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康复的中医疗法--近视的中医辨证施治
对于中医而言,近视治疗时不能拘于“增视”二字或迷信于某方某药,而 应以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施治。如果说西医是检验医学,那 么中医则是辩证分析的医学。中医会根据你的症状和身体的疾病情况来分析病 情,它根据人的体质分寒热虚实,透过表里来使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这就是中医辨证施治。
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里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也就是通过眼睛可以判断一个人五脏精气的虚实盛衰。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 对比一下婴儿的眼睛和老人的眼睛,便会明白。婴儿的眼睛黑的透亮清澈,白的明亮纯正,而老人的眼睛则是色泽浑浊,暗淡,这是五脏精气衰的表现。“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大法宝,其中望诊是法宝中的法宝,正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司马迁《史记》中“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关于神医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正是通过望诊发现齐桓公疾病由表入里,日益加深。齐桓公不信扁鹊,最后病入骨髓,落个“遂死”的下场。望诊的内容很多,望 目是其中必不可缺少少的一环。仔细观察我们的眼睛,就会发现从外表来看,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即瞳孔、黑眼珠、白眼珠、血络(白眼珠上的毛细血管) 以及上下眼睑。而这五个部分分由五脏所主管,因此能够反映五脏的精气情况。 这也正是前面提到的《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内容:瞳孔一肾,黑珠一肝,白珠一
肺,血络—心,眼睑一脾。
近视中医古籍称为“能近怯远”症,意思就是能看清近处不能看清远处。这正是近视眼的特点所在。本病多由脏腑失调、气血逆乱所致,故临证需在消 除致病因素,注意眼睛保健之前提下综理脉证、审病求因、辨明证型、立方遣药,灵活施治方能奏效。对于近视来说,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脉象将其主要分成四个类型进行辨证施治的。
1. 肝虚风热 证见久视目昏赤涩、乏困羞明、头痛眼胀、失眠多梦,且舌质红。 患者的近视状况在100度至300度。目得血而能视,然久视伤血,肝主血,故竭视劳目则伤肝,肝伤则风热自生,热气升腾,而致目昏。
本型多始于青少年时期,发展较快。青少年劳目久视,耗伤肝血,血虚不能养目,则成是病。临床表现为近视尚清,远视模糊,两目干涩,时有头昏头 痛、口干少津。肝伤则风热自生,上奏于目则胀痛赤涩、乏困羞明;肝之络上巅(顶),风热上炎则肝虚生热,故见头痛头胀,舌苔红;血虚心无所养则失眠。
治则: 祛风清热止痛,养血镇肝明目。
方药: 地黄丸加减。熟地黄15克、防风6克、川羌活10克,肉桂6克、 菊花12克、没药9克、黄连6克、决明子15克、五味子10克、蔓荆子12克、
辰砂1克(冲服)。
方解: 熟地黄,味甘、微温,补血滋阴; 川羌活、防风,祛风解表,止痛 解痉;菊花平肝清火,疏风明目;没药散瘀止痛、舒筋通脉、推陈致新、生化 新血;黄连性寒味苦,清热泻火;五味子镇水壮阳、补虚除热、生津止渴、上 清下补、温而不燥、养心安神、调和五脏、明目收瞳。决明子疏散风热,益精 明目,收泪止目痛;蔓荆子散风清热,镇静止痛,明目止泪;辰砂安神镇惊,益气明目,清热解毒,通脉除烦;肉桂温筋通络,活血调气,平肝补阳。
加减: 眼痛干涩,服药目昏不减,可滋肾育阴,养肝明目,加枸杞子、女 贞子;心血不足,健忘惊悸,失眠多梦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养心安神;口苦,
目赤者加黄岑、龙胆草,以清肝泻胆。
