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城。突然有这么一种冲动,想给我的定兴写一写关于我所知道的一切。
幼时记忆中的定兴,与现在差了好多,虽然这座城确实不大,但从平坦的柏油马路走到凹凸的小土路,景色也随之变换。两边的屋子,由高,到低;由繁,到简;由密,到疏。平时也没怎么想过,但拿起笔来,却发现它的故事还有很多。
“小土路”那一段,有一个地方,乡人们叫哪里“高(第三声)儿”。为什么这么叫呢?其实我也不太清楚,但或许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他是全定兴最高的地方。那里主要是一个交叉的十字路口,而在阡陌正中,是一座阁子,南门的右边墙上正书它的名字:慈云阁。姥姥说,它在这里站了几百年。很久以前,定兴好长时间没下雨,粮食没收成。南方来个一个自称“南蛮子”的外乡人,和这里的人说:“定兴最高的地方,有一口井,那井上拴着一条铁链子,把里面的东西拉出来,才会下雨。”于是,乡人们找到了高儿,也找到了那口井,人们照着南蛮子的去做,却发现这铁链子越拉越黑,直到井里传出一声低吟,老人们听到了,便说了起来:“这是锁龙眼,动不得啊!”人们一听吓得把链子扔到地上,从此再没人敢靠近。再后来乡人们给它造了一座阁子,叫慈云阁。
十几年前的慈云阁,是孩子们的游乐场,而那故事也很少有人讲起过了。后来政府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用两米多高的铁栏杆把它保护起来,孩子们才没能再进去阁里,然后才坐回了奶奶的怀抱里,听着这古老的故事。如今的铁栅栏,早已锈得不成样子,听故事的小孩,也慢慢长大。只有这阁子还坐在这里,看那些人儿的脸庞从稚嫩变成成熟;看那些院儿里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轻轻的,与梧桐呢喃着她的故事。
我是住在阁子的南面的,每天早上去它的西边儿吃烧饼加肉,再去它的北面上学;晚上去它的东边儿买着五毛一块的零食,边吃边笑的溜回南面的家。每天,都要围着它转,看那红褐色的瓦砾上静躺着一旁梧桐的落叶,看那叶子有绿到黄,到落,到烂,再到我不再路过这里。
我长大了一些,上了小学。从家到小学的门口,只是一条叫做通兴西路的大道,早上起车出来,不到十分钟便到了校门口。那个时候,班主任是不允许骑自行车的,毕竟我们还不满十二周岁,但是作为孩子的我们有着淘气和不听话的天性,骑起自行车在路上狂飙什么的,到多都是我们这些天真的笑脸。
记得小学的学校里,有座文庙的,是当年孔子留下的。坐在校园的正中央,端详这花儿般的面孔换了一遍又一遍。在教室搬到后院之前,文庙在我看来向一位严厉的老校长:庄严而不容侵犯,但升入高年级后,我便开始在后院学习,便每天与这位老人接触,才发现他的可爱。文庙屋檐上的瓦缝里丛生的杂草们,有高有低,上墙的角落不时飞来燕儿歇脚。深红色的墙,天蓝色的窗,透着窗儿看到里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走出小学的大门后,已有五年未再看见那位守望着我们成长的老人了。但相信,那光芒依旧照亮着那四季的花儿。
慢慢地,我从小土路走了出来,踏上了柏油马路。
初中的日子很平淡的,记忆最深的只有那一段上学的路:由东到西,很短,一眼就看到了拐弯儿的尽头。路的左手边是火车道,用一到水泥筑成栅栏的样子区分着轨道和水泥路。右手边是一片树林,在夏天茂密,在秋天散尽,显露出站在树根旁几座不知名的碑。那时在路上走着,走过一半时,呜呜的汽笛在后方响起,聊天的我们沉默着等待这铁皮车略过。那路上铺满了我们笑过的、哭过的故事,印上了我们压过的脚印、轨迹。雨天依旧在路上穿行的我们,路过了三年的年少无知,去到另一条路上继续哭着,笑着,走着。
年少的记忆,至此暂停,曾经的定兴留下的风景,有的再也无法相遇。通兴西路的尽头,是凹凸与平坦的断点,闪烁着红绿黄的灯的那边,又幼时对它的记忆是少之又少,摸索不清。红绿灯那边是定兴的入口,发展得比这边的我们要好些,那个世纪之星矗立在圆台上,照耀着行人的出入:回家的,离去的,还有路过的。这条大路的尽头便是107国道,而那路上的车辆也不再是清一色的“冀F”,偶尔的转个弯儿,看到绿化带上立起“定兴欢迎您”,路过这黄金台,经过这文化广场,再转几个弯儿,比可能从此不再经过这座城。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在文化广场上吃那些小吃摊儿,吃得满嘴流油,用袖子抹干净,在文化台上蹦跶儿,围着王石甫的雕像滑着旱冰鞋,用“棒子面儿饽饽”味儿的语言谈着天,说着地......定兴的许多许多,我还不知道,但我发现我并不想离开它。
自打我降临于世,我便开始守望着这座城,看了一些年,陪了它一些年。我,和以后的定兴的故事会有些什么,我不清楚,估计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是我的定兴,从慈云阁到世纪之星,都有着我的踪迹,从17年前,到如今,或许再到17年后,甚至70年后,我还在这里。
