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思想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精髓
《周易 .既济卦》中 就 有 “ 君 子 以 思 想 而 预 防 之 。《周易 ·坤 卦》初 六 :“履 霜,坚冰至”,强调见微 知 著,防微 杜 渐。《尚书 ·商书 ·说命》指出:“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于《黄帝内经》。《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名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 病”,成为中国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未病先防),同时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仍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转变或复发(既病防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是我国有正史记载的第一位医学家,被誉为祖国医学的奠基人。 “病深不早求医”为扁鹊看病行医的六不治原则之一。无论是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中的“扁鹊见齐桓公”,还是《吕氏春秋》中的“扁鹊论医"的故事,无不说明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重要,后者更是强调了预防医学的宝贵。东汉“医圣”张仲景与唐代“药王”孙思邈都特别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指出医生应当善于“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病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孙思邈名言“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与“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将治未病与医国提到头等重要的位置。
《周易 .既济卦》中 就 有 “ 君 子 以 思 想 而 预 防 之 。《周易 ·坤 卦》初 六 :“履 霜,坚冰至”,强调见微 知 著,防微 杜 渐。《尚书 ·商书 ·说命》指出:“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于《黄帝内经》。《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名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 病”,成为中国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未病先防),同时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仍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转变或复发(既病防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是我国有正史记载的第一位医学家,被誉为祖国医学的奠基人。 “病深不早求医”为扁鹊看病行医的六不治原则之一。无论是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中的“扁鹊见齐桓公”,还是《吕氏春秋》中的“扁鹊论医"的故事,无不说明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重要,后者更是强调了预防医学的宝贵。东汉“医圣”张仲景与唐代“药王”孙思邈都特别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指出医生应当善于“消未起之患, 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病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孙思邈名言“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与“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将治未病与医国提到头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