2. 心脾亏虚: 证见头晕目痛、多梦易醒、健忘、心悸或面色少华、倦怠少食,且舌淡苔白。这类患者多数为中度或高度近视。思虑劳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血少则不能养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伤则无以运化营血,化生之源不足。心脾两脏功能相辅
相成,脾的运化依赖于心阳(也依赖于肾阳),而心血则靠脾对水谷精微吸收和输布上奉而成,故脾阳衰则运化功能失常,导致心血化生之源不足,若心阳虚则不能助脾,脾虚则运化功能失职。祖国医学认为: “目者心之使也”, “心之合脉也”, “诸脉者皆属于目”,可见心与眼的关系十分密切。还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虚则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足,不能上输于目,致目失濡养,视物不明,可见眼与脾的关系亦很密切。对于用眼视物与 血的关系也指出: “肝受血而能视”, “久视伤血”。综上可见,由于视物过 度,思虑劳伤,损及心脾,致使血少神不守舍,出现多梦易醒,健忘心悸,血不上荣故目昏,眼胀头晕目痛,面色少华,舌质淡白;脾病运化失常则少食倦怠;若血少不能化精,内藏于肾,则精血虚损而见眼前黑花。
本型主要表现为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兼见头痛眼胀,眼皮沉重,闭目休 息片刻即感轻松,或见眼前黑花飞舞,阴影移动。患者多喜安静,夜睡多梦易醒,健忘心悸,面色少华,食少倦怠,舌苔淡苔白。
治则: 补中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 远志10克、石菖蒲12克、人参3克(另煎)、茯苓15克、枳壳6克、菟丝子15克、当归10克、五味子12克、辰砂1克引(冲服)。
方解: 石菖蒲散肝舒脾、开心利窍、宁神健胃;远志泻热散郁、能通肾气、上达于心、强志益智;茯苓渗湿益脾、养心安神;当归滋阴养血、活血化瘀;人参(党参可代用)甘平、补中益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菟丝子益精补脑、性柔润而多液、温而不燥、补而不腻,为补肾养肝、平补阴阳而明目的要药;五味子生津止渴、上清下补;枳壳苦寒入脾、破气消积、和胃健脾;辰砂安神镇静、益气明目、清热解毒、通脉除烦。
加减: 视久眼痛加蔓荆子、白芷,以疏散风热,镇静止痛;湿热致眼前黑 花茫茫者加海浮石、海金沙、滑石粉以清利湿热;肝肾亏损而致眼前黑影移动,则加黑芝麻、桑椹、枸杞子、何首乌以滋阴养肝。
3. 肝胆湿热: 证见视久眼胀头昏、口苦、夜睡易惊醒、舌红苔黄腻。这 一类型是近视患者中最为多见的,其近视状况一般在200度以下,患病时间在两年以内。
祖国医学认为肝与胆互为表里,而眼为肝之外候,是一身之精明。若劳目久视,用目不当,致使肝胆劳伤,气血不足,感受外邪,湿热蕴结,或过食肥腻厚味,内生湿热,熏蒸肝胆,引起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湿热乘虚致患,均可酿成本病。
本病以视近清楚、视远模糊为特征。本型在临床上4种分型中占首位,可达70.06%,本型患者多年龄小,相对来说是病程短的假性近视,只要重视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其效果多理想。因此要抓紧本型治疗有利于防止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本型远视力差,而近视力好,大部分患者主诉有用目视物过久后,再看另一目标时需要稍停片刻才能看清的感觉,调节时间延长,有时可达10~20秒,甚至更长,有些患者为了看清远处物体,往往喜欢把眼睛眯起来。本型是用眼不当,肝胆劳伤,风邪湿热相酿而致,故常有眼胀、头昏头胀,轻按攒竹穴区自觉酸痛困疼,眼睑时而痉挛,不能耐久视物,久则困乏、酸胀等。伴见口苦,饮食减少,小便赤黄,夜睡易惊易醒,舌质红,苔黄,脉弦、滑而数。
治则: 清肝胆,祛湿热,散风邪,通血脉,调经络,明眼目。
方药: 升麻龙胆饮子加减。龙胆草10克、钩藤蔓12克、黄芩10克、谷 精草15克、地龙12克、清蛤粉6克、郁金6克、麻黄根6克、滑石粉10克、当归10克、蔓荆子10克、甘草3克、升麻3克。
