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周星驰以前很多作品都有借鉴其他电影,但大部分借鉴属于增色点缀,主体剧情创作基本都在,而《功夫》则是从头到尾都在“借鉴”、“致敬”。比如——片头的斧头帮集体跳舞,来自好莱坞歌舞片《芝加哥》;猪笼城寨来自《七十二家房客》,甚至里面很多分镜和角色都直接从七十二家房客里拿来用;斧头帮二当家带人去猪笼城寨那一段,来自马丁史高西斯的《纽约黑帮》;如来神掌来自粤语残片《如来神掌》;被蛇咬嘴巴夸张的肿来自《东成西就》;阿星和包租婆的追逐戏来自华纳乐一通系列动画片;包租婆在车里威胁琛哥那段,来自《猛龙过江》李小龙向老外boss亮拳头示威,至于其他模仿李小龙的地方就不细数了,姑且当他致敬偶像吧;天残地缺来自《六指琴魔》;五郎八卦棍阿龟临死前的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是来自《蜘蛛侠1》,后面喊的英文台词“What are you prepared to do?“ ,来自《铁面无私》辛康纳利的台词;潜入精神病院救火云邪神,血水涌出来那段来自《闪灵》;火云邪神手指夹子弹,来自JoJo;最后决战阿星一对多打斧头帮成员那段,一比一copy黑客帝国2尼欧打克隆斯密斯特工的名场面;打赢火云邪神后转花飘的那段转场,来自《阿甘正传》开场的羽毛飘。还有其他桥段,喜欢观片阅历丰富的朋友进行补充。说实话也就周星驰及其配角团队撑着,《功夫》这种缝合剧本,也就是大学戏剧社电影发烧友的创作水平,难怪后面他导演的片子里换其他演员来演口碑越来越崩。记得有业内人评价过他,桥段和段落点子的创作属于天才级别,但创作剧情主干是弱项,必须要有专业导演来帮他把控,来将他的天才段落串联起来,所以一直到《少林足球》剧情都还是比较顺畅,因为李力持还在这部戏里担任执行导演,然而甩开这些导演后自己单干的《功夫》明显就变成缝合怪了。因此巅峰时期的周星驰电影,刘镇伟、李力持、王晶、谷德昭等导演功不可没,只能说他们和周星驰相互相成。然而粉丝却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到他们的偶像头上,对于香港电影其他从业者是非常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