望你不只是路过这座城。

幼时记忆中的定兴,与现在差了好多,虽然这座城确实不大,但从平坦的柏油马路走到凹凸的小土路,景色也随之变换。两边的屋子,由高,到低;由繁,到简;由密,到疏。平时也没怎么想过,但拿起笔来,却发现它的故事还有很多。
“小土路”那一段,有一个地方,乡人们叫哪里“高(第三声)儿”。为什么这么叫呢?其实我也不太清楚,但或许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他是全定兴最高的地方。那里主要是一个交叉的十字路口,而在阡陌正中,是一座阁子,南门的右边墙上正书它的名字:慈云阁。姥姥说,它在这里站了几百年。很久以前,定兴好长时间没下雨,粮食没收成。南方来个一个自称“南蛮子”的外乡人,和这里的人说:“定兴最高的地方,有一口井,那井上拴着一条铁链子,把里面的东西拉出来,才会下雨。”于是,乡人们找到了高儿,也找到了那口井,人们照着南蛮子的去做,却发现这铁链子越拉越黑,直到井里传出一声低吟,老人们听到了,便说了起来:“这是锁龙眼,动不得啊!”人们一听吓得把链子扔到地上,从此再没人敢靠近。再后来乡人们给它造了一座阁子,叫慈云阁。
十几年前的慈云阁,是孩子们的游乐场,而那故事也很少有人讲起过了。后来政府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用两米多高的铁栏杆把它保护起来,孩子们才没能再进去阁里,然后才坐回了奶奶的怀抱里,听着这古老的故事。如今的铁栅栏,早已锈得不成样子,听故事的小孩,也慢慢长大。只有这阁子还坐在这里,看那些人儿的脸庞从稚嫩变成成熟;看那些院儿里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轻轻的,与梧桐呢喃着她的故事。
我是住在阁子的南面的,每天早上去它的西边儿吃烧饼加肉,再去它的北面上学;晚上去它的东边儿买着五毛一块的零食,边吃边笑的溜回南面的家。每天,都要围着它转,看那红褐色的瓦砾上静躺着一旁梧桐的落叶,看那叶子有绿到黄,到落,到烂,再到我不再路过这里。
我长大了一些,上了小学。从家到小学的门口,只是一条叫做通兴西路的大道,早上起车出来,不到十分钟便到了校门口。那个时候,班主任是不允许骑自行车的,毕竟我们还不满十二周岁,但是作为孩子的我们有着淘气和不听话的天性,骑起自行车在路上狂飙什么的,到多都是我们这些天真的笑脸。
记得小学的学校里,有座文庙的,是当年孔子留下的。坐在校园的正中央,端详这花儿般的面孔换了一遍又一遍。在教室搬到后院之前,文庙在我看来向一位严厉的老校长:庄严而不容侵犯,但升入高年级后,我便开始在后院学习,便每天与这位老人接触,才发现他的可爱。文庙屋檐上的瓦缝里丛生的杂草们,有高有低,上墙的角落不时飞来燕儿歇脚。深红色的墙,天蓝色的窗,透着窗儿看到里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走出小学的大门后,已有五年未再看见那位守望着我们成长的老人了。但相信,那光芒依旧照亮着那四季的花儿。
慢慢地,我从小土路走了出来,踏上了柏油马路。
初中的日子很平淡的,记忆最深的只有那一段上学的路:由东到西,很短,一眼就看到了拐弯儿的尽头。路的左手边是火车道,用一到水泥筑成栅栏的样子区分着轨道和水泥路。右手边是一片树林,在夏天茂密,在秋天散尽,显露出站在树根旁几座不知名的碑。那时在路上走着,走过一半时,呜呜的汽笛在后方响起,聊天的我们沉默着等待这铁皮车略过。那路上铺满了我们笑过的、哭过的故事,印上了我们压过的脚印、轨迹。雨天依旧在路上穿行的我们,路过了三年的年少无知,去到另一条路上继续哭着,笑着,走着。
年少的记忆,至此暂停,曾经的定兴留下的风景,有的再也无法相遇。通兴西路的尽头,是凹凸与平坦的断点,闪烁着红绿黄的灯的那边,又幼时对它的记忆是少之又少,摸索不清。红绿灯那边是定兴的入口,发展得比这边的我们要好些,那个世纪之星矗立在圆台上,照耀着行人的出入:回家的,离去的,还有路过的。这条大路的尽头便是107国道,而那路上的车辆也不再是清一色的“冀F”,偶尔的转个弯儿,看到绿化带上立起“定兴欢迎您”,路过这黄金台,经过这文化广场,再转几个弯儿,比可能从此不再经过这座城。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在文化广场上吃那些小吃摊儿,吃得满嘴流油,用袖子抹干净,在文化台上蹦跶儿,围着王石甫的雕像滑着旱冰鞋,用“棒子面儿饽饽”味儿的语言谈着天,说着地......定兴的许多许多,我还不知道,但我发现我并不想离开它。
自打我降临于世,我便开始守望着这座城,看了一些年,陪了它一些年。我,和以后的定兴的故事会有些什么,我不清楚,估计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是我的定兴,从慈云阁到世纪之星,都有着我的踪迹,从17年前,到如今,或许再到17年后,甚至70年后,我还在这里。
望你不只是路过这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