方解: 龙胆草、黄芩清热泻火,祛湿定睛;钩藤蔓定惊镇静,清热平肝;地龙清热定惊,舒筋通络;升麻升阳举陷,清热解毒;郁金凉血清心,行气解郁,祛瘀止痛;谷精草疏风清热,退翳明目;滑石粉利水渗湿,清泻湿热;蔓荆子祛风散热,清头明目;当归滋阴养血,活血祛瘀;麻黄根行肌表,固腠理;青蛤粉软坚散结,宣肺气,开郁热;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用眼过久,伤血损目,加鸡血藤、丹参、川牛膝,以活血通络,养 血明目;眼睛胀痛加夏枯草、香附,以平肝散郁,消胀止痛;眼睑时而痉挛,夜睡易惊加僵蚕、全蝎,以清热息风,解痉止痛,镇静;口苦、目赤、小便黄赤, 加木通,利水清热;目病日久,用药视力改善不著,去龙胆草、黄芩,加淫羊藿、菟丝子,以补肾明目;饮食减少加鸡内金、山楂,以消食化积,散瘀行滞。
4. 肝肾气损: 证见视物不清、头晕目眩、耳鸣不聪、眼干涩乏困,且舌光无苔。这一类型的患者,多见于病程长久的高度近视和中度近视者。
本型主要与肝肾关系密切。《黄帝内经》指出: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肝肾为子母之脏,肝藏血,肾藏精,血与精可以互相滋生,若发生病变时,常常两脏相互影响,肾病可涉及肝,肝病常牵连到肾,故有"肝肾同源"之说。若久视劳倦,熬夜过度,或久病失养导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精不化血,血不养肝,则肝阴不足,虚火上攻,而成本病。
精亏血少,目失所养,则目昏干涩,不耐烦劳,甚者眼前黑花茫茫,昏蒙如雾中行;阴液受伤则木失涵养,动风则眼珠外斜;血不养心则健忘、失眠、心悸、易怒等症诸见;肝阴不足,虚火上犯则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舌红无苔等。
治则: 滋肾养肝,退障明目。
方药: 补肾磁石丸加减。菟丝子15克、枸杞子15克、大芸6克、五味子10克、石决明10克、磁石10克、甘草3克、辰砂1克(冲服)。
方解 大芸为滋养强壮剂,性温而柔润入肾经,能补肾助阳、强筋益髓,补精血而不峻,故有"肉苁蓉"之号;枸杞子为滋养强壮剂,兼有兴奋神经的作用,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去虚劳之功;磁石为强壮镇静剂,有补肾益精、除烦去热、补血安神、通耳明目之功;石决明为清热镇静剂, 有平肝清热、安神定惊,退障明目之功;菟丝子益精补脑;五味子养心
安脏、明目;辰砂安神定惊,益气明目。
加减: 心悸失眠健忘加远志、炒酸枣仁、首乌藤;头痛眼胀、目白外斜加蔓荆子、钩藤、僵蚕、全蝎、菊花;眼干涩昏暗兼有黑影乱飞加桑椹、黑芝麻、女贞子;头昏目眩、耳鸣、舌苔光滑而红加黄柏、知母。
总之,近视除先天遗传病例之外,其他发病均以脑力劳动者为主,尤以青少年最为多见。以上4种类型,可大致视为近视轻重不同病程的分期,肝胆湿热型和肝虚风热型病程短、病情轻,治疗较易。心脾亏虚型和肝肾两虚型多病程长、病情重,施治较难。
其实,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由中医所讲的气导致的病人的发病率极高,有一半以上内科病人的病患大多由气而产生。可是这些由气而产生的病患西医的仪器却无法查出,西药更没有解气的药物。人体的虚症仪器也无法查出。仪器只能找有形的病变,然而仅靠仪器查病是不完全的,不完善的。西医只靠仪器来诊断病情,很多病人去医院看病,哪个地方有病,大夫就叫做那项检查, 需要说明的是,仪器不是万能的,机体很多毛病,仪器并不能完全查出。所以,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除患者的病症,由里及表地治本治标,以达到近视康复的目的。
在治疗方面,有些医家针对近视采用多种方法联用的综合治疗法,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比如以耳穴压豆与中药治疗近视,穴位按摩取主穴晴明、承泣、 正光、四白、瞳子醪、合谷,及配穴攒竹、鱼腰、丝竹空、风池、肝俞、肾俞等。 结合耳穴压豆取眼穴、目1、目2、神门、肝、肾、脾等穴,并结合滋补肝肾, 益气养血中药(山药15g、茯苓15g、泽泻10g、山茱萸20g、 菊花10g、牡丹 皮12g、党参12g、黄芪15g、熟地15g、枸杞子12g、当归15g,远志10g,甘草 10g),15 天为1疗程,4个疗程观察效果。在126例患者的治疗跟踪观察中,治愈62例,显效49例,无效15例。
用穴位按摩配合中药治疗近视,也是常用的中医综合治疗法。按摩取双侧穴,主穴睛明、正光、承泣、瞳子醪;配穴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口服 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中药:山药、茯苓、泽泻、山萸肉、菊花、牡丹皮、党参、 黄芪、熟地黄、枸杞、当归、远志。15天1个疗程。注意用眼卫生并少食辛 辣食品多食蔬菜瓜果。观察用此方法治疗的50例患者100只眼中,总有效率为97%。
