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先从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入手,论述了由太阳历、太阴历到阴阳合历。阴阳合历的出现,是阴阳相合思想的萌芽!但是阴阳合历并不是有意识的阴阳相合思想,殷商晚期在酉时彡日写作合文“酉彡”,还有日月同祭的合文“月彡”,说明殷商已经有了阴阳相合的思想!
关键词:
天文,阴阳合历,十母十二子,殷商,祭祀
Bstract: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an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astronomical calendars, discussing the evolution from the solar calendar andthe lunar calendar to the lunisolar calendar. The emergence of the lunisolarcalendar represents the germination of the idea of the integration of yin andyang (two complementary principl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However, thelunisolar calendar itself did not embody a conscious application of theyin-yang integration concept. In the late Yin Shang (Shang) Dynasty, thecombination character "酉彡" (you bin) was usedto represent the day "youshi" (a specific day in the sexagenarycycle) in the evening, and there was also a combination character "月彡" (yue bin) for the simultaneous worship of the sun and moon,indicating that the concept of yin-yang integration had already taken shapeduring the Yin Shang period.
Keywords:
astronomy, lunisolar calendar, ten Heavenly Stems and twelve EarthlyBranches (a traditional Chinese system for reckoning time), Yin Shang (Shang)Dynasty, worship/rituals
殷墟甲骨文虽然只有“阳”字,没有“阴”字,但是殷商却有阴阳相合的思想。殷墟甲骨文里的十三月,就是在年终加上闰月,说明当时已经使用阴阳合历。阴阳历共同的基础是星象历!
星象历是根据北斗的旋转而制定的。北斗在冬至的时候指向北极星,然后向东旋转一周回来,就称为一岁。所谓太极生两仪,就是北斗的斗柄指向北极星和南方的大火星,分别定出了冬至和夏至;所谓两仪生四象就是北斗的斗柄指向东方青龙的中心为春分,指向西方白虎的中心为在秋分;所谓四象生八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又定出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四个节气,一共八个节气。最后24气节,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而西方人是在四至的基础上发展处12分法,从而发明了钟表!
伏羲氏在今天的天水卦台山地区创立的太阳历是将一岁分两年。分别过冬至年和夏至年,现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是过两个年。天水地区四面环山,根据太阳的日出点和日落点,从冬至由北到南,从夏至由南到北。根据太阳运行的轨迹,分为五个行(hang)道,一岁分两年,一年分为五份。因为它是根据太阳纪年,所以我们不能叫它十月太阳历,应该叫十日太阳历。
之所以这样划分,是源于5进制。世界上很多的民族都存在过五进制,因为一只手只有五个手指,古人在掰手指记数的时候首先就选择了5进制。中国的甲骨文、希腊的阿提卡数字,从一到五是一种造字法。从6开始,就是另外的造字法或记录方法。

(注:图片来源网络)
而太阳历一岁分两年,一年分五份,将二进制和五进制结合起来,最终产生了10进制。而西欧在公元10世纪才掌握10进制,所以太阳历在促进中国10进制的发明功不可没。2进制、5进制和10进制混合使用,最终导致了算盘的诞生!据说,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代数受到过阴阳八卦图的启发,如果他见过算盘的话更会惊呆了!由于古人的原始思维,以为10个行道里是10个不同的太阳,后来尧命后羿射掉9个太阳,就是废除不适合农耕生产的十日太阳历。
中国人喜欢用三、五、九来表示多数,三是奇数里最小的复数,《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你不可能一直数下去,数到三是最合理的,所以有“事不过三”之说。五是源于五进制,九是十进制最大个位数,用这两个数表示多数和极限的词有“九五之尊”。中国人喜欢用奇数表示阳,偶数表示阴:阳爻是一长横,阴爻是两短横;乾卦用九,坤卦用六,阴阳爻都有的卦就九六并用!
殷墟甲骨文中是没有“阴”字的,太阴历最初应该叫月历,是根据月亮的盈亏记时的历法。阴阳合历采用年岁合一,一岁一年。但是岁末是在冬至,而年初则根据夏商周三历的规定而不同。地球绕太阳公转19周≈月球绕地球(12×19+7)周,为了调和太阳和月亮的矛盾,就需要设置闰月,这样才能使年月相合、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的同时,殷商人还发明了纪日法!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母中的部分字用来表示商王的序列,最终追加到10个,形成10母,显然是受太阳历的影响!12子显然是来自太阴历(闰月除外),二者相合形成60进制的纪日法。
如果说,殷商阴阳合历还不是有意识的阴阳思想,那么殷商祭祀的发展就完全体现了阴阳相合的思想。
殷商有两种祭祀法,第一种是“示”,“示”的对象是“帝”,帝是故去的先王。殷商人认为故去的先王在上面,所以焚烧祭品来祭奠,祭品包括玉帛牺牲,牺牲包括:猪、牛、羊、人。殷商没有“天”的概念,“天”是西周的崇拜,周人有音无字,同声转借了殷商的“颠”

字代指他们的天。由“示”衍生出的第一个字是“祀”,祀的右边是一个人在跪拜,因为与甲骨文“巳”相近,右边就演变成了“巳”。
第二种祭祀法叫做“彡(bin)”,彬、彪、形,这些字都是以“彡”字作为声符。伏羲氏,本作“虎(wu)羲氏”,后来演变成“伏羲氏”。虎是西羌图腾,分白虎羌和黑虎羌,西方的天象因此叫“白虎”。东部人读“虎”为biu或bin,于是在虎字旁边加个音符“彡(bin)”,写作“彪”。后来,就同声演变成包(古音biao或biu)牺氏。
“彡”的对象是太阳,所以说殷商是:示帝彡日。甲骨文中,“彡”的三道斜纹代表煮熟的食物散发的热气,“彡”与“示”最大的不同是用煮熟的食物祭祀。酉时彡日写作合文“酉彡”。酉时彡日,那就是日月同祭了,说明殷商已经有了阴阳相合的思想!还有日月同祭的合文“月彡”,更证明殷商盛行日月合祭(彡)。
《尚书》中有一篇《高宗肜日》,这篇文章基本可以认为是西周的产物!“肜”字说明是有月亮的时候祭日,每月日月同时可见的时期在月末月初,或者月中。由于月尾月末,月亮可见的部分很少,所以古人会选择在月中祭祀。由此逐渐形成拜月的习俗,后来的道教规定:一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一月十五为下元节!
“彡”与“示”结合,就产生了“祭”! “祭”字的上部分就是手持肉,下面仍然烧着祭品或纸钱,这就和现代的祭祀基本一样了!“祭”继承了“示”的原始读音,“示”中古音读“xi”,近代音系读“shi”。而“荐”,就是铺上席子,摆上祭品,一个人在席子上跪拜!
殷商还产生了“祝”的祭祀方法,“祝”字最初没有偏旁“示”,就是一个盛装的人在那里跳大神,后来旁边出现了示,说明是在“示”的同时跳大神。但是没有证据表明,殷商出现了“尸”,也就是由人扮演被祭祀的神。尸祝礼,应该是周代才形成的。
由于周代盛行日月同彡,月亮与太阳相对应,被称为太阴!阴阳理论正式成形!汉代,中医六经辨证把阴阳理论发挥到极致,它以六经配六合,其中少阳与厥阴相配,就源自日月东升西落。

阴阳理论逐渐系统化,天为阳则地为阴,南为阳则北为阴。山为阳则水为阴,昼为阳则夜为阴,夏为阳则冬为阴;男为阳则女为阴,背为阳则腹为阴……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思想成了道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说明:
图一和图二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