,可以说这套散热系统还有足够的空间可供压榨,表现相当出色。

而在3Dmark Speed Way压力测试中,这张卡的帧率稳定性更是来到了99.3%,也是一个同样令人赞不绝口的成绩。
Firestorm 5.0
索泰旗下的Firestorm超频软件一直都以优秀的体验著称,本次随着RTX 50系GPU一并推出的5.0版本迎来了一次相当可观的大升级。全面革新UI界面,简化用户操作,优化底层逻辑,让性能调优更加简单。

打开Firestorm 5.0,第一个引入眼帘的就是GPU性能页面,用户可以在这里监测GPU的核心参数,并进行频率、电压与功耗/温度墙的优化与调整,并保存三组预设以供切换。

在灯效页面,用户可以针对显卡上三个不同的灯效区进行调整,既可以同步也可以分别适配自己喜欢的颜色,搭配包装箱内的ARGB同步线体验更加出色。

最左侧的状态栏能够允许用户更精密地监控GPU的性能参数,使用直观的折线图让用户更直观地了解现在GPU的运行情况,方便排查故障或监控软件Bug。

在风扇栏,用户可以监控并调整风扇的转速,同时在超频和静音两种VBIOS里进行切换。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Firestorm 5.0版本在UI语言上与我们今次测试的这张索泰RTX 5080 AMP EXTREME INFINITY十分契合,让人感受到索泰的细节把控相当到位。
图形架构的超级革命

本次RTX 50系游戏GPU搭载了NVIDIA最新锐的Blackwell架构,而基于NVIDIA以历史上有名的各位大神为GPU微架构起名的传统,本次Blackwell也是向著名数学家、统计学家 ,拉奥-布莱克韦尔定理的提出人戴维·哈罗德·布莱克韦尔的致敬。

由于半导体制造工艺以及商业可行的芯片尺寸逐渐逼近物理学极限,摩尔定律的终结已然是摆在台面上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在RTX 50系Blackwell GPU上,NVIDIA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Neural Shaders神经网络着色器。

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来,本次Blackwell GPU的着色单元高度依赖AI算力,每一组Blackwell SM单元均是针对神经网络着色器架构进行特化的产物,与上一代Ada GPU SM单元仅有一半核心拥有INT32能力不同,在Blackwell上,每一组SM单元的着色器核心都能够执行FP32/INT32指令,搭配第五代Tensor Core与改进的乱序执行架构,能够显著提升显卡在运行包括DLSS在内的各种图形/AI负载时的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基于Blackwell GPU的Neural Shaders,开发者可以在游戏中部署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贴图、材质与体积云等效果。开发者可以通过训练一个基础模型,在用户端进行实时推理的方式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且小体积的画面效果。与在本地完整烘焙光照、打包分发相比,采用基于Neural Shaders实现的AI着色同样也能显著提升游戏开发者侧的效率,可以说是让所有人都幸福的解决方案了。

在面向包括DLSS在内的各路AI应用的Tensor Core上,本次Blackwell引入的第五代Tensor Core支持了更低精度的FP4规格数据,这能够进一步压缩负载时的内存压力,在显存池受限的消费级游戏GPU上更是能显著提升如DLSS等技术的效果表现。同时,对于近年来逐渐成为业界焦点的Transformer模型而言,第五代Tensor Core的效果也是相当出彩,这一点在后面讲DLSS 4的时候也会提及。

说到显存,本次RTX 50系GPU全系引入革命性的GDDR7显存。由于采用了PAM-3信号调制技术,GDDR7显存能够在实现更高频率的同时显著降低功耗,且提升幅度十分可观:根据NVIDIA的说法,RTX 50系首发搭载的GDDR7颗粒能够在带来两倍于GDDR6显存的性能同时仅消耗一半的能量,提升幅度相当显著。

大规模GPU的能耗问题在如今愈发显著,而Blackwell架构通过更精细的电压控制与频率切换可以说是大幅优化了这一点。

对于消费级GPU而言,图形输出规格与视频编解码能力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参数,在这方面Blackwell自然也是不遑多让。本次RTX 50系GPU全面支持包括DP2.1 80Gbps在内的先进视频输出规格,在消费级GPU中鹤立鸡群。同时,NVENC与NVDEC分别升级到第九代与第六代,支持了AV1 UHQ、MV-HEVC与422规格视频的编解码,而同时基础的H.264解码效率也同样令人啧啧称奇。无论是多屏用户还是多媒体创作者,都能够得益于Blackwell架构带来的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