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蜀计划不可行?
从战略对象来看,益州东州和本土派势如水火,刘璋不能约束强将豪右
“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
刘璋暗弱控制不住底下势力,手下小弟都想另找靠山,他想防也防不住。
周瑜在世时,东吴在益州边境的势力比刘备大。
益州首选合作对象,应该是东吴,而不是还要看东吴脸色的刘备。
其次,刘璋时期的鱼复地区,尚未形成刘备后来构建的防御体系。
早期,临近荆州的郡县进行分化管理,巴东地区的防御是薄弱的。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载:”建安六年,鱼复蹇胤白(刘)璋,争巴名。璋乃改永宁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徙(庞)羲为巴西太守,是为“三巴。
从袭肃率军归顺周瑜,可以看出益州东部的防御颇为疏懒。
周瑜如果西进行动迅捷,在最重要的巴东咽喉区应该没有太大阻力。
而且,从古至今入蜀最好的方式就是从长江沿三峡而上。
刘备受刘璋邀请,屯兵北边梓潼,攻击时,受限于地形,进展缓慢。
反而初次独自带兵的张飞赵云诸葛亮从东边荆州出征,打得非常顺利。
江陵是长江跟汉水荆襄道的交界处。那么,擅长水战的吴军从水道入蜀,结果不言自明。
再来看曹操方面。
此时,曹操势力是向北收缩的。由于赤壁以及南郡战事,曹在建安十五年之前并没有太过于明显的攻略倾向;
而且,由于有关中诸将的掣肘,曹操也不大可能直接对汉中巴蜀地区构成军事威慑力。
任何在关中地区不够谨慎的军事行为都可能如卫觊所言:
若以兵入关中,当讨张鲁,鲁在深山,道径不通,彼必疑之;一相惊动,地险众强,殆难为虑!。
参照历史,即便曹操后来平定了关陇,驱走马超,不但费时数年,还付出了“仅乃平之,死者万计”的沉重代价。
因此,周瑜进图巴蜀,西北方面的威胁极为有限。
另外,
孙权打合肥确实拉胯,但守巢湖还是很成功的。建安二十二年为止,曹操四次越巢湖都是失败告终。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荆州平定,将兵屯岑。曹公出濡须,泰复赴击,曹公退,留督濡须,拜平虏将军。
十七年到十八年,这个时候曹操平定关中,再打濡须。
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吕蒙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数进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刘备入川打刘璋期间,孙权在东线单独和曹操抗衡了好几次。期间,尚未威震华夏也没有支援孙吴。
最后,刘备方面。
刘备靠荆州赋税来养兵。诸葛亮建安十五年开始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但是,借荆州前,刘备没有占据荆南四郡,黄盖是武陵太守,全柔桂阳太守,周泰驻军武陵,周瑜奉邑在长沙。
首先是长沙郡。
孙权给周瑜的奉邑为下隽、汉昌、刘阳、州陵。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
其中下隽、刘阳均在长沙郡,东吴是授兵制,奉邑是要养兵的,虚领怎么养得了兵?
鲁肃接手周瑜的部曲与奉邑,孙权还特地将长沙郡设置成了汉昌郡,
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
其次是武陵郡。
黄盖传记中有记载黄盖曾率军讨伐过武陵及长沙的叛乱,
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
“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
从这些地盘的位置可以推测出,孙权是实控了武陵、长沙二郡靠近长江的北部地区。
周瑜在世时候,荆州没借给刘备,抽调赋税能不能顺利施行,不好说。
江陵城南就是渡口江津,顺流而下就是南岸的油江口即公安。如果南方运输道路被周瑜垄断,位于公安的刘备根本动弹不得。要是后来没入蜀,刘备就是被困死的命。
所以,刘备在荆州不过寄寓而已,周瑜的入蜀之策自然可行。
很多人会评价周瑜取蜀的想法天马行空, 但世界上很多经典战例何尝不是始于疯狂的想法。
东晋和成汉都认为桓温无法取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