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学校图书馆书籍中了解到。宁波、温州等地,一百多年前西洋传教士过来传教,为了融入本地这些洋人就先学本地方言(当时没有广播电视,方言没被普化太严重),从而这些洋人就编著了当时早期的宁波方言、温州方言书,因此用本地方言读经书也就有依据了。这无意中保护了当地方言传承(无心插柳),免受百年后普化影响。
史料:
“随着19世纪中叶宁波开埠,来到港城宁波的西方传教士、研究者等也对宁波方言产生了极大兴趣。为克服语言障碍让更多人尽快学会宁波话,1850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人为宁波方言设计了罗马字拼音方案,一直被其他传教士和外国来甬工作者沿用,并影响至周边地区。这些西方人也编写出版了多本宁波方言读物。”
看来比赵元任先生为吴语地区标注拼音还早。
“鸦片战争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西方传教士在我国普设教堂,广泛开展传教活动。他们设计和推行了多种方言教会罗马字,并用以拼写出版《圣经》。温州方言教会罗马字,是英国传教士苏慧廉(W.E.Soothill)设计的。他于1882-1907年任温州偕吾会传教士。来温半年后,就能用较纯正的温州话登台传道,是一位比较急进而又富有才干的学者。”
而如今的温州,也是浙江各地之中,信教人数最多的城市吧?当然道观,寺庙,温州也不少吧?
史料:
“随着19世纪中叶宁波开埠,来到港城宁波的西方传教士、研究者等也对宁波方言产生了极大兴趣。为克服语言障碍让更多人尽快学会宁波话,1850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人为宁波方言设计了罗马字拼音方案,一直被其他传教士和外国来甬工作者沿用,并影响至周边地区。这些西方人也编写出版了多本宁波方言读物。”
看来比赵元任先生为吴语地区标注拼音还早。
“鸦片战争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西方传教士在我国普设教堂,广泛开展传教活动。他们设计和推行了多种方言教会罗马字,并用以拼写出版《圣经》。温州方言教会罗马字,是英国传教士苏慧廉(W.E.Soothill)设计的。他于1882-1907年任温州偕吾会传教士。来温半年后,就能用较纯正的温州话登台传道,是一位比较急进而又富有才干的学者。”
而如今的温州,也是浙江各地之中,信教人数最多的城市吧?当然道观,寺庙,温州也不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