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吧 关注:115,463贴子:765,821
  • 6回复贴,共1

如何成为铁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25年3月20日,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五次全委会的公告:铁凝不再兼任中国作协主席。这位执掌作协19年的文学巨匠,以“工作调整”为由悄然转身,将接力棒交予继任者张宏森。有人感叹“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有人追问:铁凝何以成为铁凝?她的人生轨迹,是否藏着普通人通往精神高地的密码?


IP属地:河南1楼2025-03-28 16:54回复
    我想答案或许藏在她走过的路上——从河北农村插队的知青,到执掌国家级文艺组织的“双料主席”(中国文联与中国作协),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她用68年光阴写就了一部比小说更跌宕的现实史诗。


    IP属地:河南2楼2025-03-28 16:55
    回复
      铁凝曾说:“写作是我的立命之本。”这句话并非虚言。1975年,18岁的她放弃留城机会,带着一箱书奔赴河北博野农村插队。白天劳作,夜晚伏案,煤油灯下写出的短篇《会飞的镰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的儿童文学集,成为她叩响文学之门的“钥匙”。
      此后近50年,她笔耕不辍,留下400余万字作品:从《哦,香雪》里纯真少女的悸动,到《玫瑰门》中三代女性命运的纠缠;从《大浴女》对人性深渊的凝视,到《火锅子》里市井烟火的温情。她的文字6次斩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更以电影《哦,香雪》摘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让中国乡土叙事登上世界舞台。
      成为铁凝的第一步,是让文学成为生命的呼吸。她以日均300字的写作量证明:真正的作家不是靠灵感闪现,而是将创作内化为日常的修行。即便在担任作协主席的忙碌岁月,她仍坚持完成《伊琳娜的礼帽》等新作,用作品回应“官员作家”的质疑——文学从不是身份的装饰,而是灵魂的出口。


      IP属地:河南3楼2025-03-28 16:55
      回复
        铁凝的文学地图始终与土地紧密相连。插队时,她白天割麦、挑粪,夜晚听老乡讲故事;担任河北省作协主席期间,她走遍燕赵大地的村庄,记录民间艺人的绝唱与普通人的悲欢。这种“贴地行走”的自觉,让她的作品充满泥土的厚重与人性的温度。正如《笨花》中冀中平原的棉花地,既是故事背景,更是时代变迁的隐喻。
        铁凝作品中大部分的人物原型来自基层。她曾为创作《永远有多远》在北京胡同蹲点半年,观察市井女性的生存智慧;在江西婺源篁岭村采风时,她与村民同吃同住,将方言俚语融入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这种“浸泡式”的写作态度,让她的文字既有文学性,又具有社会史的厚度。


        IP属地:河南4楼2025-03-28 16:55
        回复
          2006年,铁凝成为中国作协史上首位女主席。面对“作家能否当好官员”的争议,她以行动回应:推动“文学下乡”工程,让上万册书籍流入偏远山区;设立青年作家扶持基金,助刘慈欣、徐则臣等新锐作家崭露头角;促成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计划,将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译介至50余国。
          身份的多重性曾让她陷入两难。一位长者赠言:“永远不要做官(心态),永远不要放弃河北大地,永远坚持写作。”她将这“三个永远”刻入职业生涯:任期内作协新增会员超2万人,但她个人从未停止创作;即便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她仍每年抽出时间回河北乡村调研。


          IP属地:河南5楼2025-03-28 16:56
          回复
            铁凝的人生充满“破界”勇气。
            高中毕业选择下乡是第一次突围;
            49岁成为作协最年轻主席是第二次跨越;
            2023年以作家身份跻身国家领导人行列,则是第三次飞跃。
            每一次转身,她都打破“作家应安于书斋”的刻板印象,证明人生不应设限,可以居庙堂之高,也可以处江湖之远。
            据统计,她在正部级岗位任职逾16年,却始终保持年均1部作品的产出;担任中国文联主席期间,推动文艺志愿服务覆盖全国2800个县市,惠及超500万群众。这种“跨界不越界”的智慧,让她在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舞台上,始终保有知识分子的清醒与担当。


            IP属地:河南6楼2025-03-28 16:56
            回复
              3月的北京,玉兰初绽。铁凝的卸任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成为“铁凝”的密码,并非复刻她的职位或荣誉,而是像她一样——
              在喧嚣中坚守文字的纯粹,让写作成为对抗虚无的盾牌;
              在行走中触摸大地的脉搏,将个体的命运汇入时代的江河;
              在责任与热爱间找到平衡,用文学的光照亮更广阔的天地。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无法抵达她的高度,但至少可以如她所言:“当重新回到书桌前,领受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充满前行的力量。”这力量,属于铁凝,也属于每一个在文学与生活的旷野上跋涉的普通人。


              IP属地:河南7楼2025-03-28 16: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