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盛成是当时西安最早的油漆店,成立在清光绪年间,由临潼人王师傅带着两个徒弟住在鲁班庙里,给人家漆门面、糊顶棚,做点打工生意。后来由于生意不好,加上自己年迈,王师傅就把两个徒弟叫到身边说:“我老了,干不动了,生意又不好做,现在就剩这半桶生漆和二百个银圆的外债,交给你们俩,这生意能做就做下去,不能做就回你们蓝田和长安去。”这师兄弟俩经过几年努力,竟然将外活做好了,还开了西安最大的油漆店。他们用四十两白银典当下位于油篓铺和鲁班庙之间的菊林中学校产——一座比较特殊的建筑,十二间厦房围着组成一座楼房,外观像一座大碉堡,正面看,楼下铺面楼上栏杆阁子门,古色古香。油漆店从清朝到解放后的公私合营能够发展起来,全靠当地人民,因为过去人们嫁女都要漆立柜和箱子,还有各地庙活以及各家的顶棚,都要找积盛成。更有几次大的工程,比如慈禧到西安修北院和两次钟楼大修,所用的很多材料也是积盛成的。
积盛成还有两项绝门手艺,现在失传了,那可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用生桐油熬制成发光的熟桐油,一个是把生漆炼成发亮的退光漆。这里边没有温度计而如何掌握温度,如何加土籽,加多少黄丹,恐怕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老街坊回忆文章2在东木头市西口, 积盛成油漆颜料店东边,鲁班庙大殿上熬制熟桐油和退光漆,以及把生漆变成熟漆的制作技术,可以肯定地说是失传了!
这可是从汉代就流传下来的配方和经验。
积盛成油漆颜料店的经理和副经理把从师傅那遗传下来的手艺,教给了徒弟,但十几个徒弟也有分工,熬桐油和熬制退光漆是最保密的技术活路,最后也只有朱万碌和张振邦两个人得到了真传,遗憾的是公私合营以后,经过各种变动,直到前三十年,朱、张他们二人去世时,也没教过一个徒弟,他们的手艺再也没有遗传下来!
熬油和制漆第一是配方、第二是温度,可从前没有配方记录,没有温度计,全凭口述和经验,这样传承人就是关健。
按说我才应该是真正的熬漆制油的传承人,可惜我搞了其他行业,但熬油配漆的配方和温度我都知道,如果编辑允许的话,我可以把它描述出来,供有兴趣的后人参攷,否则这二千多年流传下来东西,就真正的消失了!
过去没有电,照明都是油灯,桐油不能吃,人们把它加在油灯里,再放上通草(也叫灯草)或棉花捻子点然而照明;或把它涂在布伞上而防雨;涂在布鞋上当胶鞋穿。
生桐油没有光泽,而且涂到物体上十天半个月也干不了。如果要它干得快又发亮必须把它熬成熟桐油,
古法是取五十斤生桐油,倒入铁锅中,用青钢木燃火,拿风箱猛吹,温度很高,锅中的生桐油从平静到翻滚,这时加入土子,土子是生长在土中的不规则的矿物质,灰土色,质坚硬,中心像铁矿石,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有4公分,最小的像园米粒大,出产在秦岭深处,过去都是老乡背着来卖。
过去没有温度计,但有两个密方,必须掌握,一个是用斧头刃随时不间断地伸到油锅里蘸点热油,然后将斧头和热油放到冷水中,等热油冷却了, 拿起斧头,用食指在斧刃上粘看,如果油和食指之间不能连接、断开,说明温度不够,还要继续加热,第二个温度的密方是,熬油师在斧刃看了之后,顺手在冷水中把右手打湿,来到加热的油锅前把右手上的冷水望油锅里一甩,如果冷水遇到热油发出卜喇喇的声音,就是温度不够,还要加热,如果食指和斧刃间的油可以连成线,粘几下都不断,就说明生油已经熬熟了,再听到冷水甩下去“喳” 的一声脆响,师傅大喊一声,端!烧火的停下拉风箱,用厚麻布垫在锅耳上迅速将滾热的油锅提起放到垫了三块砖的地上,师傅用铁勺挖了二勺土子,很快放入热油中,另一师傅拿了一个铁露勺(专用工具一尺直径中间全是小空眼,铁把扁而很长,约二尺与勺垂直)给油降温,也就是把热油提起,让其从小眼中流入油锅,等勺中的热油漏完了,再舀一瓢提起再漏,直到热油变成温油,起到紧急降温作用。
这些动作,都要快速、紧紧行动,否则一锅五十斤桐油就变成一团凝固物,或者燃烧为灰烬。
熟桐油较稠,刷上它发亮能起保护作用,就像今日贴模一样。再就是生漆变成熟漆,熟桐油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生漆是产生在漆树上的液体,如割橡胶一样的从漆树身上割取,呈肉色,干了变黒,千年不朽。漆树如椿树,初春发芽如椿芽,误食则中毒。
漆农将生漆盛于木桶,拿到城市贩卖,但不能直接使用到木器和工艺品上,必须经过加工成熟漆和退光漆才能使用。





积盛成还有两项绝门手艺,现在失传了,那可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用生桐油熬制成发光的熟桐油,一个是把生漆炼成发亮的退光漆。这里边没有温度计而如何掌握温度,如何加土籽,加多少黄丹,恐怕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老街坊回忆文章2在东木头市西口, 积盛成油漆颜料店东边,鲁班庙大殿上熬制熟桐油和退光漆,以及把生漆变成熟漆的制作技术,可以肯定地说是失传了!
