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伐还真怪不到马谡头上去,这货死因是兵败后逃了,逃兵历朝历代都是杀。
能发展出街亭的局势是超出孔明本人预料的,原本预期自己能有2-3个月时间来完成的战略构想,被司马懿看穿了,预想的与魏军主力对峙直接提前了近两个月。
这时候上邽还在郭淮的领导下不断抵抗,诸葛亮不得不分兵拒敌,加上在孟达败亡这个消息从新城传递到诸葛亮耳朵里这个过程中, 张郃西进的先锋是与该消息几乎同时出发的,诸葛亮压根就没有多少时间来对此局势做出准备。
可以说,换谁去,结局基本都一样。
因为诸葛亮原本计划的街亭对峙,压根就不是依靠手里只有几千人的马谡来完成的,而是要马谡带人去街亭提前布防,自己率领中军前往街亭堵截张郃,为正在进攻上邽的魏延争取时间。
但前面提到了孟达败亡的消息传递到时间与张郃西进的时间是几乎同步的,真实的街亭之战大概率是,领命前往街亭布防的马谡前脚到街亭,后脚派出去的探马就报了张郃军队已经接近抵达预订战场的消息,于是马谡留了王平与少量人手在正道继续布防,而自己则领着多数人手前去拖延时间。
马谡仓皇间是没办法构筑防御工事与张郃在正道对峙的,而且人手方面也悬殊,加上对地形不熟悉,上了没水源的南山……然后就是我们熟知的剧情。
其实,一伐失败根本不在街亭失利,而在于诸葛亮的谋划被司马懿看穿,从开始就输了,从事后诸葛亮对自己的责罚就可以看出,第一责任人其实是诸葛亮本人,马谡之死也不在于兵败,而在于兵败之后逃遁,逃兵抓回来必然是死的。
从事后来看,一伐是存在成功的可能性的,
第一种可能性就是曹叡并没有采纳司马懿的意见,让诸葛亮完美的实现自己的谋划,这个是最简单的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第二种可能性则是魏延的兵出子午谷,但出子午谷不能以魏延最初的设想去进攻长安,而是要奇袭子午谷之后绕过长安驰援孟达,援军与孟达的新城形成倚角,在新城附近拖延司马懿平叛的进度,进而为诸葛亮主力全踞陇右提供时间上的支援,须知一伐最终功败垂成在执行层面上主要就是输在了在对时间的谋划司马懿棋高一筹上,孔明一伐想成,最缺的就是时间。
而且奇袭子午谷去驰援孟达成功的概率很大,因为同样从事后司马懿对子午谷奇谋的评价来看,此谋在其预料之外,所以,此谋的执行与否将大概率左右一伐的整体局势。
只是,如此一来,至少得折上一个魏延这哥水平的将领用于奇袭子午谷,毕竟对面可不是省油的灯,此谋最多能与孟达在新城附近拖延司马懿,恐怕却没机会退回陇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