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吧 关注:97,562贴子:643,168
  • 0回复贴,共1

治疗困境----手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治疗困境----手术
近视眼是目前全球发生率最高的屈光不正,在美国有超过25%的成人患近视,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特定人群近视眼发生率更高达70%。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较为复杂,也尚未明确,且无特效治疗药物。目前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仪器治疗和眼镜矫正居多,它们各有各的作用和效果,但也都各自存在局限和弊端。
治疗近视的终极办法-- 手术
手术治疗近视是一种治疗措施;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及眼科操作技术的进步,近视手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方法在不断地更新。经过近儿十年的发展, 近视眼手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1983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Stephen首先将准分子激光试用于屈光手术, 并在动物角膜上开始试验。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开始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RK)的临床试验,当时近视眼的治疗范围大都在低、中度近视之间。1995年,美国FDA批准了 PRK对于低、中度近视的治疗° 1999年,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准分子(LASIK ))用于高度近视、远视及散光的临床治疗。
1992年,我国引进准分子激光开展PRK,随后开展了准分子(LASIK )。与最早使用钻石刀进行的近视眼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 )相比较,准分子激光手术具有损伤小、精确度高、可预测性强、并发症少、适应症广等优点,其通过切削中央区角膜组织使之变平,以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手术类型
近视手术从角膜、晶状体、和巩膜3个部位着手,可分为角膜屈光性手术、晶状体屈光性手术、巩膜手术3类。
第一类:角膜屈光手术
角膜位于眼球的表面,手术操作方便,而且角膜屈光力占全眼球屈光力的2/3,改变角膜的屈光力能有效地改变眼的屈光状态。也就是说,只要将角膜的弯曲度稍稍变平,使角膜屈光力减少,就能改变眼的近视状态。
目前这类手术开展最多,主要有:放射状角膜切开术、表层角膜镜片术、角膜基质环植入术、光性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 )等。
根据手术部位,可将角膜屈光手术分为非光学视区角膜屈光手术及光学视区角膜屈光手术。
非光学视区角膜屈光手术是通过对光学视区以外的角膜进行操作,手术间接影响光学视区角膜弯度的状况,以此来改变角膜的曲率,使屈光状态发生变化。由于整个手术是在光学视区之外进行,光学视区没有伤口,因此术后光学视区不会留有瘢痕。即使有轻微的操作不当,术后对视力的影响也较小。但是应用这类手术矫正屈光不正的范围及其有限。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是治疗中低度近视的手术办法之一,它就是在角膜光学视区外做4到12条深达角膜厚度85%到95%的放射状切口,术后切口部位隆起,中央角膜代偿性变平,从而降低角膜曲率,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表层角膜镜片术是去除角膜中央区上皮,不损伤其下方的角膜前弹力层,根据近视度数的大小,将加工削成的同种异体角膜组织镜片缝于患者角膜表层。这种手术相对安全,如果岀现并发症或镜片度数不合适,可随时取下或更换角膜镜片。但矫正度数的精确度差,也不能矫正散光,而且受到角膜材料来源的限制,故未能广泛应用.
