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吧 关注:222,670贴子:6,607,291
  • 47回复贴,共1

说说《水浒传》里的秦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说一下秦明的官职,秦明是当地指挥司兵马总管统治。实际上北宋当时在青州有三个禁军指挥,秦明自己出门带兵也就五百人。虽然看起来也就是个团长,但是那是属于禁军。而且我们看原文:知府看了大惊,便差人去请青州指挥司总管本州兵马秦统制,急来商议军情重事。知府用了一个请字,说明秦明可不同于那些州兵马都监那类下级军官。所以秦明官职不会低,黄信管秦明叫师父。黄信是什么级别?黄信是青州兵马都监,至少是从八品。别觉得从八品含金量低,宋朝武官当时有53阶,历史上韩世忠抓方腊也就给个从九品的承节郎。
对了当时青州市是个很重要的地方,当时京东东路安抚使治所就在青州,管辖青、密、沂、登、菜、潍、淄7个州,加上济南府和淮阳军,下辖共38个县。慕容知府就兼任京东东路安抚使,所以也是手下三万兵马由来。
所以秦明穿的是红袍,而林冲鲁智深穿的是绿袍。很明显秦明官职高于林冲鲁智深,在某些待遇上可以达到五品。可以秦明起点很高,许多人争论梁山好汉之前官职但是秦明绝对不低。
然后说下秦明出身,那人原是山后开州人氏,祖是军官出身。属于当初宋太宗北伐时投宋。可能已经三四代人了,官职不低。所以一开始就说给人感觉很强,这也确定了以后秦明的基调。
然后说下秦明的武艺,秦明在影视剧中表现平平。在剧中很不堪,实际上呢?【这边秦明和祝龙斗到十合之上,祝龙如何敌得秦明过】,祝龙可是和林冲大战三十回合的【林冲挺起丈八蛇矛,和祝龙交战,连斗到三十余合,不分胜败】
再说下秦明年龄,原著里有这样一段话:右边一带,论年甲次序,互相推让。花荣、秦明、黄信、戴宗、李逵、李俊、穆弘、张横、张顺。戴宗岁数比李逵大,李逵比张顺大。张顺当时已经32岁了,张衡是张顺的哥哥也就大一岁,那么秦明的年纪基本奔四了。


IP属地:吉林1楼2025-03-29 10:52回复
    你看的仔细,按这个排法,这9个人里花荣年龄最大?


    IP属地:山东2楼2025-03-29 11:15
    收起回复
      梁山好像比秦明官大的就只有呼延灼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3-29 15:38
      收起回复
        秦明被方杰活捉并吃了牛子你咋不说呢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3-29 19:36
        收起回复
          秦明身上有两个官职,我个人觉得总管比统制大,因为最后封官的时候,关胜拿的就是总管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29 21:47
          收起回复
            宋江卢俊义给的都是正三品的,待遇可以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29 22:48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5-03-29 22:53
              回复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军阀石敬瑭将北方防线“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了契丹,此后这块北方失地直至大明朝正式光复前、丢失了整整了四百余年
                自澶渊之盟后,宋与辽之间没有再发生过大的战争,然而、国朝初年宋太宗曾分兵四路,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这场行动使他赢得了“高梁河车神”的美誉。《水浒传》第八十三回开篇说:“话说当年有大辽国王,起兵前来侵占山后九州边界。分兵四路而入。”,这种描述反过来说,正好为宋江征辽提供了理由。大辽既然入侵了山后的诸州、宋就有了反击山前的借口。
                “那人原是山后开州人氏,姓秦,讳个明字。因他性格急躁,声若雷霆,以此人都呼他做霹雳火秦明。祖是军官出身。”
                “山后”,在宋朝乃至于到了元朝,甚至于到了明朝,很长时间里都是当时那个年代下一个特别的地理概念。
                山前七州:幽、蓟、瀛、莫、涿、檀、顺。
                山后九州: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
                那么,家乡在山后的秦明,也即在北地境内的秦明,为什么会来到大宋?
                主要原因无非两个:
                1.主动投奔(归正)
                2.被俘投降
                放到水浒的剧情里,秦明家属于是北地汉人归正的、然后安插到青州地方的
                经过三代及以上的繁衍,秦明家已经是青州的世代武官了,世袭自然就得是统制起步。
                但朝廷对他的防备肯定也不是没有的
                让我们把时间拉到现实中《水浒》小说彻地成书的明朝中后期,“山后”的概念在不断变得宽泛、也并不局限于地理上了
                明朝的历史中,“山后”与“山后人”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群体
                在明代前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山后人”群体,这些“山后人“除了指地域外,有很多时候还指族别。
                除了早期从山后迁回的汉人外,后期则主要指归顺的蒙古、女真等民族,一般笼统的称为“山后人”
                一般都是投充卫所被安排做武职
                以明代《选簿》的锦衣卫武官选簿为例,“山后人”出身的北方少数民族武官,约有整整40人左右,占比在10~15左右。
                其他山西、宁夏、陕西、辽东等地,也是有不少归附的“山后人”武官。
                这些“山后人”武官,和其他卫所武官一样,也基本上都是世袭的。
                “山后”的概念,在明朝中后期挺广泛的,反映在小说中的也有表现。
                除了《水浒》外,《三国演义》、《金瓶梅》中也出现了“山后”的元素。
                所以基于水浒成书时的明朝中后期,秦明这个“山后人”,又“祖是军官出身”,两重buff加身,很有可能是:
                想反应明朝的“山后人”群体。
                这也就解释了,别看秦明是青州的高级武官,别看他们家祖上就是军官、别看在青州是土著将官,慕容知府对他动手还是毫不犹豫
                山后人要用,但也要防;可能防,要大于用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5-03-29 23:21
                收起回复
                  “山后”这个词是明史中的冷门、更是整个历史上的冷门,但却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单说明代,它牵涉到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军事制度、战略方向等等多个问题,而由此产生的“山后籍”,起码能写出一个博论来
                  明代从未放弃过对阴山-燕山以北的漠北草原的想法,但受限于局势、只好暂时收缩,将此地的军民全部内迁到长城一线以南,但因为户籍这东西在明朝牵涉甚众,比如科举的名额、比如军籍的管理,这些放弃的地方的北方民户、军户在登记造册的时候,无法按居住地来填写,所以便创造性地发明设置了【山后籍】,在明代如果一个人的籍贯被标注上了“山后”,就代表这人/户是洪武初年从开平、东胜、大宁、集宁等地迁过来的,将来开疆拓土光复了这一地区之后,这些人就可以回家了
                  在明初,徐达和北元对峙,为了防止资敌、把山后本来就不多的人口强迁到北平,于是山后便和辽河平原一样、也成了无人区(明朝武将里有一大批“山后XX州人”,指的就是明初招抚的北方各地蒙古族鞑官)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5-03-29 23:25
                  收起回复
                    明朝中叶以后“山后”实际上已经很少被作为地名提出了,而是专指“山后人”群体,最常出现的是在武职选簿、明代边政书籍,以及明末清初有识之士的历史地理著作中
                    在武职选簿中,山后自是作为籍贯或族属出现的,《金吾右卫选簿》、《锦衣卫选簿》、《富峪卫选簿》、《羽林前卫选簿》等等,均出现大量的“山后人”。
                    “山后人”在明代应该与女真人、兀良哈人、迤北鞑人、金山鞑靼人、吐鲁番人等相对了,属于一种群体
                    山后人,在元代就被作为一个固定群体提出,《元史·耶律楚材传》:
                    “楚材曰:‘先帝遗诏,山后民质朴,无异国人,缓急可用,不宜轻动。’”
                    成吉思汗所说的“山后民”指的便是元代山后地区、被征服的人民。
                    关于“山后人”的身份和定义,学界已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首先是张鸿翔于1932年在《辅仁学志》中发表的《明外族赐姓考》和1934年发表的《明外族赐姓续考》,张鸿翔在这两部文章中将“山后人”归为“种族未详者”,由此看来、明朝的“山后人”应为一种少数民族群体
                    在战后,不少外国学者也对此问题产生了兴趣、提出了“山后人即蒙古人”的看法,但这一论点明显不绝对,山后地区的北方各族虽以蒙古为主、但也有汉人,只不过这些汉人多多少少会受到胡化……
                    《三国演义》里的文丑亦为“山后人氏”,然后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对线袁绍时甚至直接说过一句【汝总督山后诸郡】(袁绍的地盘就是北地)。但是这两处桥段仅存在于嘉靖本和黄本三国中,毛本是没有的,明显应该就是因为山后这个明朝概念出现在三国的背景中太违合了……


