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王国维、顾颉刚都支持中华文明东方说(主要是鲁中海岱)。王国维大师说 ,“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自五帝以来,都邑之自东方而移于西方”。现代术语说,上古帝王要么在东方,要么在东方去中原的路上。似乎还应加一句,不在中原和关中,也就是上古帝王,不在西安和洛阳。
黄帝为太昊(青帝,伏羲)之后,少昊(白帝)为黄帝之子,名青阳、挚、玄嚣,图腾太阳、凤鸟。之后,帝有颛顼(黑帝)、喾、尧、舜、禹、启等。少昊亦为商人祖先,亦为秦人先祖。少昊、舜以及秦人先祖伯益等已经明确是东夷人,那他们的家族谱系中的代际名人太昊、黄帝、颛顼、喾、尧、禹、启、契、姬昌姬发等能是哪里人呢,应当同为鲁中地区人。
上古人在平原上难以生存,水患多,生产力水平低下吃不饱饭。因此选择高度合适的宜居山区盆地。沂源-莱芜-东里盆地带最佳。淄博市沂源县50万年前沂源人遗址,10-6万年前沂水跋山群人类遗址,1万年前沂源扁扁洞人,六千年历史东安古城,传承明确。沂源有好多黄字开头的地名,黄山(姜子牙封神时称黄山,今唐山),黄崖子(东安古城后边),黄安峪,黄墩河,黄家宅,黄庄(今属莱芜),这应该不是偶然的,可能与黄帝有关。
王国维、顾颉刚等专门指出,注意考据东方部落方国及其首领,上古帝王承系和源出东方的特征更明显些突出些。东方作为中华文明主源头之一,统治者谱系难得明确。但承认这一点,与中华文明多点开花并不矛盾。中华大地上远古部落遗存多点密布、多点开花的事实已为近现代百年考古所充分证实,仰韶、半坡、大地湾、牛河梁(红山)、大汶口龙山、凌家滩、城头山、良渚、三星堆等等著名文化遗存无不显示早期各地文明的星光灿烂,并共同汇聚交融,形成奔腾不息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
晋代史家皇甫谧在不少原生地名地望上遗错一千六百年,有些归源于中原,误导颇多,但在扶桑(穷桑)、古曲阜、奄中等地望或为同一指向上也确实有一些大胆推测。即便是大史学家司马迁也会偶有错记,对上古的记叙对比竹书纪年相差较大,比如阿房宫大部分并未建造、项羽并未放火焚烧。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穷桑在鲁北(今鲁中),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又为大庭氏之故国,又是商奄之地。这里有相当关键的几句话,"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或为商奄之地"。基本可以断定,这儿的曲阜不是现在的曲阜,而是鲁中沂源地区。再比如山海经中记,"穷山位其北,不敢西射,因西有轩辕之丘″,一句中就包括了穷山、穷桑地,轩辕之丘地,箭射之地及方向,相距不会太远,应在一个地区内。
周初,周公之子伯禽,"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少昊之墟"。多个上古原生地名地望指向鲁中奄国,即淄博沂源地区。轩辕之丘=穷桑=曲阜=商奄=少昊之墟。沂源地区可谓上古中华的核心都邑区。上古鲁中,宛丘、寿丘、商丘、荆山、历山、平阳、陈、毫、亳、耿等皆指淄博沂源一带。雷泽、有熊、西陵、郑、攸、秦、赢、旧、杞等地极为接近或同一地,皆指莱芜、新泰、沂源一带。对照三皇至西周上古史,这些地名不是偶然的。春秋百花齐放、孔子光耀之时,已在东周,离上古已远了。齐鲁地区是西周以来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自春秋以来,儒、道、墨等学派活动范围主要在齐、鲁、宋、楚等地,而以齐鲁尤为突出。西周之前,齐鲁文化有上古帝王和古老文明的历史积淀和传承,春秋战国时期厚积薄发并非偶然。
后夏先商之前的文明探源考古,自安阳殷虚发掘百年来并无突破性进展,一直未找到源头。考古界不妨多关注山东地区。比如,山东古有嬴、牟、秦、汶河、大壑、东海、河东、缯、鄅、平阳、启阳、安邑、羽山、箕山、斟寻、穷石、寒亭、小东、大东、浮来、东莞等古地名;也有太昊(青帝)、炎帝(姜姓,连山氏)、黄帝(姬姓,轩辕氏)、少昊(白帝,高阳氏,玄嚣)、昌意,颛顼(黑帝,扶桑帝)、皋陶、穷蝉、喾(高辛氏,夋)、祝融(赤帝)、共工(水神)、尧、舜、禹、伯益、启、太康、后羿、寒浞、少康、成汤、商契(玄鸟生商)等古人物;有太阳、熊、龙、蛇、凤、鸟等图腾崇拜,可谓上古都邑区。值得考古界认真比较研究。
当然,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各个宜居区域都有规模性人类部落;比如,从山东大汶口及东方海岱、东北红山牛河梁到山西陶寺、河南仰韶、陕西半坡、甘肃马家窖、江淮凌家滩、浙江良渚、湖南城头山、四川三星堆等等,都已是规模性的古人聚居部落(许多部落之间有交流或渊源)。但是,山东中部地区宜居部落的明显特征是,有较明确的代际和社会特征叙事、人物传承谱系、古地理名称延革、大量史籍记载及相符的地望和地貌特征、大洪水前中后期持续发展的叙事。上古不止商之前几百年,或为几千年、几十代,三皇五帝只是择名人名事作出基本的代际区分而已。所以说,考古界应当走出思维定式,对上古山东中部地区作重点关注考据。
