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小伙子刚刚参加工作,是一家非常大的公司,就是中兴华为那种类型的。他跟我说,他们的直接领导脾气特别差,每天都会训人、都会骂人,就把他搞得很恶心、很愤怒。虽然说现在表面上还能和和气气、很平静地跟对方沟通和交流,但是真的感觉内心的火山在酝酿爆发。确实也知道自己有毛病,确实也知道领导说得有道理,但是看着对方口不择言、劈头盖脸训斥的样子,心里就是觉得难以接受,感觉就是要迈不过这个坎儿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类似他这种情况还不是特例。有毕业生被论文导师训斥,感觉接受不了的;有初中生被班主任训斥,感觉接受不了的;还有买东西排队被维持秩序的保安训斥,感觉完全没法接受的;当然更多的是在职场上被直接领导训斥,就感觉意难平、恨难消。明明知道对方说的也有道理,自己确实有问题,而且跟对方发火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但事到临头怎么就咽不下这口气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这个问题。
在这里,有必要先分析一下那些爱发火的领导或爱发火的老师,他们的心理是怎样的。很显然无论是领导还是老师,他都不是圣人,更不是完美的人,他也有情绪,他也有郁闷,他也有自我管理失控的时候。
简单来说呢,情绪失控的领导一般都属于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工作压力太大,迁怒给下属;第二种是通过发脾气树立个人权威,震慑大家。对于这种“迁怒型”或者“权威型”可以采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避免正面冲突,承认对方说得有道理。也不用现场做什么辩解,对方冷静下来以后,这事情自然就会过去。
除了以上“迁怒型”和“权威型”,还有一种情绪爆发是因为领导是“完美主义者”,他对工作细节要求很多。就是把自身搞得也很焦虑,只要看到有一点不随心意的,然后就情绪爆发。对于这种情况呢,不要关注他的情绪,要关注他提的具体要求,甚至可以提前先确认“您希望哪一点应该怎么做”。比如说那题目应该怎么写,那个表格应该怎么画,这个东西应该怎么摆放,这叫提前打好预防针,接下来就按照对方的要求一五一十去做就可以了。
话说到这儿,我们已经使用了一种认知重构技术。所谓“认知重构”,就是突破你原来的认知,对这事情产生一种新的解释。一般来讲被领导或老师训斥之后,心里边过不去的人总觉得是羞辱,受到了贬低。当你这种受辱感特别强烈的时候,你肯定就过不去。在这种情况下,过不去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这事情的解读,你觉得自己被谩骂攻击了、受了羞辱了,这样一想那肯定过不去。
要是我我也过不去,需要做的就是突破这种认知方式,重新解读这个事情:首先,要明白“训斥”并不等同于“谩骂”;其次,要明白自己确实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三,要明白不用去关注对方的情绪,需要关注的是对方提的要求。
当你把关注的焦点从对方的情绪和自己的尊严,转向了自己的不足和对方的要求上面来,心里难以释怀的那种受辱感和愤怒感就会消失,这样的方法就叫“焦点转移法”,效果非常好。
再推荐一种方法叫“钝感力提升法”。我觉得“钝感力”这件事对很多年轻人都很重要,因为现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都比较顺利,在家里边都会被家长精心呵护,即使自身有毛病,家长也会细声软语地去提醒,细粮吃多了肯定吃不了粗粮。我记得当初我们在体育队里,教练就是骂着做训练的,那真是一边做动作一边训。学戏曲的朋友都知道,过去学戏还是要打呢,不光要骂,伸手他就打。你看这种“粗粮掺沙子”的方式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出现也很正常,每个人在进步的路上都会遇到。对方就没有和风细雨,他就是电闪雷鸣,而且对谁都这样。那我们自己就不用过度的解读,也不用过度的脆弱,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任务本身上面来就好。对那些过火的言辞或者过火的语气,完全采取漠视或忽略的态度。在社会生活中练练钝感力,这是至关重要的。
再推荐一种方法就是“时空换位法”。也就是说当你心里特别愤怒,感觉受到羞辱即将爆发的时候,现在立刻换位到三个月以后或三年以后,在那个时空里边回头看今天这件事,想一想“不值得”“没必要”“犯不上”。或者换到一个旁观者、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比如想一想我要是赵老师,会不会因为一个语气、一个眼神,自己就一下炸毛了、抓狂了,三下五除二就火上房了。
还有一个方法当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用过,就是“成长类比法”。感觉是玩游戏过程中要通关,这就是一次打怪升级,或者说九九八十一难取经路上,这就是一个妖怪对我们提供的一个考验,这一切都很正常,而且自己会成长的。你这么一想呢,心里就舒坦很多。
所以看看历史故事,韩信受胯下之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刘备长期寄人篱下,他们受到过多少语言的攻击、情绪的羞辱,他们心里肯定也产生过火山爆发那种感觉,但人家最后都化解掉了,而且处理得很好。我们就是要向这些先辈学习,向榜样学习。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为点鸡毛小事就爆发的人那不是英雄,那是莽夫。