                    IP属地:黑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5-03-29 23:49
                    回复
                      秦明能教出用阔剑的黄信,很是奇怪,全书也没见秦明用过剑,黄信用过棍,估计黄信本来武艺已定型,情商高,让上司指点半路拜师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5-03-30 01:49
                      收起回复
                        要说官职,常规情况下应该只有呼延灼的武官职比秦明高,呼延灼是都统制,换算到现在够得上军长级别了。非常规也算上,是关胜最高,关胜原来是巡检,临时认命为大明府正兵马总管,相当于临时战区司令。不过呼延灼是名将家庭出生,官职的含金量肯定要高于关胜。秦明则是青州司统制,不管算没算上关胜的临时授命,入梁山前的武官职都稳稳排前三。至于秦明的武艺,五虎将里常备的先锋,肯定是不差的,就是可能性格还有兵器原因,持久力不够,遇上和自己实力不相上下的,打不了持久战,但是是虐菜首选。战场时机变幻莫测,能速胜肯定优先选用。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4-01 01:30
                        回复
                          之前总结的大致规律:
                          兵马总管 都统制 统制是同一职务 叫法不同是因为驻地重要性不同加以区分 至于秦明的指挥司总管是另一个体系的军职 字面意思不属于青州本州军职而能管辖更大区域
                          梁中书主政大名府时期 并未提及时任大名府兵马总管 从杨志斗武情节能看到梁中书对部队有相当话语权 合理推测兵马总管为梁中书本人兼任 负责人事任免和重大事项决策 实际训练 指挥等作战事务由闻达李成负责
                          统制>都监>团练 青州是大州所以配统制和都监 东平府 孟州等地相对较小 不配统制只配都监 大名府是陪都 除军事主官叫总管以外 都监也配两个以和地位相匹配
                          宋江卢俊义最后封兵马总管 但驻地庐州楚州不算重镇 个人理解是因功劳高 但不想给过多实权所以把头衔高配提升待遇
                          至于呼延灼的汝宁郡都统制 郡这个区划在百回本仅出现这一次 是原著官制 地理 区划等多种设定混乱中的一个 不必过于纠结 当做bug即可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4-01 23:13
                          收起回复
                            秦明怎么怎么可能有5品,两个四厢指挥使不过是从五品,宋朝禁军是出了名的低品高俸,他又不像范仲淹这些人武官还挂着文官衔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4-01 23:25
                            收起回复


                              IP属地:吉林15楼2025-04-03 19: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