角膜基质环植入术是通过在周边角膜基质层间植入不同厚度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环形条片,以増加周边角膜厚度,使中央区角膜变平坦,从而减弱角膜的屈光力,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其手术优点是不累及中央区角膜,理论上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可能要低于其他角膜屈光手术。另外,手术效果可调整,植入环可随时取出或更换。缺点是,矫正范围小,仅能矫正-3.00D以下的单纯性近视,术后视力波动,可能发生散光、夜间眩光、植入环周围混浊等并发症。
光学视区角膜屈光手术是直接对光学视区的角膜进行手术,以改变光学视区的角膜曲率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由于这类手术是在光学视区内完成,因此可矫正程度高达儿十个屈光度。可是一旦操作不当在角膜中间光学视区留下瘢痕,将严重影响视力。
这类手术利用了准分子激光治疗技术,使手术治疗近视取得了重大突破。所谓准分子激光,是指受激二聚体所产生的激光。之所以称为准分子,是因为它不是稳定的分子,是在激光混合气体受到外来能量的激发所引起的一系列物理及化学反应中曾经形成但转瞬即逝的分子,其寿命仅为几十毫微秒。
激光与日光不同,是一定物质激发后发岀的一定波长的光束。激发物质不同,发岀的光的波长也不同。准分子激光是紫外激光,它发出的波长很短,因而穿透力很弱,产生热量极小,被认为不产生热量,用大剂量准分子激光照射火柴头也不会引燃。它对被照射物体不产生冲击波,不产生热灼烧,而是对被照射物体分子间的键起到松懈作用,使分子游离,从而使被照射物体汽化,它的作用范围可以很小,对激光照射区旁边的组织毫无影响。
用来做近视手术的准分子激光是以氟化氧气体做激发物质,它发岀的光波长是193纳米(1毫米=1(X)0000纳米),由于它的波长比紫外线短,所以肉眼看不见。医生将这种激光通过传送系统照射到角膜上,照射时是一闪一闪的,有一定频率,闪1次为照射1次,一般照射1次可以去掉0.25微米深 的角膜(1毫米=1000微米),照射次数越多,去除的人角膜越多。准分子激光矫治近视的原理,就是准分子激光在电脑的精确控制下,根据近视度数 对瞭孔区的角膜基质层进行切削,使角膜的前表面稍稍变平,就好像在角膜上雕刻了一副近视镜片,从而使外界光线能够准确地在视网膜上会聚成像,来达到矫治近视的目的。
光性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 Refractive Keratectomy,简称 PRK )是最先开展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效果比较满意。其手术方法是表面麻醉后用机械方法(刮刀)、化学药物方法或激光方法去除角膜中央区的角膜上皮,按照预先设置的程序,应用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中央区浅表组织使之变平,屈光力减弱,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日的。术后在上皮愈合的2 ~ 3日,眼部有一定的疼痛反应,视力恢复需要2 ~ 3 日的时间。术后可能会产生并发症,主要有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屈光度数回 退或视力减退,激素性高眼压(因术后要点4个月的糖皮质激素眼药水,个别 会岀现高眼压)。极少数患者有度数过矫、欠矫、夜间眩光或感染等。而且临 床表明,高度近视者做这种手术易发生角膜上皮下混浊和度数回退,因此,目前这种手术仅用于中低度近视矫正。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准分子(LASIK ),简称IK),是国内开展最多、应用最为广泛的矫正屈光不正的手术方法。其使用手动或自动切削刀在角膜光学视区做板层角膜瓣,在角膜瓣下配合准分子激光进行切削,联合治疗近视和远视。
准分子(LASIK )手术是在PRK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手术避免了PRK手术后的角膜上皮过度增生和角膜雾状混浊现象,术后疼痛轻,视力恢复快,以其适应范围更广、效果更加稳定而受到广大近视患者的青睐。其缺点是手术难度较大,可有角膜瓣引起的并发症,高度近视疗效比中低度近视略差, 为留下安全的角膜厚度,角膜过薄而度数较高的患者不适合做该手术。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简称EK),是针对不能通过准分子(LASIK )手术进行矫治的较薄角膜、高度、超高度近视患者的一种全新激光治疗近视手术,对于有角膜新生血管及长期戴角膜接触镜的患者,也比准 分子(LASIK )安全.其手术方法是先用化学方法松懈角膜上皮,用角膜铲剥 离一个厚度为60 ~ 80微米,直径8〜1()毫米,蒂的弧度为30度的上皮瓣, 然后在瓣下用准分子激光对中央区角膜基质进行切削,最后将上皮瓣复于原位, 放置角膜接触镜5 ~ 7日。该手术的优点是激光切削后立即在角膜基质上覆盖一个上皮瓣,与光性屈光性角膜切削后裸露基质面相比,在伤口愈合上有本质的区别,与准分子 (LASIK )相比,板层角膜刀的“瓣风险”不存在,是解决高度和超高度近视、角膜厚度不足患者有效的屈光手术方法。但缺点是目前对于高度或超高度近视, 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和度数冋退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它只是对准分子 (LASIK )的补充,并不是替代准分子(LASIK)的手术。