用中药结合穴位刮痧治疗假性近视。内服中药为人参、穿山甲、全蝎、菊花、 青箱子、密蒙花、草决明、枸杞子、川芎、石菖蒲、郁金、泽泻各等份,1个月为一疗程。结合穴位刮痧,刮拭穴位: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客主人、 风池、合谷、光明,每周1次。结合用眼锻炼:举目远眺并做眼保健操1次,并要求服药治疗结束后仍坚持这种锻炼方法。针对采用此法治疗的100个病例,随访4~20个月,总有效率94.0%,复发率仅占1.9%。中医针药并用治疗青少年近视66例。患者口服中药:党参、黄芪、白术、升麻、茯神、石菖蒲、远志、枸杞子、菊花、 川芎、蔓荆子。针刺取穴为睛明、 赞竹、丝竹空、承泣、四白、球后、风池、太阳;心阳不足型加心俞、膈俞、内关;脾虚气弱型加肺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阴虚型加肝俞、肾俞、太溪、 光明1、光明2、合谷。耳穴:眼、心、肝、肾、目1、目2、皮质下。66例病例有效率93.42%。
目前,中医治疗青少年近视有两个主流方法:一是以经络为基础的治疗方法,简称针法(包括推拿按摩);二是中药治疗,简称药法。以经络为基础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体针、耳针及耳穴疗法、推拿按摩等。中药以口服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之剂为主;中药外用也一直在探索发展中。中医药治疗近视较之西医有一定优势,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及并发症少。特别是在治疗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联用的综合治疗,将中医外部治疗手法和中药内部调理相结合,标本兼治,对于近视的预防和康复,效果更为显著。因此有人预言,中医药的综合治疗将成为今后近视的主导治疗方法。
对于中医而言,近视治疗时不能拘于“增视”二字或迷信于某方某药,而 应以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施治。如果说西医是检验医学,那 么中医则是辩证分析的医学。中医会根据你的症状和身体的疾病情况来分析病 情,它根据人的体质分寒热虚实,透过表里来使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这就是中医辨证施治。
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里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也就是通过眼睛可以判断一个人五脏精气的虚实盛衰。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 对比一下婴儿的眼睛和老人的眼睛,便会明白。婴儿的眼睛黑的透亮清澈,白的明亮纯正,而老人的眼睛则是色泽浑浊,暗淡,这是五脏精气衰的表现。“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大法宝,其中望诊是法宝中的法宝,正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司马迁《史记》中“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关于神医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正是通过望诊发现齐桓公疾病由表入里,日益加深。齐桓公不信扁鹊,最后病入骨髓,落个“遂死”的下场。望诊的内容很多,望 目是其中必不可缺少少的一环。仔细观察我们的眼睛,就会发现从外表来看,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即瞳孔、黑眼珠、白眼珠、血络(白眼珠上的毛细血管) 以及上下眼睑。而这五个部分分由五脏所主管,因此能够反映五脏的精气情况。 这也正是前面提到的《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内容:瞳孔一肾,黑珠一肝,白珠一
