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赶秋节#赶秋节#秋公秋婆#第一届赶秋节由于近年茶洞以及其他省市为了宣传旅游也举办赶秋,甚有“知识分子”浅研赶秋,到处发表第一届赶秋节是55年麻利场举办的(麻利场为汉土苗杂居只举办过55年唯一一届却班门弄斧到处发文介绍赶秋而且只留他自己大名,无母缺爱之孤见人就叫娘,是患半颠之疾也),官方也申请非遗成功,我不得不说一句,第一届如同苗族历史太远古矣,没人敢断章取义。民国三十五年(1946)吴官全大法师在董马库举办过一次史上最隆重的赶秋,至今无法超越,周边六乡镇提灯倾巢而来,远道者四卧于野数万,此番佳话老少皆知,亦不敢妄称第一届耳,相传赶秋发源于花垣县董马库村,秋公系董马库村人巴贵,秋婆系排碧板栗村人秧妹,(董马库至今尊称板栗为大舅公),古时秋公捡到一只绣花鞋,他做了一个八人秋,贴榜立秋举办赶秋节,是日,坐秋千对歌时打听到绣花鞋是板栗女孩的,于是他们结为夫妇,此后人们年年举办赶秋节至今。董马库,排碧,排料,三地已举办过百届,其他地方加起来不超十,然,翻遍所有赶秋资料,均对双龙镇只字未提,全是歌颂其他省市举办赶秋,通俗的说,赵钱孙李礼貌得叫过你一声大叔,你在族谱加上他们的名字夸大影响力,对自己家不自信的同时也牵强了他人,又似洋人吃过一次中餐,便为筷子文化写书立传,对我泱泱华夏闭口不提,有文化侵占之嫌,饭可以乱吃,写必须严谨以免误导后人,望我双龙儿女一代更比一代强,发奋读书,考取功名,宣传建设家乡,嗟呼!若文化侵占毫无代价,可将东北二人转纳入广东之名下乎?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