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吧 关注:232,743贴子:1,258,338
  • 1回复贴,共1

清明散记:留有遗爱在人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读者:记忆有爱,薪火方可相传;唯有传承,文明方能赓续。也以此文缅怀我生命中最亲的人,愿这些文字化为最文明最绿色的祭品。
一,外公的线装书
上初中时,姥爷把这套线装的《东周列国志》给了我,他说,这套书还有《水浒》和《三国》,“文化大革命”时烧了,只剩下这部《列国》,咱家你最喜欢书,就给你吧。我接过泛黄的书册,保存至今。
临近清明,想写篇纪念文章,就找出这部百岁的线装书,拍了几张照片。又轻轻地翻了翻,想找到姥爷留下的笔迹,除了两枚褪了色的印章,只有每卷用毛笔写的卷别,不确定是姥爷留下,但愿是吧。
往后的日子里,因为这部书,总在不经意间想起姥爷。每当读到、听到、看到“围魏救赵”“退避三舍”这些发生在东周列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时,偶尔会想起四十多年前的傍晚,余晖洒在姥爷的小屋,他将正在读的那卷和散落在窗台的,一并放在锦盒里递给了我。
姥爷去世在清明节前夕,是1989年4月3日。出殡是在6号的中午,那天,天很蓝,送葬的队伍很长,那时的我没有悲伤,只有思念。那年姥爷81岁,我21岁。
二,外婆糊的纸盒
晚年的姥姥闲不下来,糊了很多纸盒、作了很多鞋垫分发给我们,当时不知道珍惜,随意扔放、使用。直到某一天意识到,这缺失盖子的纸盒,可能是她留给我的最后念想。才后悔没有保存好姥姥亲手做的东西。
这个盒子一直放在店里,放些杂品。二十多年来,每天从它身边走过数次,每年总会有那么几次,由此勾起我对姥姥的怀念,想起她弱小佝偻的身影,带着花镜忙忙碌碌的情景,还有无休止的唠叨……
1986年年底,小姨带我和姥姥去东北二姨家住了一个多月。这段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常偎在沙发里翻看着杂志,视线内是姥姥悠闲地做着针线活,时不时和我唠着重复好多次的家常话。如今想想,模糊的画面里留有温暖,仿佛就在昨天,又似一场遥远的梦。这是我离家最久,和姥姥相处最长的时光。那年,姥姥75岁,二姨小姨都不满50岁,比我现在还年轻。
姥姥去世在冬季,是2002年1月15日。出殡在17日的中午,记不清那天的天气,却记得牵着八岁的女儿走在送葬的长队里,窄窄的黑纱上缝着醒目的红布条。那年姥姥92岁,我34岁。
三,姚老师的书法作品
和姚老师因书法结缘成了忘年交,那时我21岁,他是退休多年的珠算教师。以后的十余年里,我们谈天说地聊书法,他教了我珠算,我也为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姚老师于2003年11月3日去世的,享年91岁。老人没有子女,我和他的街坊邻居一起操办的后事。那天下午去的殡仪馆,当和孙大哥将他的遗体抬上火化车时,心中莫名的疼痛。随后是在隔壁家属室的漫长的等待。当工作人员帮我们将尚存余温的骨骼,揉碎放进骨灰盒时,空虚感瞬时涌上心间。当灵车缓缓驶出殡仪馆,我下意识地回望,那里还冒着轻烟,空荡?失落?悲凉?各种滋味交集在一起,难以言表。
次日下葬,没有繁琐的仪式,也没有多少人送别,更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声,安安静静的,挺好的。姚老师留给我两幅书法作品,一幅是81岁时抄录首唐诗。另一幅是83岁时专为我创作的,正文写着“静思明致远,温故而知新”,上款是:丛刚同志雅属。落款为:岁次乙亥八十三叟姚珠光。这熟悉圆润的笔迹恰似他的为人——温润如玉,心素如简 。
四,祖母的20岁玉照
这是奶奶20岁时的照片,正值青春靓丽的花样年华。这年是1942年,也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今天的我们想象不出生活在那个年代,20岁的小姑娘日常模样。
我想,大概是初冬时节,清晨,她精心画好淡妆,穿上时髦的长款毛衣,身姿曼妙。步履轻盈地走出家门,走进县城,步入照相馆,随着摄影师按下快门,给自己也给后来的我们留下了美丽的倩影和永恒的纪念。
祖母家境殷实,家人思想开明。她没有裹脚,还上过私塾,这在兵荒马乱、重男轻女的年代实属罕见。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常依偎在她的怀里,缠着她为我读小人书的情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什么什么”来代替。还讲过她上学的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先生用戒尺惩罚不听话的学生,专打手心,肿得像小馒头。
奶奶还有随笔记事的习惯。在2010年2月23日她写道:电钟换电池。在2010年9月9日写道:来两个小狗。最后的绝笔是在去世前10天的2010年11月25日,她写道:电视插空使用。家里人都不懂是啥意思。也是留给我们最后的谜语。
在我婚后不久,奶奶就把照片里穿的长款毛衣送给我爱人保管。今夜,我找出这件她钟爱一生的衣服,禁不住泪湿眼角,仿佛衣服里还留有她的体香,沾染着她的气息……祖母离开我们十四年了,那一年她91岁,那一刻是2011年1月4日20点25分。那一夜风在吹,雪正飘……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06 11:32回复
    五,岳父的小菜园
    岳父是种菜能手,当地小有名气。后来进城住,不能种菜了。前几年发现我的房东边有块空地,就围上围栏,种起了蔬菜,还种下两棵香椿树。不定时地来耕种打理,长得郁郁葱葱。岳父去世后,小菜园荒芜了,只剩下香椿树在疯长。临近清明,香椿发芽了,再过些日子就能吃到鲜美的香椿,怎能不忆起手植之人?