肺,血络—心,眼睑一脾。
近视中医古籍称为“能近怯远”症,意思就是能看清近处不能看清远处。这正是近视眼的特点所在。本病多由脏腑失调、气血逆乱所致,故临证需在消 除致病因素,注意眼睛保健之前提下综理脉证、审病求因、辨明证型、立方遣药,灵活施治方能奏效。对于近视来说,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脉象将其主要分成四个类型进行辨证施治的。
1. 肝虚风热 证见久视目昏赤涩、乏困羞明、头痛眼胀、失眠多梦,且舌质红。 患者的近视状况在100度至300度。目得血而能视,然久视伤血,肝主血,故竭视劳目则伤肝,肝伤则风热自生,热气升腾,而致目昏。
本型多始于青少年时期,发展较快。青少年劳目久视,耗伤肝血,血虚不能养目,则成是病。临床表现为近视尚清,远视模糊,两目干涩,时有头昏头 痛、口干少津。肝伤则风热自生,上奏于目则胀痛赤涩、乏困羞明;肝之络上巅(顶),风热上炎则肝虚生热,故见头痛头胀,舌苔红;血虚心无所养则失眠。
治则: 祛风清热止痛,养血镇肝明目。
方药: 地黄丸加减。熟地黄15克、防风6克、川羌活10克,肉桂6克、 菊花12克、没药9克、黄连6克、决明子15克、五味子10克、蔓荆子12克、
辰砂1克(冲服)。
方解: 熟地黄,味甘、微温,补血滋阴; 川羌活、防风,祛风解表,止痛 解痉;菊花平肝清火,疏风明目;没药散瘀止痛、舒筋通脉、推陈致新、生化 新血;黄连性寒味苦,清热泻火;五味子镇水壮阳、补虚除热、生津止渴、上 清下补、温而不燥、养心安神、调和五脏、明目收瞳。决明子疏散风热,益精 明目,收泪止目痛;蔓荆子散风清热,镇静止痛,明目止泪;辰砂安神镇惊,益气明目,清热解毒,通脉除烦;肉桂温筋通络,活血调气,平肝补阳。
加减: 眼痛干涩,服药目昏不减,可滋肾育阴,养肝明目,加枸杞子、女 贞子;心血不足,健忘惊悸,失眠多梦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养心安神;口苦,
目赤者加黄岑、龙胆草,以清肝泻胆。
2. 心脾亏虚: 证见头晕目痛、多梦易醒、健忘、心悸或面色少华、倦怠少食,且舌淡苔白。这类患者多数为中度或高度近视。思虑劳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血少则不能养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伤则无以运化营血,化生之源不足。心脾两脏功能相辅
相成,脾的运化依赖于心阳(也依赖于肾阳),而心血则靠脾对水谷精微吸收和输布上奉而成,故脾阳衰则运化功能失常,导致心血化生之源不足,若心阳虚则不能助脾,脾虚则运化功能失职。祖国医学认为: “目者心之使也”, “心之合脉也”, “诸脉者皆属于目”,可见心与眼的关系十分密切。还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虚则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足,不能上输于目,致目失濡养,视物不明,可见眼与脾的关系亦很密切。对于用眼视物与 血的关系也指出: “肝受血而能视”, “久视伤血”。综上可见,由于视物过 度,思虑劳伤,损及心脾,致使血少神不守舍,出现多梦易醒,健忘心悸,血不上荣故目昏,眼胀头晕目痛,面色少华,舌质淡白;脾病运化失常则少食倦怠;若血少不能化精,内藏于肾,则精血虚损而见眼前黑花。
本型主要表现为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兼见头痛眼胀,眼皮沉重,闭目休 息片刻即感轻松,或见眼前黑花飞舞,阴影移动。患者多喜安静,夜睡多梦易醒,健忘心悸,面色少华,食少倦怠,舌苔淡苔白。
治则: 补中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 远志10克、石菖蒲12克、人参3克(另煎)、茯苓15克、枳壳6克、菟丝子15克、当归10克、五味子12克、辰砂1克引(冲服)。
方解: 石菖蒲散肝舒脾、开心利窍、宁神健胃;远志泻热散郁、能通肾气、上达于心、强志益智;茯苓渗湿益脾、养心安神;当归滋阴养血、活血化瘀;人参(党参可代用)甘平、补中益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菟丝子益精补脑、性柔润而多液、温而不燥、补而不腻,为补肾养肝、平补阴阳而明目的要药;五味子生津止渴、上清下补;枳壳苦寒入脾、破气消积、和胃健脾;辰砂安神镇静、益气明目、清热解毒、通脉除烦。
