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府兵制的时候,不得不讨论另一个东西——镇兵,此为北魏之遗产,在东西魏并立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陈寅恪先生说:六镇兵经过三次转手。第一次由破六韩拔陵转到葛荣手上,葛荣赖之以继续与洛阳统治者做斗争。第二次从葛荣转到葛荣的镇压者尔朱荣手上,尔朱荣欲倚之以壮大自己的势力。第三次从尔朱氏手上转到高欢手上,高氏赖之以建立东魏与北齐。在东西魏并列历史上,高欢掌握大部分镇兵,宇文泰掌握小部分镇兵。自北魏末年内乱后,以“镇兵”为核心的军事共同体分别掌握在高氏家族和宇文氏家族手中,成为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的事实权力支配者。
尽管因为镇兵势力的大小,高欢在一开始对宇文泰占尽优势,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东魏、北齐兵制的形式仍然是“胡人当兵,汉人种地”,这同北魏并无二致。“欢每号令军士,常令丞相属代郡张华宣旨,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理论上来说西魏应该也是这样的,但战争爆发了。
大统十二年之前,东西魏之间发生了“小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东魏保持了对西魏的压制,但从兵员年龄结构来看,北齐胡兵质量正走向衰弱,曾经助高欢成大业的北镇兵的优势已经转变为北齐的软肋。西魏在四次战役中,前两次获胜,而后两次却以失败告终,这对于西魏来说,已经面临严重危机。邙山之战,西魏损失六万将士,几乎将宇文泰所统的“镇兵”损失殆尽,此时已将宇文泰逼入绝境。然而历史的辩证法是西魏“镇兵”的战殁,连同他们所带有的缺憾一齐尘封于地下。因此,史书说宇文泰“于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成为其新生的出发点,至此,一种新的兵制诞生,是西魏不被东魏攻灭、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南北的主导原因——这就是府兵。
陈氏说:“府兵制之前期为鲜卑兵制,为大体兵农分离制,为部酋分属制,为特殊贵族制;其后期为华夏兵制,为大体兵农合一制,为君主直辖制,为比较平民制。其前后两期分划之界限,则在隋代。周文帝、苏绰则府兵制创建之人,周武帝、隋文帝其变革之人,唐玄宗、张说其废止之人,而唐之高祖、太宗在此制创建、变革、废止之三阶段中,恐俱无特殊地位者也。”
宇文泰“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柱国大将军治军体制就自然与原有乡兵势力进行重构组合了。这一组合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打破了“胡人当兵,汉人耕地”的原有兵制体制及兵员结构。而这爆发了恐怖的效果。
西魏玉壁之战的胜利,使东魏折损兵士七万人,自此东魏的优势不复存在。此次战役将领韦孝宽为汉人,但其率守军是否为乡兵,史无记载,但从守城、作战样式来看,很像是训练有素、善于守战的农耕民玉壁之战的胜利,也预示着大统九年“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的效果初步绽现。玉壁之战后,东强西弱的局面被打破,并且西魏、北周的军事将领中,汉族将领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正因为民农以土地为根本,“非徙为地利”之因,为保卫自己赖以生存的资财,才会“死处而无二虑”,善守战,这同游牧部族的部族兵利则战、不利则走的战略战术思想有着截然相反的逻辑取向。因此,西魏玉壁之战的胜利,是善于守城的农耕之兵战胜骑兵为主力的胜利,也是乡兵已经成为西魏重要军事力量的有力证据之一。
北齐呢?“河清三年定令……男子十八以上六十五以下为丁……二十充兵”。如果将西魏府兵制的确立时间定为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征兵令颁布,两魏改革以“镇兵”为主体的军事共同体相差14年之久。西魏同东魏军事共同体结构起初都以“镇兵”为主体,并没有大的差别,但在军事势力上来讲,东魏拥有更大的势力。西魏在邙山之败时,“镇兵”损失殆尽,在力量上趋于劣势,但也将其缺陷、弊端基本上革除。东魏北齐革除“镇兵”的缺陷、弊端则要等到“镇兵”的自然衰老后才进行。虽然史家认为北周灭北齐的因素很多,西魏早北齐14年革除“镇兵”弊端也应是重要原因之一。

