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吧 关注:80,688贴子:713,337
  • 0回复贴,共1

痛经,不只是小毛病:你需要知道的真相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疼痛常呈痉挛性)、坠胀,同时还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严重者会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痛经调理方法:
1. 气滞血瘀证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常用中成药:加味逍遥丸,香附丸,益母草颗粒。有软坚散结、化瘀定痛的功效,对于气滞血瘀兼痰凝所致的痛经有较好疗效。
2. 寒凝血瘀证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常用中成药:参茸丸,艾附暖宫丸。能养血暖宫调经,适用于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痛经。
3. 湿热瘀阻证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常用中成药:苦参片,妇科千金片。具有清热除湿、益气化瘀的功效,可用于湿热瘀阻所致的腹痛,对湿热瘀阻型痛经有一定疗效。
4. 气血虚弱证
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常用中成药:全鹿大补丸,人参益母丸,八珍益母丸。可益气养血,活血调经,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
5. 肾气亏损证
症状:经期或经后 1 - 2 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常用中成药:参鹿膏,锁阳固精丸。具有养血填精益髓的功效,适用于肾水不足、腰酸脚软、血虚等症,对肾气亏损型痛经有一定疗效。
其他调理方法
1. 饮食调理
a. 气滞血瘀型:可食用山楂红糖水、玫瑰花茶等。
b. 寒凝血瘀型:可食用姜枣红糖汤、艾叶煮鸡蛋等。
c. 湿热瘀阻型:可食用绿豆薏仁粥、冬瓜汤等。
d. 气血虚弱型:可食用红枣桂圆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e. 肝肾亏虚型:可食用黑芝麻粥、核桃仁粥等。
2. 中医理疗
a. 针灸治疗:取穴:关元、三阴交、太冲、合谷、归来、足三里、中极、阴陵泉、脾俞、胃俞等,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选择不同的穴位。
b. 艾灸疗法:艾灸是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常用穴位有子宫穴、关元穴、气海穴、三阴交穴等。一般在月经前一周开始,每天艾灸 15-20 分钟,至月经来潮停止。
c. 按摩推拿:按摩特定穴位可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痛经。如按摩腹部的关元穴、气海穴,下肢的三阴交穴、血海穴等。可在月经前几天开始,用手指轻轻按压穴位,每个穴位按摩 3-5 分钟,每天 1-2 次。
d. 中药泡脚:用艾叶、红花、益母草等具有温经活血作用的中药泡脚,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温暖子宫,缓解痛经。在月经前一周开始,每天泡脚 15-20 分钟,水温以能耐受为度。
3. 心理调节
放松心情:压力和焦虑会使痛经症状加重,可通过听音乐、看电影、与朋友聊天、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和焦虑,缓解痛经。
4. 生活习惯
a.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每天保证 7-8 小时的睡眠时间,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稳定,缓解痛经。
b. 适度运动:月经期间可进行如散步、慢跑、瑜伽等适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子宫痉挛和盆腔充血,减轻痛经症状。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c. 注意保暖:经期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寒,尤其是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暖。可以使用暖宝宝、热水袋等物品敷在小腹部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中医在痛经的治疗与调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调理,可以有效缓解痛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如果痛经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排除其他妇科疾病的可能,以便得到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IP属地:辽宁1楼2025-04-12 15:2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