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院士在《高性能战斗机与发动机协同设计关键技术》论文中和变循环发动机有关的观点:
传统涡扇发动机配合现有规范设计的进气道与未来高性能战斗机对亚/超声速巡航效率的追求存在矛盾。为有效减少溢流带来的飞行阻力,进气道与发动机流量匹配优化设计可能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配装变循环发动机、调整进发匹配点和采用变几何进气道等几个方面
……
发展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技术。变循环发动机可通过调节涵道比实现进发双方流量供需的平衡,从而大幅减小溢流量与溢流阻力。因此,采用变循环发动机既能适应战斗机高马赫数、高机动飞行,又能在亚声速、超声速巡航时减少溢流阻力,提升战斗机作战半径。
……
在满足进/发流量匹配的前提下,通过一体化设计进气道末端引气装置,可引用进气道部分气流作为通风冷却气源来满足发动机舱的通风冷却需求。由于其引气和冷却的效率更高,可以取消原飞机表面用于通风冷却的进气口/进气格栅,提升飞机的雷达隐身性能。而如果采用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由于其存在第三涵道,发动机自身发热情况能够进一步降低,优化减小进气道引气环缝尺寸后,可进一步减弱引气结构对进气道RCS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