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1,040贴子:1,284,221
  • 35回复贴,共1

曹丕是否被低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逛了很多吧,发现现在曹丕的评价特别低,基本上被认为是除了文学就没有长处了,希望吧友能给出点见解,曹丕是否被低估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05 12:34回复
    还行吧,基本赞同马植杰《三国史》中对曹丕的评价,在中国帝王中属于中等偏上。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4-05 14:26
    收起回复
      和别人比难说,在二代里感觉是最强的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4-06 06:58
      回复
        应该不至于低估吧,可能还算是高估了,曹丕唯一出色的地方就是对自己兄弟手足足够狠辣果决,这应该是他唯一亮眼的地方了吧。
        如果曹操能多坚持几年,也就没曹丕啥事了。曹操也是没得选,才选的曹丕,别的不是没有不出色的,能文会武的个顶个强,但偏偏不玩权谋,唯一玩权谋的曹丕又只会在自己兄弟上玩权谋。
        这也就导致曹操根本没办法选别的人,选别的人,曹丕肯定不干,肯定手足相残,搞内部破坏。
        曹操缺点应该算是对真心当自己人的人太好了,如果曹操果决一点,杀了曹丕,选别的孩子,或许结局不一样,但也未必就很好,毕竟别的儿子是真不玩权谋,又如何人其上位统帅众人。
        所以曹操选曹丕应该是无奈之选,全心培养的继承人曹昂死了,聪慧的曹冲又没去好好培养人情世故,人心险恶,导致还没成长就死了,剩下个的要么一心弄墨,要么一心弄武,要么就是曹丕这么一个弄权谋的,而经历过长子的死,和还没来得及培养就死了的曹冲,外加自己岁数大了,也来不及从新培养一个,只能选曹丕。
        其次,曹操对曹丕那么狠绝果辣应该也有欣赏之心,多方面的情况就导致只能选曹丕吧,如果曹操当时年岁低些,感觉自己还能活个20年,曹丕肯定会死。


        IP属地:湖北4楼2025-04-06 07:55
        回复
          如果是丕除了文学别的不行这种观点,那确实大大低估丕。
          历代评魏文帝比较客观且说的不是废话的我觉得是陈亮和马植杰。
          陈亮:“世以文帝论汉孝文为过贾谊,非其失君人之度。余读其论,至于欲便当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未尝不为之三复也。于是时,吴蜀争帝,中国庶几乎息肩矣,是以在位七年而谥曰文也” (《龙川文集》)
          不过他确实不是一个能一统天下的雄主。至于常见的九品官人法是妥协士族,导致“退人才”,小心眼处si官员,刻薄寡恩,苛待宗室等,有诸多误区和待商榷之处。其中恐怕只有苛待宗室算是板上钉钉的过错,而究其缘由也不难理解,立嗣期间遭到拥护曹植势力的反对和阻力(这群人直到曹叡时期还有异动),又有曹彰问绶玺一事(此事我存疑,但传注里和曹彰关系紧张不是孤证),对近枝宗室打压转而扶持远枝宗室也不算毫无制衡设计,并非某些人常非议的没有平衡。然则宗室要起作用毕竟要靠生育和后代才智,把宗室实际上划成了远近两枝,那么比起新兴的士族阶层(总体的士族势力必然要与皇/帝争权,具体到某个士族被打倒或失败并不影响这个趋势)终究容易势单,这个问题本可以通过长期统治下调整政策来解决(讲到底历代总的思路就是要扶持出团结在皇/权周围的一个有合力的政/治/集/团,可以有内部派系但合力必须超过派系斗争),而不幸的是曹魏两代明主都早逝,还遇上曹爽这个把大好局面玩烂的废材。
          九品退人才有许多专著和论文论证了,研究选官制度没法实事求是分期讨论的,也不必多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莫忘了还没有大规模铺开纸张的应用和印刷术)九品官人法比汉察举先进,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文帝时期更是有取士不限年诏为辅,要求人才质量、压制地方乡议“一言堂”更多一些,并没有背叛其父“唯才是举”的路线。
          小心眼kill大臣则未免把君主kill大臣看得太简单了,鲍勋案存在许多疑点,从廷尉正刑五岁的初判到交罚金提议,再到后面群臣求情,丕要将高柔调开又调回,中间要求处理整个审理链条上的人……不是一个因小心眼激情kill人的行为,而更像是一个政/治事件。但魏晋史料不足,这些都出自传记,且描述极为简要,只能整理出大概事件而没有时人笔记,文献作为佐证,实为遗憾。
          至于诛杨俊,除却破朔迷离的曹植党一说,我看与重杨俊涉及魏讽叛乱一事也许更有关联:
          太祖征汉中, 魏讽等谋反, 中尉杨俊左迁。 【◎ 《杨俊传》 : 魏讽反于邺,俊自劾诣行在所,左迁平原太守。 】太祖叹曰: “讽所以敢生乱心,以吾爪牙之 臣无遏奸防谋者故也。安得如诸葛丰者,使代俊乎! ” 【诸葛丰,事见《诸葛诞传》 。 】桓階曰: “徐奕其人也。 ”太祖乃以奕为中尉……
          这场叛乱史书描述也简略,丕对涉事人员的处罚很重,连好友王粲的二子都被株连,也不是简单的“小心眼”。在梳理评价历史事件时,切忌先入为主和庸俗化,此两例极容易因此误判。
