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文学社吧 关注:359贴子:18,414

【文学交流】谈词解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1楼2010-12-26 00:20回复

    词解
         拼音:cí
         【什么是词】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语言学里,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2楼2010-12-26 00:20
    回复
      2025-07-19 21:24:36
      广告
      【释义】  
           ①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典|名词|用词不当。②语句;话语:台词|歌词|词不达意。③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词曲|宋词。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有的词限定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压韵。
      


      3楼2010-12-26 00:20
      回复
        词的起源
             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补救了这方面的缺陷。敦煌词曲数量很大。其中有温庭筠、李野(唐昭宗)、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作者范围广泛,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馀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
             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起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晕:“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4楼2010-12-26 00:20
        回复
          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5楼2010-12-26 00:21
          回复
            词 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6楼2010-12-26 00:21
            回复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7楼2010-12-26 00:21
              回复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10楼2010-12-26 00:22
                回复
                  2025-07-19 21:18:36
                  广告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1楼2010-12-26 00:22
                  回复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这样,字数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双调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


                    12楼2010-12-26 00:22
                    回复
                      踏莎行 郴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鹧鸪天 元溪不见梅
                      


                      13楼2010-12-26 00:23
                      回复
                           踏莎行 郴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14楼2010-12-26 00:24
                        回复
                          鹧鸪天 元溪不见梅
                               [宋]辛弃疾
                               千丈冰溪百步雷。
                               柴门都向水边开。
                               乱云剩带炊烟去,
                               野水闲将日影来。
                               穿窈窕,
                               过崔嵬,
                               东林试问几时栽?
                               动摇意态虽多竹,
                               点缀风流却欠梅。
                          


                          15楼2010-12-26 00:24
                          回复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赴新州
                                 [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
                                 听金缕。
                                 (“雁不到书成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16楼2010-12-26 00:24
                            回复
                              2025-07-19 21:12:36
                              广告
                              词学名词解释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曲子词】:唐与五代时词被称为曲子词。
                                   【雅词】:宋以后词调由俚俗转为要求雅正,称为雅词。
                                   【艳词】:相对于雅词而言。
                                   【侧艳词】:即艳词。
                                   【近体乐府】:“近体乐府”是北宋人给词的定名,
                                   【寓声乐府】:自创新曲,而寓其声于旧调。
                                   【大词】:宋人以慢曲为大词。
                                   【小词】:宋人以令、引、近为小词。
                                   【南词】:北方人称词为南词,以区别于北词(曲)。
                                   【南乐】:元人也称词为南乐。
                                   【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诗余】: 南宋初,有人编诗集,把词作附在后面,加上一个类目,就称为“诗余”  
                                   【琴趣】:后人以“琴趣”为词的别名
                              


                              18楼2010-12-26 0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