陈寅恪先生说:六镇兵经过三次转手。第一次由破六韩拔陵转到葛荣手上,葛荣赖之以继续与洛阳统治者做斗争。第二次从葛荣转到葛荣的镇压者尔朱荣手上,尔朱荣欲倚之以壮大自己的势力。第三次从尔朱氏手上转到高欢手上,高氏赖之以建立东魏与北齐。在东西魏并列历史上,高欢掌握大部分镇兵,宇文泰掌握小部分镇兵。自北魏末年内乱后,以“镇兵”为核心的军事共同体分别掌握在高氏家族和宇文氏家族手中,成为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的事实权力支配者。
尽管因为镇兵势力的大小,高欢在一开始对宇文泰占尽优势,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东魏、北齐兵制的形式仍然是“胡人当兵,汉人种地”,这同北魏并无二致。“欢每号令军士,常令丞相属代郡张华宣旨,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理论上来说西魏应该也是这样的,但战争爆发了。
大统十二年之前,东西魏之间发生了“小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东魏保持了对西魏的压制,但从兵员年龄结构来看,北齐胡兵质量正走向衰弱,曾经助高欢成大业的北镇兵的优势已经转变为北齐的软肋。西魏在四次战役中,前两次获胜,而后两次却以失败告终,这对于西魏来说,已经面临严重危机。邙山之战,西魏损失六万将士,几乎将宇文泰所统的“镇兵”损失殆尽,此时已将宇文泰逼入绝境。然而历史的辩证法是西魏“镇兵”的战殁,连同他们所带有的缺憾一齐尘封于地下。因此,史书说宇文泰“于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成为其新生的出发点,至此,一种新的兵制诞生,是西魏不被东魏攻灭、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南北的主导原因——这就是府兵。
陈氏说:“府兵制之前期为鲜卑兵制,为大体兵农分离制,为部酋分属制,为特殊贵族制;其后期为华夏兵制,为大体兵农合一制,为君主直辖制,为比较平民制。其前后两期分划之界限,则在隋代。周文帝、苏绰则府兵制创建之人,周武帝、隋文帝其变革之人,唐玄宗、张说其废止之人,而唐之高祖、太宗在此制创建、变革、废止之三阶段中,恐俱无特殊地位者也。”
宇文泰“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柱国大将军治军体制就自然与原有乡兵势力进行重构组合了。这一组合的重大意义就在于打破了“胡人当兵,汉人耕地”的原有兵制体制及兵员结构。而这爆发了恐怖的效果。
西魏玉壁之战的胜利,使东魏折损兵士七万人,自此东魏的优势不复存在。此次战役将领韦孝宽为汉人,但其率守军是否为乡兵,史无记载,但从守城、作战样式来看,很像是训练有素、善于守战的农耕民玉壁之战的胜利,也预示着大统九年“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的效果初步绽现。玉壁之战后,东强西弱的局面被打破,并且西魏、北周的军事将领中,汉族将领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正因为民农以土地为根本,“非徙为地利”之因,为保卫自己赖以生存的资财,才会“死处而无二虑”,善守战,这同游牧部族的部族兵利则战、不利则走的战略战术思想有着截然相反的逻辑取向。因此,西魏玉壁之战的胜利,是善于守城的农耕之兵战胜骑兵为主力的胜利,也是乡兵已经成为西魏重要军事力量的有力证据之一。
北齐呢?“河清三年定令……男子十八以上六十五以下为丁……二十充兵”。如果将西魏府兵制的确立时间定为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征兵令颁布,两魏改革以“镇兵”为主体的军事共同体相差14年之久。西魏同东魏军事共同体结构起初都以“镇兵”为主体,并没有大的差别,但在军事势力上来讲,东魏拥有更大的势力。西魏在邙山之败时,“镇兵”损失殆尽,在力量上趋于劣势,但也将其缺陷、弊端基本上革除。东魏北齐革除“镇兵”的缺陷、弊端则要等到“镇兵”的自然衰老后才进行。虽然史家认为北周灭北齐的因素很多,西魏早北齐14年革除“镇兵”弊端也应是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