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所有读者:记忆有爱,薪火方可相传;唯有传承,文明方能赓续。也以此文缅怀我生命中最亲的人,愿这些文字化为最文明最绿色的祭品。
一,外公的线装书
上初中时,姥爷把这套线装的《东周列国志》给了我,他说,这套书还有《水浒》和《三国》,“文化大革命”时烧了,只剩下这部《列国》,咱家你最喜欢书,就给你吧。我接过泛黄的书册,保存至今。
临近清明,想写篇纪念文章,就找出这部百岁的线装书,拍了几张照片。又轻轻地翻了翻,想找到姥爷留下的笔迹,除了两枚褪了色的印章,只有每卷用毛笔写的卷别,不确定是姥爷留下,但愿是吧。
往后的日子里,因为这部书,总在不经意间想起姥爷。每当读到、听到、看到“围魏救赵”“退避三舍”这些发生在东周列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时,偶尔会想起四十多年前的傍晚,余晖洒在姥爷的小屋,他将正在读的那卷和散落在窗台的,一并放在锦盒里递给了我。
姥爷去世在清明节前夕,是1989年4月3日。出殡是在6号的中午,那天,天很蓝,送葬的队伍很长,那时的我没有悲伤,只有思念。那年姥爷81岁,我21岁。
二,外婆糊的纸盒
晚年的姥姥闲不下来,糊了很多纸盒、作了很多鞋垫分发给我们,当时不知道珍惜,随意扔放、使用。直到某一天意识到,这缺失盖子的纸盒,可能是她留给我的最后念想。才后悔没有保存好姥姥亲手做的东西。
这个盒子一直放在店里,放些杂品。二十多年来,每天从它身边走过数次,每年总会有那么几次,由此勾起我对姥姥的怀念,想起她弱小佝偻的身影,带着花镜忙忙碌碌的情景,还有无休止的唠叨……
1986年年底,小姨带我和姥姥去东北二姨家住了一个多月。这段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常偎在沙发里翻看着杂志,视线内是姥姥悠闲地做着针线活,时不时和我唠着重复好多次的家常话。如今想想,模糊的画面里留有温暖,仿佛就在昨天,又似一场遥远的梦。这是我离家最久,和姥姥相处最长的时光。那年,姥姥75岁,二姨小姨都不满50岁,比我现在还年轻。
姥姥去世在冬季,是2002年1月15日。出殡在17日的中午,记不清那天的天气,却记得牵着八岁的女儿走在送葬的长队里,窄窄的黑纱上缝着醒目的红布条。那年姥姥92岁,我34岁。
三,姚老师的书法作品
和姚老师因书法结缘成了忘年交,那时我21岁,他是退休多年的珠算教师。以后的十余年里,我们谈天说地聊书法,他教了我珠算,我也为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姚老师于2003年11月3日去世的,享年91岁。老人没有子女,我和他的街坊邻居一起操办的后事。那天下午去的殡仪馆,当和孙大哥将他的遗体抬上火化车时,心中莫名的疼痛。随后是在隔壁家属室的漫长的等待。当工作人员帮我们将尚存余温的骨骼,揉碎放进骨灰盒时,空虚感瞬时涌上心间。当灵车缓缓驶出殡仪馆,我下意识地回望,那里还冒着轻烟,空荡?失落?悲凉?各种滋味交集在一起,难以言表。
次日下葬,没有繁琐的仪式,也没有多少人送别,更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声,安安静静的,挺好的。姚老师留给我两幅书法作品,一幅是81岁时抄录首唐诗。另一幅是83岁时专为我创作的,正文写着“静思明致远,温故而知新”,上款是:丛刚同志雅属。落款为:岁次乙亥八十三叟姚珠光。这熟悉圆润的笔迹恰似他的为人——温润如玉,心素如简 。
四,祖母的20岁玉照
这是奶奶20岁时的照片,正值青春靓丽的花样年华。这年是1942年,也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今天的我们想象不出生活在那个年代,20岁的小姑娘日常模样。
我想,大概是初冬时节,清晨,她精心画好淡妆,穿上时髦的长款毛衣,身姿曼妙。步履轻盈地走出家门,走进县城,步入照相馆,随着摄影师按下快门,给自己也给后来的我们留下了美丽的倩影和永恒的纪念。
祖母家境殷实,家人思想开明。她没有裹脚,还上过私塾,这在兵荒马乱、重男轻女的年代实属罕见。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常依偎在她的怀里,缠着她为我读小人书的情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什么什么”来代替。还讲过她上学的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先生用戒尺惩罚不听话的学生,专打手心,肿得像小馒头。
奶奶还有随笔记事的习惯。在2010年2月23日她写道:电钟换电池。在2010年9月9日写道:来两个小狗。最后的绝笔是在去世前10天的2010年11月25日,她写道:电视插空使用。家里人都不懂是啥意思。也是留给我们最后的谜语。
在我婚后不久,奶奶就把照片里穿的长款毛衣送给我爱人保管。今夜,我找出这件她钟爱一生的衣服,禁不住泪湿眼角,仿佛衣服里还留有她的体香,沾染着她的气息……祖母离开我们十四年了,那一年她91岁,那一刻是2011年1月4日20点25分。那一夜风在吹,雪正飘……
