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大致可分为上古史(三皇五帝至中商之前)、中古史(中商、周至秦汉三国)、下古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以至南宋)、近古史(元明清)。自上古至今,先后有五大核心都邑区:鲁中,西咸,洛阳,南京,北京。 上古鲁中都邑区的统治者真正走出去,就是盘庚迁往河南安阳(安阳之名也是纪念祖地,山东安邑)。上古帝王以鲁中都邑区为统治核心区,辅射周边省区乃至全国范围。核心区不大,但统辖范围广阔。黄帝脉系以鲁中都邑区(自太昊起延续至夏、商早中期)为中心,统治播及周边,据《史记》载,到颛顼黑帝时行辕已遍行天下,北到幽地,南到交趾,西及流沙,东入海岛。
《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昊之墟也。”《诗经·陈风》郑玄注:“陈者,太皞虑戏氏之墟。”《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牺氏,以木德王。元年即位,都宛丘。”上古陈地、宛丘等原生地名在鲁中地区,中原地区的陈、宛、杞、伊、洛、郑、安阳等等地名均为先民迁入后的次生地名。上古统治者真正从鲁中都邑区往外迁移是从商朝中后期,就是盘庚迁殷开始,在这之前三皇五帝包括唐夏及商早期,都邑均在鲁中地区,二里头不是夏朝的首都,它是一个比较繁华的部落地带。
《索隐》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帝王世纪》云: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穷桑在鲁北(当时鲁北,今天的鲁中),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又为大庭氏(指炎帝,鲁中地区)之故国,又是商奄之地(鲁中淄博沂源)。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居轩辕之丘。”《山海经》云“此地穷桑之际,西射之南”是也。
史载,太昊(伏羲)生于成纪雷泽,今山东莱芜、淄博鲁村一带。黄帝居有熊(莱芜),少昊居扶桑、江水(东安,沂河边),昌意、颛顼生于若水(泗水边)。黄帝(公孙轩辕,姬姓,生于鲁中古姬水,济水边),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己姓氏的有十四人。黄帝生于鲁城(上古鲁城或不在曲阜,而在当时鲁北,即今天鲁中地区)东门之北五里的寿丘,居轩辕之丘,称帝于"穷(广阔之意)桑(通扶桑,空桑)",其长子少昊(白帝,玄嚣,青阳)、其孙颛顼(黑帝)亦生长并邑于、称帝于穷桑,少昊别称“穷桑帝”,黄帝、少昊后迁都曲阜(上古曲阜当在鲁中沂源地区),颛顼迁都于商丘(上古商丘当在鲁中沂源地区)。
关于"穷桑″的地望,一说就在古奄国,因近有大壑(通大蓋、大盖,又称"长峪″),莱芜秦人先祖嬴氏飞(蜚)廉在商末曾避祸于奄中之“长峪”),通过考古发现,山东淄博市沂源县东安古城一带符合地貌叙述。周初因周公东征平乱有功,周成王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为鲁国首任国君,“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墟”,“少昊之墟”应不在今天的曲阜,而在奄中的东安古城(盖邑),其后才转往今曲阜建立鲁国首都。史学界长期不能确切认定"轩辕之丘、穷(大地)桑、少昊之墟"的具体位置,以致有惑质疑之,出现多种猜测。
现在看,既然“少昊之墟”在东安古城一带,那么穷桑(扶桑,广阔的东方中土之意)自然也在此一带,涉及其父黄帝的轩辕之丘、寿丘也应在此一带。用公式表述就是:少昊之墟=穷桑=轩辕之丘=寿丘=上古曲阜=上古商丘=东安古城及周边鲁中都邑区。核心地区是山东淄博市南部沂源县(含东安古城)并外延至周边方圆20公里左右,涉济南市莱芜区、淄博市淄川区博山区、潍坊市临朐县安丘县、泰安市新泰、临沂市沂水县蒙阴县等一部。
史载黄帝建号"有熊"国(鲁中莱芜、鲁村、艾山一带),或为"奄中之地",之前或为"大庭氏故乡"(炎帝居鲁中大庭氏)。黄帝上祖太昊(鲁中古陈地,同古曲阜、宛丘),下系太昊、颛顼、喾直至尧舜禹启商汤,皆在扶桑、曲阜、商丘、蓋地、奄中一带(相似地望)。姬周王朝辗转发兴于西北后,周成王对周公旦之子伯禽,"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而于少昊之墟(奄中,盖地,安邑,东安,浮来邑)"。周人先祖有后稷,而临淄有稷下学宫。上述也说明,炎黄、夷夏本是一家,所谓"夷夏东西说"、"夷夏对立说"严重存疑,多为臆测,并不成立。
因上古时期温润多水,山东及苏北地区的平原多为水淹或尚未冲积形成,先民要持续生存当在丘陵山地之阳、大河之滨、海岱通曲,择稼穑渔猎、盐业商关之利。古东夷图腾为双蛇、熊、凤鸟。由此可推测,太昊、黄帝、少昊、颛顼祖地,生活并称帝之地,在鲁中淄博沂源地区包括东安(奄)古城一带,所谓"轩辕之丘、少昊之虚、穷(大地)桑之邑"。上古东夷部落方国位置,几千年惑疑或可厘定。大壑、大蓋、古奄国、奄中、东安、盖邑、浮来邑等地名指向同一地望,很可能就是古史上的"轩辕之丘、穷桑之邑、少昊之墟″,之后延续并为夏商之源。上述地名及其上古考据意义,长期被史学界所忽视,现在看应予高度重视。如此,上古东夷一脉相承,一一对应起来了。
