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79,560贴子:16,760,804

回复:哲学著作的难懂是否在于逻辑混乱,请举出反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键是,不是哲学家按逻辑推论,逻辑本身就是哲学家总结出来的。中国古代就没有逻辑这门学科,一样有“哲学”。你要是大哲学家哲学史会学你,会有人专门研究你,你的逻辑会新编入逻辑学教材的。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5-03-29 11:10
回复
    而且那些人早都被批判了,哲学著作难懂在于你没有那个头脑,哪个哲学家会说另外的哲学家的书我看不懂,所以他肯定是逻辑混乱,他肯定不对,他能批判说明是相当了解的,然后才能指出逻辑混乱。要不是某个哲学家的后人指出他逻辑混乱你能知道?你要真知道你不可能在这,你肯定在批判和发展当代哲学。你说,我没那个追求,就喜欢自娱自乐,那你干嘛要发这个贴呢?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5-03-29 11:29
    回复
      关于范畴的先验演绎,deepseek说的:
      好的!我尽量用简单的比喻来解释康德这个复杂的概念。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新买了一台电脑,但发现里面没有装任何操作系统(比如Windows)。这时候无论你往电脑里塞多少电影、游戏、文档,电脑都无法正常运行——因为缺少一个处理信息的基础框架。
      **康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 **电脑 = 人类的心灵**
      2. **电影/游戏 = 我们通过感官接收的外界信息**(比如颜色、声音、触觉)
      3. **操作系统 = 康德说的"范畴"**(比如因果关系、时间、空间、数量、质量等12个基本概念)
      **关键论证:**
      - **没有操作系统(范畴)**,电脑(心灵)根本无法处理任何数据(经验)。
      - 我们之所以能理解"太阳晒热了石头"(因果关系),不是因为这个关系真的存在于自然界,而是因为人类心灵里自带"因果关系"这个操作系统!
      - 这些范畴是所有人先天自带的"认知滤镜",我们透过它们才能组织混乱的感官信息,形成有逻辑的世界认知。
      **举个现实例子:**
      你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自然认为"闪电导致雷声"。但休谟说这不过是习惯性联想,康德反驳:如果人类心灵里没有"因果关系"这个预装程序,我们连"因为...所以..."这种概念都不会有!
      **结论:**
      这些范畴不是学来的,而是人类理性的底层操作系统。没有它们,我们连"一个苹果"这样的简单认知都无法形成——就像没有操作系统的电脑无法运行任何软件。这就是为什么康德说"人为自然立法"。
      **(补充提示:这相当于说我们戴着"认知隐形眼镜"看世界,虽然看不到镜片本身,但看到的一切都已经被镜片加工过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5-03-29 21:45
      收起回复
        接上。
        **康德范畴先验演绎的核心论证(简化重构):**
        1. **经验知识的必然性前提**
        人类所有经验知识(如科学规律、日常判断)都包含**普遍性与必然性**(例如“所有事件必有原因”),而单纯感官刺激(如颜色、声音)本身是杂多、偶然的,无法提供这种必然性。
        2. **必然性只能来自主体**
        若知识中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外部对象(经验无法保证普遍必然),则必然源于认知主体自身的先天形式。
        3. **范畴是经验可能的条件**
        要形成任何有意义的经验(例如“太阳晒热石头”),必须通过**先验范畴**(如因果关系、实体属性、时间空间等)对感官杂多进行综合统一。
        - *例证*:若没有“实体”范畴,我们无法将不同时刻感知的“白色”“坚硬”“甜味”综合为“一块糖”的对象;若没有“因果”范畴,我们只能观察到事件相继(闪电→雷声),无法形成“因为…所以…”的判断。
        4. **结论:范畴的客观有效性**
        范畴并非从经验中归纳而来,而是经验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它们构成人类理性的“认知语法”,使自然界的规律性认知成为可能,故“人为自然立法”。
        **关键逻辑链**:
        必然性存在 → 必然性不可源于经验 → 必然性必源于主体 → 范畴是主体赋予经验的必然形式 → 范畴使经验知识成立
        (*回应休谟怀疑论:通过先验论证证明因果等范畴的客观必要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5-03-29 21:45
        收起回复
          继续接上。
          康德的范畴先验演绎论证虽然深刻,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反驳,以下是主要漏洞及批评者的观点:
          ---
          ### **1. 经验主义的反驳:范畴并非先天,而是后天习得**
          - **核心质疑**:经验主义者(如休谟、现代科学取向的学者)认为,即使我们使用因果、实体等范畴,这些结构可能是通过**经验积累或生物演化**形成的,而非先天存在。
          - **例证**:儿童通过反复观察事件关联(如开关与灯亮)形成因果概念,而非依赖先天范畴。
