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吧 关注:8,728贴子:108,958
  • 6回复贴,共1

1942年8月德装之秀-三号J型晚期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冲向斯大林格勒的布劳行动中,三号J型晚期型加入了德军军火库,其强悍的机动性、高射速穿T34、KV的坦克炮(KV费劲些,也不是不能穿)、良好通讯提供的优秀视野、间隔装甲提供的不俗防御力、两挺MG34超远射程组成的暴风火力,使其成为1942年8月德装之秀:集群突击势不可挡。

现代化改造及实战应用历史德国人早在法国战役开始前就意识到,42 倍径的 50 毫米坦克炮性能不够理想。其中一项改进提议在 1940 年 6 月初提出。不过当时看来,武器威力似乎还够用,尽管与 Char B1 bis 坦克的交锋本应促使他们反思。但在 1941 年 2 月 18 日希特勒、波佩尔、托特及其他德国工业界高层参加的会议上,几乎所有与会者都反对将 5 厘米 KwK 38 火炮的身管延长至 60 倍径。
然而,新武器在 3 月 31 日就向希特勒展示了。原计划在下达任务 4 - 5 个月后开始量产。实际情况大致如此:1941 年夏天,很明显三号坦克(Pz.Kpfw.III)的火力急需增强,首批被命名为 5 厘米 KwK 39 L/60 的火炮在当年年底出现。
在重新设计时,坦克的重量和弹药方面基本无需改动。起初,阿尔凯特公司打算在坦克上为 5 厘米 KwK 39 L/60 火炮配备 120 发炮弹,但这些预期过于乐观。弹药基数不得不削减:长身管火炮版本的新弹药基数,从旧火炮的 99 发减至仅 84 发。
其余装备 42 倍径火炮的三号坦克 J 型,与首批装备长身管火炮的坦克外观相同,只是没有换装新武器的编号。首批这种坦克于 1941 年 12 月制造。到 12 月,共制造了 40 辆 “长身管” 坦克。
第二个棘手问题是坦克车体侧面装甲不足。奇怪的是,促使德国人做出这一决定的,并非与 T - 34 或 KV - 1 坦克的交锋,而是在北非的战斗经验。1941 年 7 月初,希特勒要求紧急研发一种新型装甲 —— 间隔装甲。与安装在三号坦克 E - H 型上的装甲板不同,现在的附加装甲板设计为与主装甲板保持一定距离。装甲板的研发工作展开了,首个版本被证明不成功。结果,从 1942 年 3 月起,才开始在三号坦克 J 型上安装装甲板。20 毫米厚的装甲板安装在车体侧面,与车体侧面主装甲板相距 100 毫米。为保护侧面装甲板与车体侧面及顶部的连接部位,安装了单独的部件。20 毫米厚的装甲板也安装在可移动的炮盾装甲上,与炮盾相距 140 毫米。不过,车体侧面主装甲并未加厚。
1943 年苏联专家进行的研究表明,加强装甲的措施非常有效。装甲板相当轻便:例如,车体侧面装甲板重约 150 千克,炮盾装甲板重量也差不多。与此同时,德国工程师成功可靠地保护了车体侧面和弹药,使其免受 57 - 76 毫米口径炮弹的攻击。不过,这种可靠防护在几次命中后就会失效,随后装甲板及其固定装置就会损坏。无论如何,坦克及其乘员在战斗中的生存几率增加了,而这正是设计师的主要任务。
从 1942 年 3 月起,所有三号坦克 J 型都配备了间隔装甲。1942 年 4 月,决定将这一改进应用于三号坦克 L 型。从技术角度看,最后一批 J 型和首批 L 型并无区别,重新命名只是形式上的。这与三号坦克 K 型停产有关。从形式上看,最后一批 J 型由亨舍尔公司于 1942 年 5 月生产。总共制造了 1021 辆长身管 J 型。
J 型的后期批次在 1942 年及时投入前线,用于疲惫不堪的德国装甲部队,这些部队已损失了相当一部分战斗力。大多数 “长身管” J 型服役至 1944 年。
技术参数
分类:中型坦克;
服役年份:1942 年 3 月 - 1944 年;
生产数量:1021 辆;
战斗重量:21.6 吨;
乘员:5 人;
装甲:10 - 50 毫米;
武器装备:1 门 50 毫米 KwK 39 L/60 火炮,2 挺 7.92 毫米 MG 34 机枪;
公路速度:40 千米 / 小时;
公路行程:155 千米。


IP属地:辽宁1楼2025-04-05 18:08回复
    还是喜欢长四和三突,这个打坦克战还是会吃亏。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05 19:08
    收起回复
      布劳行动/冬季风暴行动?三号j型能穿t34和kv,三号居然还有除了改成3突子,作为在原来基础上加强能与kv与t34抗衡吗?我以为只有4号f2和三突子,黄鼠狼等得以击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4-06 11: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