这可是从汉代就流传下来的配方和经验。
积盛成油漆颜料店的经理和副经理把从师傅那遗传下来的手艺,教给了徒弟,但十几个徒弟也有分工,熬桐油和熬制退光漆是最保密的技术活路,最后也只有朱万碌和张振邦两个人得到了真传,遗憾的是公私合营以后,经过各种变动,直到前三十年,朱、张他们二人去世时,也没教过一个徒弟,他们的手艺再也没有遗传下来!
熬油和制漆第一是配方、第二是温度,可从前没有配方记录,没有温度计,全凭口述和经验,这样传承人就是关健。
按说我才应该是真正的熬漆制油的传承人,可惜我搞了其他行业,但熬油配漆的配方和温度我都知道,如果编辑允许的话,我可以把它描述出来,供有兴趣的后人参攷,否则这二千多年流传下来东西,就真正的消失了!
过去没有电,照明都是油灯,桐油不能吃,人们把它加在油灯里,再放上通草(也叫灯草)或棉花捻子点然而照明;或把它涂在布伞上而防雨;涂在布鞋上当胶鞋穿。
生桐油没有光泽,而且涂到物体上十天半个月也干不了。如果要它干得快又发亮必须把它熬成熟桐油,
古法是取五十斤生桐油,倒入铁锅中,用青钢木燃火,拿风箱猛吹,温度很高,锅中的生桐油从平静到翻滚,这时加入土子,土子是生长在土中的不规则的矿物质,灰土色,质坚硬,中心像铁矿石,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有4公分,最小的像园米粒大,出产在秦岭深处,过去都是老乡背着来卖。
过去没有温度计,但有两个密方,必须掌握,一个是用斧头刃随时不间断地伸到油锅里蘸点热油,然后将斧头和热油放到冷水中,等热油冷却了, 拿起斧头,用食指在斧刃上粘看,如果油和食指之间不能连接、断开,说明温度不够,还要继续加热,第二个温度的密方是,熬油师在斧刃看了之后,顺手在冷水中把右手打湿,来到加热的油锅前把右手上的冷水望油锅里一甩,如果冷水遇到热油发出卜喇喇的声音,就是温度不够,还要加热,如果食指和斧刃间的油可以连成线,粘几下都不断,就说明生油已经熬熟了,再听到冷水甩下去“喳” 的一声脆响,师傅大喊一声,端!烧火的停下拉风箱,用厚麻布垫在锅耳上迅速将滾热的油锅提起放到垫了三块砖的地上,师傅用铁勺挖了二勺土子,很快放入热油中,另一师傅拿了一个铁露勺(专用工具一尺直径中间全是小空眼,铁把扁而很长,约二尺与勺垂直)给油降温,也就是把热油提起,让其从小眼中流入油锅,等勺中的热油漏完了,再舀一瓢提起再漏,直到热油变成温油,起到紧急降温作用。
这些动作,都要快速、紧紧行动,否则一锅五十斤桐油就变成一团凝固物,或者燃烧为灰烬。
熟桐油较稠,刷上它发亮能起保护作用,就像今日贴模一样。再就是生漆变成熟漆,熟桐油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生漆是产生在漆树上的液体,如割橡胶一样的从漆树身上割取,呈肉色,干了变黒,千年不朽。漆树如椿树,初春发芽如椿芽,误食则中毒。
漆农将生漆盛于木桶,拿到城市贩卖,但不能直接使用到木器和工艺品上,必须经过加工成熟漆和退光漆才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