          - **康德的回应**:范畴是经验成为可能的**逻辑前提**,而非时间上的“出生即有”。即使儿童需要时间掌握因果语言,其认知底层仍需因果范畴才能组织经验。
          ---
          ### **2. 蒯因对分析/综合区间的消解**
          - **核心批评**:蒯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提出,分析命题(如“单身汉是未婚男性”)与综合命题(如“太阳从东方升起”)之间并无明确界限,所有知识最终依赖经验整体网络。
          - **影响**:若分析性(先验知识的基础)不存在,康德的先验范畴(如因果性)可能只是经验中高度稳定的规律,而非必然的先天形式。
          - **康德的立场**:范畴是经验结构的必要条件,不依赖具体经验内容。但蒯因的整体论削弱了这一主张的独立性。
          ---
          ### **3. 科学革命的冲击:范畴的“非普遍性”**
          - **核心质疑**:现代科学(如相对论、量子力学)挑战了康德预设的某些范畴(如**绝对时空**)。
          - **例证**:在量子力学中,“实体”范畴(物体具有确定属性)在微观尺度失效;相对论中时空成为动态实体,而非固定直观形式。
          - **康德的辩护**:范畴是人类经验的**现象界框架**,不涉及物自体。科学揭示的是现象界的更精确结构,但时空和因果性仍是人类认知现象的必要条件。
          ---
          ### **4. 文化相对主义的挑战**
          - **核心批评**:人类学研究表明,某些文化可能缺乏康德式范畴(如线性时间、严格因果性)。
          - **例证**:部分原住民语言中,时间表达以事件关系而非线性序列呈现;某些宗教世界观中,因果性被超自然力量主导。
          - **康德的回应**:即使表达方式不同,任何可交流的经验必然隐含范畴的运用(如将事件置于时间序列)。文化差异可能体现范畴的**应用方式**,而非其存在本身。
          ---
          ### **5. 现象学的批评:脱离具体经验**
          - **胡塞尔的质疑**:康德的范畴是**形式化抽象**,忽视了意识活动的动态综合过程。
          - **例证**:实际感知中,对象并非通过“实体-属性”范畴被动综合,而是意识主动构造的意向性结果。
          - **现象学的替代方案**:主张从具体经验出发描述意识的构造活动,而非预设先验形式。
          ---
          ### **6. 自然主义与认知科学的挑战**
          - **核心观点**:认知科学(如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表明,复杂认知能力可通过**经验学习**实现,无需预设先天范畴。
          - **例证**: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训练识别因果模式,无需编程“因果范畴”。
          - **康德的辩护**:即使机器学习模拟了类似功能,仍依赖于人类设计者预设的数据结构和目标,这间接反映了认知的规范性框架(类似范畴)。
          ---
          ### **总结:康德论证的潜在漏洞**
          1. **先验性的来源问题**:若范畴是经验可能的条件,如何证明它们并非经验演化或生物适应的产物?
          2. **普遍性危机**:科学革命与文化差异显示,某些范畴(如绝对时空)并非普遍必然。
          3. **分析/综合区间的崩塌**:蒯因的批评动摇了先验知识的根基。
          4. **现象学的补充需求**:需更细致描述经验构造过程,而非依赖形式化范畴。
          ---
          ### **康德支持者的可能回应**
          - **修正先验性**:将范畴视为人类认知的**物种特有结构**(如色觉基于视网膜构造),而非绝对真理。
          - **动态框架论**:承认范畴随科学和文化调整,但其功能仍是组织经验的必要框架。
          - **现象学兼容**:吸收胡塞尔对意识活动的分析,将范畴视为意识综合的动态规则,而非静态形式。
          康德的论证在哲学史上影响深远,但其漏洞促使后世哲学家不断修正先验哲学,使其与科学、文化多样性及意识研究相协调。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5-03-29 21:46
          收起回复
            以中国哲学举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句话继承了“有的”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仿佛一句话只要押韵而对仗,这句话的真理性就已经不用证明了。(我说“有的”,别说我看不起中国哲学,我没这意思)
            逻辑相当混乱,蚯蚓能挖土在于用心专一?螃蟹不能挖土在于用心浮躁?而这混乱的逻辑影响你理解它了吗?
            这篇文章逻辑混乱而易懂,即难懂不在于逻辑混乱。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5-03-30 12:06
            回复
              逻辑的根源,是限制与支持的辩证关系,这种顶级智慧,很少在哲学中出现,大部分用在编程和计算机算法上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5-03-30 12: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