一一平鸿齐云
《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昊之墟也。”《诗经·陈风》郑玄注:“陈者,太皞虑戏氏之墟。”《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牺氏,以木德王。元年即位,都宛丘。”上古陈地、宛丘等原生地名在鲁中地区,中原地区的陈、宛、杞、伊、洛、郑、安阳等等地名均为先民迁入后的次生地名。上古统治者真正从鲁中都邑区往外迁移是从商朝中后期,就是盘庚迁殷开始,在这之前三皇五帝包括唐夏及商早期,都邑均在鲁中地区,二里头不是夏朝的首都,它是一个比较繁华的部落地带。
《索隐》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帝王世纪》云: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穷桑在鲁北(当时鲁北,今天的鲁中),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又为大庭氏(指炎帝,鲁中地区)之故国,又是商奄之地(鲁中淄博沂源)。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居轩辕之丘。”《山海经》云“此地穷桑之际,西射之南”是也。
史载,太昊(伏羲)生于成纪雷泽,今山东莱芜、淄博鲁村一带。黄帝居有熊(莱芜),少昊居扶桑、江水(东安,沂河边),昌意、颛顼生于若水(泗水边)。黄帝(公孙轩辕,姬姓,生于鲁中古姬水,济水边),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己姓氏的有十四人。黄帝生于鲁城(上古鲁城或不在曲阜,而在当时鲁北,即今天鲁中地区)东门之北五里的寿丘,居轩辕之丘,称帝于"穷(广阔之意)桑(通扶桑,空桑)",其长子少昊(白帝,玄嚣,青阳)、其孙颛顼(黑帝)亦生长并邑于、称帝于穷桑,少昊别称“穷桑帝”,黄帝、少昊后迁都曲阜(上古曲阜当在鲁中沂源地区),颛顼迁都于商丘(上古商丘当在鲁中沂源地区)。
关于"穷桑″的地望,一说就在古奄国,因近有大壑(通大蓋、大盖,又称"长峪″),莱芜秦人先祖嬴氏飞(蜚)廉在商末曾避祸于奄中之“长峪”),通过考古发现,山东淄博市沂源县东安古城一带符合地貌叙述。周初因周公东征平乱有功,周成王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为鲁国首任国君,“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墟”,“少昊之墟”应不在今天的曲阜,而在奄中的东安古城(盖邑),其后才转往今曲阜建立鲁国首都。史学界长期不能确切认定"轩辕之丘、穷(大地)桑、少昊之墟"的具体位置,以致有惑质疑之,出现多种猜测。
现在看,既然“少昊之墟”在东安古城一带,那么穷桑(扶桑,广阔的东方中土之意)自然也在此一带,涉及其父黄帝的轩辕之丘、寿丘也应在此一带。用公式表述就是:少昊之墟=穷桑=轩辕之丘=寿丘=上古曲阜=上古商丘=东安古城及周边鲁中都邑区。核心地区是山东淄博市南部沂源县(含东安古城)并外延至周边方圆20公里左右,涉济南市莱芜区、淄博市淄川区博山区、潍坊市临朐县安丘县、泰安市新泰、临沂市沂水县蒙阴县等一部。
史载黄帝建号"有熊"国(鲁中莱芜、鲁村、艾山一带),或为"奄中之地",之前或为"大庭氏故乡"(炎帝居鲁中大庭氏)。黄帝上祖太昊(鲁中古陈地,同古曲阜、宛丘),下系太昊、颛顼、喾直至尧舜禹启商汤,皆在扶桑、曲阜、商丘、蓋地、奄中一带(相似地望)。姬周王朝辗转发兴于西北后,周成王对周公旦之子伯禽,"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而于少昊之墟(奄中,盖地,安邑,东安,浮来邑)"。周人先祖有后稷,而临淄有稷下学宫。上述也说明,炎黄、夷夏本是一家,所谓"夷夏东西说"、"夷夏对立说"严重存疑,多为臆测,并不成立。
因上古时期温润多水,山东及苏北地区的平原多为水淹或尚未冲积形成,先民要持续生存当在丘陵山地之阳、大河之滨、海岱通曲,择稼穑渔猎、盐业商关之利。古东夷图腾为双蛇、熊、凤鸟。由此可推测,太昊、黄帝、少昊、颛顼祖地,生活并称帝之地,在鲁中淄博沂源地区包括东安(奄)古城一带,所谓"轩辕之丘、少昊之虚、穷(大地)桑之邑"。上古东夷部落方国位置,几千年惑疑或可厘定。大壑、大蓋、古奄国、奄中、东安、盖邑、浮来邑等地名指向同一地望,很可能就是古史上的"轩辕之丘、穷桑之邑、少昊之墟″,之后延续并为夏商之源。上述地名及其上古考据意义,长期被史学界所忽视,现在看应予高度重视。如此,上古东夷一脉相承,一一对应起来了。
一一平鸿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