加减: 视久眼痛加蔓荆子、白芷,以疏散风热,镇静止痛;湿热致眼前黑 花茫茫者加海浮石、海金沙、滑石粉以清利湿热;肝肾亏损而致眼前黑影移动,则加黑芝麻、桑椹、枸杞子、何首乌以滋阴养肝。
3. 肝胆湿热: 证见视久眼胀头昏、口苦、夜睡易惊醒、舌红苔黄腻。这 一类型是近视患者中最为多见的,其近视状况一般在200度以下,患病时间在两年以内。
祖国医学认为肝与胆互为表里,而眼为肝之外候,是一身之精明。若劳目久视,用目不当,致使肝胆劳伤,气血不足,感受外邪,湿热蕴结,或过食肥腻厚味,内生湿热,熏蒸肝胆,引起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湿热乘虚致患,均可酿成本病。
本病以视近清楚、视远模糊为特征。本型在临床上4种分型中占首位,可达70.06%,本型患者多年龄小,相对来说是病程短的假性近视,只要重视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其效果多理想。因此要抓紧本型治疗有利于防止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本型远视力差,而近视力好,大部分患者主诉有用目视物过久后,再看另一目标时需要稍停片刻才能看清的感觉,调节时间延长,有时可达10~20秒,甚至更长,有些患者为了看清远处物体,往往喜欢把眼睛眯起来。本型是用眼不当,肝胆劳伤,风邪湿热相酿而致,故常有眼胀、头昏头胀,轻按攒竹穴区自觉酸痛困疼,眼睑时而痉挛,不能耐久视物,久则困乏、酸胀等。伴见口苦,饮食减少,小便赤黄,夜睡易惊易醒,舌质红,苔黄,脉弦、滑而数。
治则: 清肝胆,祛湿热,散风邪,通血脉,调经络,明眼目。
方药: 升麻龙胆饮子加减。龙胆草10克、钩藤蔓12克、黄芩10克、谷 精草15克、地龙12克、清蛤粉6克、郁金6克、麻黄根6克、滑石粉10克、当归10克、蔓荆子10克、甘草3克、升麻3克。
方解: 龙胆草、黄芩清热泻火,祛湿定睛;钩藤蔓定惊镇静,清热平肝;地龙清热定惊,舒筋通络;升麻升阳举陷,清热解毒;郁金凉血清心,行气解郁,祛瘀止痛;谷精草疏风清热,退翳明目;滑石粉利水渗湿,清泻湿热;蔓荆子祛风散热,清头明目;当归滋阴养血,活血祛瘀;麻黄根行肌表,固腠理;青蛤粉软坚散结,宣肺气,开郁热;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用眼过久,伤血损目,加鸡血藤、丹参、川牛膝,以活血通络,养 血明目;眼睛胀痛加夏枯草、香附,以平肝散郁,消胀止痛;眼睑时而痉挛,夜睡易惊加僵蚕、全蝎,以清热息风,解痉止痛,镇静;口苦、目赤、小便黄赤, 加木通,利水清热;目病日久,用药视力改善不著,去龙胆草、黄芩,加淫羊藿、菟丝子,以补肾明目;饮食减少加鸡内金、山楂,以消食化积,散瘀行滞。
4. 肝肾气损: 证见视物不清、头晕目眩、耳鸣不聪、眼干涩乏困,且舌光无苔。这一类型的患者,多见于病程长久的高度近视和中度近视者。
本型主要与肝肾关系密切。《黄帝内经》指出: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肝肾为子母之脏,肝藏血,肾藏精,血与精可以互相滋生,若发生病变时,常常两脏相互影响,肾病可涉及肝,肝病常牵连到肾,故有"肝肾同源"之说。若久视劳倦,熬夜过度,或久病失养导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精不化血,血不养肝,则肝阴不足,虚火上攻,而成本病。
精亏血少,目失所养,则目昏干涩,不耐烦劳,甚者眼前黑花茫茫,昏蒙如雾中行;阴液受伤则木失涵养,动风则眼珠外斜;血不养心则健忘、失眠、心悸、易怒等症诸见;肝阴不足,虚火上犯则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舌红无苔等。
治则: 滋肾养肝,退障明目。
方药: 补肾磁石丸加减。菟丝子15克、枸杞子15克、大芸6克、五味子10克、石决明10克、磁石10克、甘草3克、辰砂1克(冲服)。
方解 大芸为滋养强壮剂,性温而柔润入肾经,能补肾助阳、强筋益髓,补精血而不峻,故有"肉苁蓉"之号;枸杞子为滋养强壮剂,兼有兴奋神经的作用,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去虚劳之功;磁石为强壮镇静剂,有补肾益精、除烦去热、补血安神、通耳明目之功;石决明为清热镇静剂, 有平肝清热、安神定惊,退障明目之功;菟丝子益精补脑;五味子养心
安脏、明目;辰砂安神定惊,益气明目。
加减: 心悸失眠健忘加远志、炒酸枣仁、首乌藤;头痛眼胀、目白外斜加蔓荆子、钩藤、僵蚕、全蝎、菊花;眼干涩昏暗兼有黑影乱飞加桑椹、黑芝麻、女贞子;头昏目眩、耳鸣、舌苔光滑而红加黄柏、知母。