一一平鸿齐云
黄帝为太昊(青帝,伏羲)之后,少昊(白帝)为黄帝之子,名青阳、挚、玄嚣,图腾太阳、凤鸟。之后,帝有颛顼(黑帝)、喾、尧、舜、禹、启等。少昊亦为商人祖先,亦为秦人先祖。少昊、舜以及秦人先祖伯益等已经明确是东夷人,那他们的家族谱系中的代际名人太昊、黄帝、颛顼、喾、尧、禹、启、契、姬昌姬发等能是哪里人呢,应当同为鲁中地区人。
上古人在平原上难以生存,水患多,生产力水平低下吃不饱饭。因此选择高度合适的宜居山区盆地。沂源-莱芜-东里盆地带最佳。淄博市沂源县50万年前沂源人遗址,10-6万年前沂水跋山群人类遗址,1万年前沂源扁扁洞人,六千年历史东安古城,传承明确。沂源有好多黄字开头的地名,黄山(姜子牙封神时称黄山,今唐山),黄崖子(东安古城后边),黄安峪,黄墩河,黄家宅,黄庄(今属莱芜),这应该不是偶然的,可能与黄帝有关。
王国维、顾颉刚等专门指出,注意考据东方部落方国及其首领,上古帝王承系和源出东方的特征更明显些突出些。东方作为中华文明主源头之一,统治者谱系难得明确。但承认这一点,与中华文明多点开花并不矛盾。中华大地上远古部落遗存多点密布、多点开花的事实已为近现代百年考古所充分证实,仰韶、半坡、大地湾、牛河梁(红山)、大汶口龙山、凌家滩、城头山、良渚、三星堆等等著名文化遗存无不显示早期各地文明的星光灿烂,并共同汇聚交融,形成奔腾不息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
晋代史家皇甫谧在不少原生地名地望上遗错一千六百年,有些归源于中原,误导颇多,但在扶桑(穷桑)、古曲阜、奄中等地望或为同一指向上也确实有一些大胆推测。即便是大史学家司马迁也会偶有错记,对上古的记叙对比竹书纪年相差较大,比如阿房宫大部分并未建造、项羽并未放火焚烧。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穷桑在鲁北(今鲁中),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又为大庭氏之故国,又是商奄之地。这里有相当关键的几句话,"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或为商奄之地"。基本可以断定,这儿的曲阜不是现在的曲阜,而是鲁中沂源地区。再比如山海经中记,"穷山位其北,不敢西射,因西有轩辕之丘″,一句中就包括了穷山、穷桑地,轩辕之丘地,箭射之地及方向,相距不会太远,应在一个地区内。
周初,周公之子伯禽,"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少昊之墟"。多个上古原生地名地望指向鲁中奄国,即淄博沂源地区。轩辕之丘=穷桑=曲阜=商奄=少昊之墟。沂源地区可谓上古中华的核心都邑区。上古鲁中,宛丘、寿丘、商丘、荆山、历山、平阳、陈、毫、亳、耿等皆指淄博沂源一带。雷泽、有熊、西陵、郑、攸、秦、赢、旧、杞等地极为接近或同一地,皆指莱芜、新泰、沂源一带。对照三皇至西周上古史,这些地名不是偶然的。春秋百花齐放、孔子光耀之时,已在东周,离上古已远了。齐鲁地区是西周以来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自春秋以来,儒、道、墨等学派活动范围主要在齐、鲁、宋、楚等地,而以齐鲁尤为突出。西周之前,齐鲁文化有上古帝王和古老文明的历史积淀和传承,春秋战国时期厚积薄发并非偶然。
后夏先商之前的文明探源考古,自安阳殷虚发掘百年来并无突破性进展,一直未找到源头。考古界不妨多关注山东地区。比如,山东古有嬴、牟、秦、汶河、大壑、东海、河东、缯、鄅、平阳、启阳、安邑、羽山、箕山、斟寻、穷石、寒亭、小东、大东、浮来、东莞等古地名;也有太昊(青帝)、炎帝(姜姓,连山氏)、黄帝(姬姓,轩辕氏)、少昊(白帝,高阳氏,玄嚣)、昌意,颛顼(黑帝,扶桑帝)、皋陶、穷蝉、喾(高辛氏,夋)、祝融(赤帝)、共工(水神)、尧、舜、禹、伯益、启、太康、后羿、寒浞、少康、成汤、商契(玄鸟生商)等古人物;有太阳、熊、龙、蛇、凤、鸟等图腾崇拜,可谓上古都邑区。值得考古界认真比较研究。
当然,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各个宜居区域都有规模性人类部落;比如,从山东大汶口及东方海岱、东北红山牛河梁到山西陶寺、河南仰韶、陕西半坡、甘肃马家窖、江淮凌家滩、浙江良渚、湖南城头山、四川三星堆等等,都已是规模性的古人聚居部落(许多部落之间有交流或渊源)。但是,山东中部地区宜居部落的明显特征是,有较明确的代际和社会特征叙事、人物传承谱系、古地理名称延革、大量史籍记载及相符的地望和地貌特征、大洪水前中后期持续发展的叙事。上古不止商之前几百年,或为几千年、几十代,三皇五帝只是择名人名事作出基本的代际区分而已。所以说,考古界应当走出思维定式,对上古山东中部地区作重点关注考据。
一一平鸿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