波前像差引导准分子激光手术(Torsion准分子(LASIK ),简称TK ),是准分子(LASIK )技术的最新进展,是根据患者眼球的各项屈光数而“量身 定做”设计岀来的最佳方案。它不但考虑患者的远视、近视度数,更重要的是根据每一个患者具体的角膜地形情况、像差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使得手术后视力有可能达到或接近人正常视力的极限。但是这种技术尚不完全成 熟,适应症的选择也比较严格。
第二类:晶状体屈光手术
晶状体是眼内重要屈光间质之一,它具有+19.00D的屈光力。用摘除晶状体的方法可以矫正-10.00D的高度近视,残余的度数可以通过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方法矫正。晶状体的手术史相对比较长,但发展比较慢。现在多采用保留晶状体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在保留原晶状体的基础上,再植入一个相当于近视镜片的人工晶状体。根据人工晶状体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随着现代显微手术的开展及口益成熟,晶状体屈光手术的成功率有了很大提高,多用于超高度近视的矫正。
这种手术,实际上是把镜片由戴在眼外移到眼内,而且手术是可逆的,万一不需要这种人工晶体,做个小手术便可取出。该手术效果好,矫正屈光范围大,本技术适合于1300度到3000度 超高度近视、300度以上散光或角膜很薄不能实施激光手术的患者
根据患者眼球情况和人工晶体安装的位置可分为3种手术方式:前房虹膜夹持型(简称ACL )、前房房角支撑型(简称PCL )、后房型(简称ICL )。
其中,ICL植入式隐形眼镜是一种高精度手术,在欧美已有二十多年的成功经验了,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地治疗超过度近视的方法。由于ICL是长期植入眼睛内部,所以无需维护。植入的ICL晶体采用高科技生物仿生科技,不会与任何眼睛内部组织发生结合,也不会移位。即使个别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视力有所改变,而导致植入的ICL晶体不再合适,可以随时把ICL晶体取出。
ICL植入手术具有“不改变眼球组织结构和形状”等优点,具有较强的可逆性,手术后恢复快,不需住院,对高度、超高度(近视1200度以上远视600度以上)的患者,效果尤为明显。可大范围的矫正近视、远视和散光,不去除、不破坏眼角膜组织,无手术缝合.由于晶状体位于眼球内,晶状体屈光手术属于内眼手术,操作难度大,对医生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非常高,加上高度近视本身并发症的影响,使得手 术的安全性相对较低。因为晶状体是眼睛的调节器官,摘除后会造成眼的调节功能丧失,视近时必须要戴花镜,所以这种手术依然存在局限。
第三类:巩膜手术
包括巩膜缩短术和后巩膜加固术。眼轴变长是绝大多数近视的病例基础。巩膜缩短术通过缩短巩膜使眼轴变短来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通过计算,眼轴每缩短1毫米,近视屈光可减少-2.50D,但在实际发现中,对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的近视患者实行巩膜缩短术是非常困难的,巩膜缩短后眼球容积变小,易产生高眼压,因此这种手术目前只是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中 合并应用。
后巩膜加固术是利用生物材料将后部巩膜加固,增强后巩膜的支撑力,以减缓眼轴变长的速度,来达到限制近视发展的目的,多用于病理性近视。这种手术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开展,已有大量患者接受该手术。我国也有不少医院已开展这项手术。
后巩膜加固术是眼球外手术,要将加固的材料剪成各种需要的形状,通过球结膜的切口离开眼外肌,放置到眼球最薄弱地方的外表面,使该处眼球壁变成双层。
需要了解的是,后巩膜加固术是预防性手术,它与治疗性手术不同,治疗性手术中改变了角膜曲率,术后可获得良好视力,而后巩膜加固手术要等到新生血管生长,植入物纤维化融合,才能使自身眼球壁与植入物合二为一,而这一过程需要1年以上,所以后巩膜加固术得益在1年以后。


IP属地:广东1楼2025-03-30 10:5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