          曹子桓在位期间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完成国/家正常化,复通西域,又休养生息,行九品官人法收选官权归中央,但征孙权无果,于顶层权力设计上有不足。总体而言,我认为就如马植杰所说,是个中等偏上的君主。
          (别+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4-06 20:59
          收起回复
            写了个长的发不出来,我分段发吧……
            ——————
            如果是丕除了文学别的不行这种观点,那确实低估了。
            历代评魏文比较客观的我觉得是陈亮和马植杰。
            陈亮:“世以文帝论汉孝文为过贾谊,非其失君人之度。余读其论,至于欲使当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未尝不为之三复也。于是时,吴蜀争帝,中国庶几乎息肩矣,是以在位七年而谥曰文也” (《龙川文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4-06 21:10
            收起回复
              不过他确实不是一个能一统天下的雄主。至于常见的九品官人法是妥协士族、“退人才”,小心眼诛官员,刻薄寡恩,苛待宗室等,有诸多误区和待商榷之处。其中恐怕只有苛待宗室算是板上钉钉的过错,而究其缘由也不难理解,立嗣期间遭到拥护曹植势力的反对和阻力(这群人直到曹叡时期还有异动),又有曹彰问绶玺一事(此事我存疑,但传注里和曹彰关系紧张不是孤证),对近枝宗室打压转而扶持远枝宗室也不算毫无制衡设计,并非某些人常非议的那般。然则宗室要起作用毕竟要靠生和后代才智,把宗室实际上划成了远近两枝,那么比起新兴的士/族(总体的士族势力必然要与皇/帝争权,具体到某个士族被打倒或失败并不影响这个趋势)终究容易势单,这个问题本可以通过长期统治下调整政策来解决(讲到底历代总的思路就是要扶持出团结在皇/权周围的一个有合力的政/治/集/团,可以有内部派/系但合力必须超过派/系/斗/争),而不幸的是曹魏两代明主都早逝,还遇上曹//爽这个把大好局面玩烂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4-06 21:50
              回复
                九品退人才有许多专著和论文论证了,研究选官制度没法实事求是分期讨论的,也不必多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莫忘了还没有大规模铺开纸张的应用和印刷术)九品官人法比汉察举先进,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文帝时期更是有取士不限年诏为辅,要求人才质量、压制地方乡议“一言堂”更多一些,并没有背叛其父“唯才是举”的路线。
                小心眼kill大臣则未免把君主kill大臣看得太简单了,鲍勋案存在许多疑点,从廷尉正刑五岁的初判到交罚金提议,再到后面群臣求情,丕要将高柔调开又调回,中间要求处理整个审理链条上的人……不是一个因小心眼激情kill人的行为,而更像是一个政/治事件。但魏晋史料不足,这些都出自传记,且描述极为简要,只能整理出大概事件而没有时人笔记,文献作为佐证,实为遗憾。
                至于诛杨俊,除却破朔迷离的曹植党一说,我看与重杨俊涉及魏讽叛乱一事也许更有关联:
                太祖征汉中, 魏讽等谋反, 中尉杨俊左迁。 【◎ 《杨俊传》 : 魏讽反于邺,俊自劾诣行在所,左迁平原太守。 】太祖叹曰: “讽所以敢生乱心,以吾爪牙之 臣无遏奸防谋者故也。安得如诸葛丰者,使代俊乎! ” 【诸葛丰,事见《诸葛诞传》 。 】桓階曰: “徐奕其人也。 ”太祖乃以奕为中尉……
                这场叛乱史书描述也简略,丕对涉事人员的处罚很重,连好友王粲的二子都被株连,也不是简单的“小心眼”。在梳理评价历史事件时,切忌先入为主和庸俗化,此两例极容易因此误判。
                曹子桓在位期间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完成国/家正常化,复通西域,又休养生息,行九品官人法收选官权归中央,但征孙权无果,于顶层权力设计上有不足。总体而言,我认为就如马植杰所说,是个中等偏上的君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5-04-06 21:51
                回复
                  曹丕能力可能被低估了,但贡献其实就那样,在位时间平方了没孙权久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5-04-08 17:48
                  回复
                    如果孙权算二代,感觉不如孙权,如果孙权不算二代,曹丕就是三国二代第一人了。我是觉得比司马昭强,和司马师伯仲之间?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5-04-13 02: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