总之,近视除先天遗传病例之外,其他发病均以脑力劳动者为主,尤以青少年最为多见。以上4种类型,可大致视为近视轻重不同病程的分期,肝胆湿热型和肝虚风热型病程短、病情轻,治疗较易。心脾亏虚型和肝肾两虚型多病程长、病情重,施治较难。
其实,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由中医所讲的气导致的病人的发病率极高,有一半以上内科病人的病患大多由气而产生。可是这些由气而产生的病患西医的仪器却无法查出,西药更没有解气的药物。人体的虚症仪器也无法查出。仪器只能找有形的病变,然而仅靠仪器查病是不完全的,不完善的。西医只靠仪器来诊断病情,很多病人去医院看病,哪个地方有病,大夫就叫做那项检查, 需要说明的是,仪器不是万能的,机体很多毛病,仪器并不能完全查出。所以,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除患者的病症,由里及表地治本治标,以达到近视康复的目的。
在治疗方面,有些医家针对近视采用多种方法联用的综合治疗法,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比如以耳穴压豆与中药治疗近视,穴位按摩取主穴晴明、承泣、 正光、四白、瞳子醪、合谷,及配穴攒竹、鱼腰、丝竹空、风池、肝俞、肾俞等。 结合耳穴压豆取眼穴、目1、目2、神门、肝、肾、脾等穴,并结合滋补肝肾, 益气养血中药(山药15g、茯苓15g、泽泻10g、山茱萸20g、 菊花10g、牡丹 皮12g、党参12g、黄芪15g、熟地15g、枸杞子12g、当归15g,远志10g,甘草 10g),15 天为1疗程,4个疗程观察效果。在126例患者的治疗跟踪观察中,治愈62例,显效49例,无效15例。
用穴位按摩配合中药治疗近视,也是常用的中医综合治疗法。按摩取双侧穴,主穴睛明、正光、承泣、瞳子醪;配穴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口服 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中药:山药、茯苓、泽泻、山萸肉、菊花、牡丹皮、党参、 黄芪、熟地黄、枸杞、当归、远志。15天1个疗程。注意用眼卫生并少食辛 辣食品多食蔬菜瓜果。观察用此方法治疗的50例患者100只眼中,总有效率为97%。
用中药结合穴位刮痧治疗假性近视。内服中药为人参、穿山甲、全蝎、菊花、 青箱子、密蒙花、草决明、枸杞子、川芎、石菖蒲、郁金、泽泻各等份,1个月为一疗程。结合穴位刮痧,刮拭穴位: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客主人、 风池、合谷、光明,每周1次。结合用眼锻炼:举目远眺并做眼保健操1次,并要求服药治疗结束后仍坚持这种锻炼方法。针对采用此法治疗的100个病例,随访4~20个月,总有效率94.0%,复发率仅占1.9%。中医针药并用治疗青少年近视66例。患者口服中药:党参、黄芪、白术、升麻、茯神、石菖蒲、远志、枸杞子、菊花、 川芎、蔓荆子。针刺取穴为睛明、 赞竹、丝竹空、承泣、四白、球后、风池、太阳;心阳不足型加心俞、膈俞、内关;脾虚气弱型加肺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阴虚型加肝俞、肾俞、太溪、 光明1、光明2、合谷。耳穴:眼、心、肝、肾、目1、目2、皮质下。66例病例有效率93.42%。
目前,中医治疗青少年近视有两个主流方法:一是以经络为基础的治疗方法,简称针法(包括推拿按摩);二是中药治疗,简称药法。以经络为基础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体针、耳针及耳穴疗法、推拿按摩等。中药以口服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之剂为主;中药外用也一直在探索发展中。中医药治疗近视较之西医有一定优势,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及并发症少。特别是在治疗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联用的综合治疗,将中医外部治疗手法和中药内部调理相结合,标本兼治,对于近视的预防和康复,效果更为显著。因此有人预言,中医药的综合治疗将成为今后近视的主导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