一,外公的线装书
上初中时,姥爷把这套线装的《东周列国志》给了我,他说,这套书还有《水浒》和《三国》,“文化大革命”时烧了,只剩下这部《列国》,咱家你最喜欢书,就给你吧。我接过泛黄的书册,保存至今。
临近清明,想写篇纪念文章,就找出这部百岁的线装书,拍了几张照片。又轻轻地翻了翻,想找到姥爷留下的笔迹,除了两枚褪了色的印章,只有每卷用毛笔写的卷别,不确定是姥爷留下,但愿是吧。
往后的日子里,因为这部书,总在不经意间想起姥爷。每当读到、听到、看到“围魏救赵”“退避三舍”这些发生在东周列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时,偶尔会想起四十多年前的傍晚,余晖洒在姥爷的小屋,他将正在读的那卷和散落在窗台的,一并放在锦盒里递给了我。
姥爷去世在清明节前夕,是1989年4月3日。出殡是在6号的中午,那天,天很蓝,送葬的队伍很长,那时的我没有悲伤,只有思念。那年姥爷81岁,我21岁。
二,外婆糊的纸盒
晚年的姥姥闲不下来,糊了很多纸盒、作了很多鞋垫分发给我们,当时不知道珍惜,随意扔放、使用。直到某一天意识到,这缺失盖子的纸盒,可能是她留给我的最后念想。才后悔没有保存好姥姥亲手做的东西。
这个盒子一直放在店里,放些杂品。二十多年来,每天从它身边走过数次,每年总会有那么几次,由此勾起我对姥姥的怀念,想起她弱小佝偻的身影,带着花镜忙忙碌碌的情景,还有无休止的唠叨……
1986年年底,小姨带我和姥姥去东北二姨家住了一个多月。这段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常偎在沙发里翻看着杂志,视线内是姥姥悠闲地做着针线活,时不时和我唠着重复好多次的家常话。如今想想,模糊的画面里留有温暖,仿佛就在昨天,又似一场遥远的梦。这是我离家最久,和姥姥相处最长的时光。那年,姥姥75岁,二姨小姨都不满50岁,比我现在还年轻。
姥姥去世在冬季,是2002年1月15日。出殡在17日的中午,记不清那天的天气,却记得牵着八岁的女儿走在送葬的长队里,窄窄的黑纱上缝着醒目的红布条。那年姥姥92岁,我34岁。
三,姚老师的书法作品
和姚老师因书法结缘成了忘年交,那时我21岁,他是退休多年的珠算教师。以后的十余年里,我们谈天说地聊书法,他教了我珠算,我也为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姚老师于2003年11月3日去世的,享年91岁。老人没有子女,我和他的街坊邻居一起操办的后事。那天下午去的殡仪馆,当和孙大哥将他的遗体抬上火化车时,心中莫名的疼痛。随后是在隔壁家属室的漫长的等待。当工作人员帮我们将尚存余温的骨骼,揉碎放进骨灰盒时,空虚感瞬时涌上心间。当灵车缓缓驶出殡仪馆,我下意识地回望,那里还冒着轻烟,空荡?失落?悲凉?各种滋味交集在一起,难以言表。
次日下葬,没有繁琐的仪式,也没有多少人送别,更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声,安安静静的,挺好的。姚老师留给我两幅书法作品,一幅是81岁时抄录首唐诗。另一幅是83岁时专为我创作的,正文写着“静思明致远,温故而知新”,上款是:丛刚同志雅属。落款为:岁次乙亥八十三叟姚珠光。这熟悉圆润的笔迹恰似他的为人——温润如玉,心素如简 。
四,祖母的20岁玉照
这是奶奶20岁时的照片,正值青春靓丽的花样年华。这年是1942年,也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今天的我们想象不出生活在那个年代,20岁的小姑娘日常模样。
我想,大概是初冬时节,清晨,她精心画好淡妆,穿上时髦的长款毛衣,身姿曼妙。步履轻盈地走出家门,走进县城,步入照相馆,随着摄影师按下快门,给自己也给后来的我们留下了美丽的倩影和永恒的纪念。
祖母家境殷实,家人思想开明。她没有裹脚,还上过私塾,这在兵荒马乱、重男轻女的年代实属罕见。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常依偎在她的怀里,缠着她为我读小人书的情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什么什么”来代替。还讲过她上学的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先生用戒尺惩罚不听话的学生,专打手心,肿得像小馒头。
奶奶还有随笔记事的习惯。在2010年2月23日她写道:电钟换电池。在2010年9月9日写道:来两个小狗。最后的绝笔是在去世前10天的2010年11月25日,她写道:电视插空使用。家里人都不懂是啥意思。也是留给我们最后的谜语。
在我婚后不久,奶奶就把照片里穿的长款毛衣送给我爱人保管。今夜,我找出这件她钟爱一生的衣服,禁不住泪湿眼角,仿佛衣服里还留有她的体香,沾染着她的气息……祖母离开我们十四年了,那一年她91岁,那一刻是2011年1月4日20点25分。那一夜风在吹,雪正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