很多年轻人都会觉得步入社会之后,面临的第一场考验是工作方法,但实际上这个第一场考验是情绪调整。

类似他这种情况还不是特例。有毕业生被论文导师训斥,感觉接受不了的;有初中生被班主任训斥,感觉接受不了的;还有买东西排队被维持秩序的保安训斥,感觉完全没法接受的;当然更多的是在职场上被直接领导训斥,就感觉意难平、恨难消。明明知道对方说的也有道理,自己确实有问题,而且跟对方发火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但事到临头怎么就咽不下这口气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这个问题。
在这里,有必要先分析一下那些爱发火的领导或爱发火的老师,他们的心理是怎样的。很显然无论是领导还是老师,他都不是圣人,更不是完美的人,他也有情绪,他也有郁闷,他也有自我管理失控的时候。
简单来说呢,情绪失控的领导一般都属于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工作压力太大,迁怒给下属;第二种是通过发脾气树立个人权威,震慑大家。对于这种“迁怒型”或者“权威型”可以采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避免正面冲突,承认对方说得有道理。也不用现场做什么辩解,对方冷静下来以后,这事情自然就会过去。
除了以上“迁怒型”和“权威型”,还有一种情绪爆发是因为领导是“完美主义者”,他对工作细节要求很多。就是把自身搞得也很焦虑,只要看到有一点不随心意的,然后就情绪爆发。对于这种情况呢,不要关注他的情绪,要关注他提的具体要求,甚至可以提前先确认“您希望哪一点应该怎么做”。比如说那题目应该怎么写,那个表格应该怎么画,这个东西应该怎么摆放,这叫提前打好预防针,接下来就按照对方的要求一五一十去做就可以了。
话说到这儿,我们已经使用了一种认知重构技术。所谓“认知重构”,就是突破你原来的认知,对这事情产生一种新的解释。一般来讲被领导或老师训斥之后,心里边过不去的人总觉得是羞辱,受到了贬低。当你这种受辱感特别强烈的时候,你肯定就过不去。在这种情况下,过不去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这事情的解读,你觉得自己被谩骂攻击了、受了羞辱了,这样一想那肯定过不去。
要是我我也过不去,需要做的就是突破这种认知方式,重新解读这个事情:首先,要明白“训斥”并不等同于“谩骂”;其次,要明白自己确实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三,要明白不用去关注对方的情绪,需要关注的是对方提的要求。
当你把关注的焦点从对方的情绪和自己的尊严,转向了自己的不足和对方的要求上面来,心里难以释怀的那种受辱感和愤怒感就会消失,这样的方法就叫“焦点转移法”,效果非常好。
再推荐一种方法叫“钝感力提升法”。我觉得“钝感力”这件事对很多年轻人都很重要,因为现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都比较顺利,在家里边都会被家长精心呵护,即使自身有毛病,家长也会细声软语地去提醒,细粮吃多了肯定吃不了粗粮。我记得当初我们在体育队里,教练就是骂着做训练的,那真是一边做动作一边训。学戏曲的朋友都知道,过去学戏还是要打呢,不光要骂,伸手他就打。你看这种“粗粮掺沙子”的方式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出现也很正常,每个人在进步的路上都会遇到。对方就没有和风细雨,他就是电闪雷鸣,而且对谁都这样。那我们自己就不用过度的解读,也不用过度的脆弱,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任务本身上面来就好。对那些过火的言辞或者过火的语气,完全采取漠视或忽略的态度。在社会生活中练练钝感力,这是至关重要的。
再推荐一种方法就是“时空换位法”。也就是说当你心里特别愤怒,感觉受到羞辱即将爆发的时候,现在立刻换位到三个月以后或三年以后,在那个时空里边回头看今天这件事,想一想“不值得”“没必要”“犯不上”。或者换到一个旁观者、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比如想一想我要是赵老师,会不会因为一个语气、一个眼神,自己就一下炸毛了、抓狂了,三下五除二就火上房了。
还有一个方法当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用过,就是“成长类比法”。感觉是玩游戏过程中要通关,这就是一次打怪升级,或者说九九八十一难取经路上,这就是一个妖怪对我们提供的一个考验,这一切都很正常,而且自己会成长的。你这么一想呢,心里就舒坦很多。
所以看看历史故事,韩信受胯下之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刘备长期寄人篱下,他们受到过多少语言的攻击、情绪的羞辱,他们心里肯定也产生过火山爆发那种感觉,但人家最后都化解掉了,而且处理得很好。我们就是要向这些先辈学习,向榜样学习。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为点鸡毛小事就爆发的人那不是英雄,那是莽夫。
很多年轻人都会觉得步入社会之后,面临的第一场考验是工作方法,但实际上这个第一场考验是情绪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