    我和岳父的兴趣爱好相同点很多,初识时,常对弈到忘了吃饭休息,后来我对下棋没了兴致,岳父则转战互联网,从桌面大屏拼杀到移动小屏,一直战斗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很遗憾再也没有同他切磋棋艺的机会了,不知二十多年的网络厮杀,棋力长进几许?
    我俩都关心时事,喜欢评论,有时也和他争论几句。我俩都喜欢读书,我订阅的《中篇小说选刊》,几乎每本他都读过。他赞赏周大新的《向上的台阶》是佳作,和我多次谈起。如今我读完的书再也没有人翻阅,不知下一位翻看的会是谁?
    岳父在平板电脑前走完85个春秋,这天是2024年1月13日。由于走得匆忙,没选好墓地。直到2024年10月28日才下葬,那天早晨,山间薄雾缭绕,如果是晴天,东能望到故乡南王贯里,北能远眺到大海。
    岳父生于乱世,熬过了三年灾害,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享受到改革开放红利,终其一生所好,长眠于英雄山上。生能如此,死又何憾?
    六,父亲的小板凳
    妈妈喊我们过去时,父亲已停止了心跳。悄然离世,没留下只言片语。这是在2024年8月14日凌晨。由于和岳父去世只间隔七个月,我没有慌乱,也没有过度的悲伤。按部就班地办完了丧事。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当经历过了,经历多了,生死亦不过如此。
    事后,熟人们礼节性问询过程,我也礼节性回答:“死于心衰,今年81岁……”有的人会感叹道:唉,我家的门窗是你父亲做的。我家的菜柜是你爸爸做的,现在还在使用……我若有所感,人生不过百年,而亲手做的物件却能长存。
    我小时候喜欢收藏小人书,父亲就做了个木箱子。装了200多本书的箱子还静静地待在那里。后来我喜欢下象棋,父亲又做了个放棋子的木盒,盒子展开就可当棋盘。今晚再次开启,时光已流逝了二十余年。我又喜欢上书法和装裱,父亲又做了个超大的写字台,既可以写字还能做装裱台,一直使用到今天。和父亲几乎没有共同的爱好,他却能为我的爱好尽其所能,倾其所有。
    还有两个不起眼的小板凳,平日里随便扔放使用,几乎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今天拍了几张照片,才发现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早已伤痕累累。小时候,喜欢看父亲做木工活,各种各类的木材,经他选料划线、锯刨凿削、榫卯连接、打磨油漆变成精美的桌椅板凳,心里由衷地崇拜。以至于刚上学时,同学们的理想是科学家、解放军。我的理想是接爸爸的班做一个木匠,引起众人哄笑。
    亲人已逝,物件长存,我必珍之宝之。
    晚年的祖母时常坐在炕上,目光茫然,自言自语说些我知道或不知道的人名,最后叹息道:唉,死了多少人?我写这篇文章时,也想起了许许多多故人。如果有另一个世界,我们必将重逢。但那时他们还认识我吗?因为在他们最后的记忆里,我是20岁、30岁、40岁、50岁的模样……
    写于2025年清明。
    后记
    亲人们离去时,我没流一滴眼泪。在这一个星期里,寻找他们的遗物、照片,写下这一段段文字,数次热泪盈眶,不能自已。我将以文字、视频的形式发到微信朋友圈、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平台,让更多的朋友知晓他们曾经来过。也希望朋友们转发收藏,让平凡的人能以数字生命在互联网里永存。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06 1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