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吧 关注:125,220贴子:817,979
  • 0回复贴,共1

不二的论语3-5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子曰:华夏文化圈以外的偏远民族还有一个君主,不应当中原诸国会没有吧!
孔子疑问句式的感叹,是强调它的不可能。“统一”之于“诸夏”是有历史或者叫基因传承的,夫子先知、自知。
君:国家最高统治者,国家的象征,代表了实际上统一的意志。有名无实的君主说明了邦国统一意志的缺失,孔子从来不认可无实的名。
如:应当。《左传.昭公二一年》“君若爱司马,则如亡”。
夷:会意字。从大(为正立之人形),从弓,合起来表示人持弓。本义为讨平、平定。《说文》:“夷,平也”。
没有差别的平均否定了事物的多样性,是单一的思维,是求同于我的极端的思维,只能用武(暴)力维持暂时的可能。貌似有序,实则极不稳定。
华:本义指草木的花,花是美丽的,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用于花朵义的“花”字,“华”则专指事物的繁荣、绚丽。而事物的繁荣、绚丽必然是统一于事物内的差异和谐共存的结果,就如音乐的动听是不同音符的和谐。
夏:对于这个字,已经发现的据信是甲骨文“夏”字的文字,虽然众说纷纭,但大家都有一个直觉,就是字形中那个在上的图形是太阳,这是普遍的共识。太阳在正头顶是一天感觉最热的时候,因此后来夏代表了炎热的夏季也就有了逻辑基础。太阳当头,正午也叫中午,因此“夏”被后人隐喻了正、中心、中央的意思也不是没有逻辑上的可能,最起码我们无法证伪。于是:
华夏:有中心的丰富和繁荣,中心为正,正为道。华夏族:一群天性有中心的思维并且愿意与差异和谐共存的人。有了一个中心才能与差异和谐共存,与差异可以和谐共存必有一个中心,就如有了原则才可能有灵活,否则所谓的灵活就是混乱一样。
统一、和谐是“诸夏”的本能、本分,孔子先知、自知。面对现实的状态,他不由得不发生感慨,是无奈?是期许?是预言?也许都有,总之夫子是清醒的,并为此而痛苦。


IP属地:河南1楼2025-03-29 15:4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