鲅鱼圈风云
鲅鱼圈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你要真在这儿混过,就知道它骨子里透着一股子江湖气。
90年代那会儿,鲅鱼圈的海鲜市场就是半个黑市的代名词。凌晨三点,码头上的渔船刚靠岸,鱼贩子们就拎着铁钩子冲上去抢货,谁手慢谁就饿肚子。我二叔当年就是干这个的,外号“鲅鱼强”,一米八五的个头,胳膊上纹着条带鱼,据说年轻时跟人抢地盘,一铁锹拍翻过三个辽宁来的混混。后来他开了家海鲜酒楼,门口常年停着几辆黑牌照的奔驰,据说里头坐着的不是矿老板就是道上大哥。
那时候的鲅鱼圈,KTV比学校还多,最火的一家叫“碧海云天”,老板姓赵,据说早年在大连混过,回来就开了这家场子。里头的小姐清一色东北大妞,穿得跟《古惑仔》里的十三妹似的,说话带刺,喝酒像喝水。有一回,两个外地来的煤老板在里头闹事,被赵老板的人拖到后巷,第二天就看见他俩光着膀子在码头扛鱼箱,脸上还带着笑,也不知道是真服了还是吓傻了。
我上初中那会儿,学校里最横的不是学霸,而是“码头帮”和“铁路帮”两伙人。码头帮的老大外号“海蛎子”,因为他打架时总爱抄起路边摊上的生蚝壳往人脸上招呼;铁路帮的老大叫“火车头”,据说他爸是跑货运的,家里藏着一堆铁路上顺来的扳手和撬棍。两帮人隔三差五就在校门口约架,输了的请赢的去吃烧烤。后来“海蛎子”真混成了海鲜批发市场的老板,而“火车头”去了深圳,听说现在开物流公司,手底下养着几十辆大货车。
鲅鱼圈最传奇的人物还得是老刘头。这老头六十多了,瘦得像根鱼刺,整天拎着个破收音机在海边溜达,见人就讲他年轻时在海上“一网捞上来两万斤带鱼”的故事。后来我才知道,他年轻时真干过走私,最风光的时候手下十几条船,结果有一年被海关抄了,兄弟全进去了,就他一个人跑路去了朝鲜,躲了三年才敢回来。现在他在海边开了家小卖部,卖烟酒饮料,偶尔有熟人去,他还会从柜台底下摸出瓶“老龙口”,眯着眼说:“这酒,当年在丹东可是硬通货。”
如今的鲅鱼圈变了不少,海鲜市场成了旅游景点,KTV改成了网红餐厅,当年的混混们要么进去了,要么发财了,剩下的都成了普通老百姓。但你要是晚上去码头转转,还能看见几个老油子蹲在渔船边抽烟,聊着谁谁谁当年“一刀劈开渤海湾”的江湖传说。
这地方,从来就不缺故事。
鲅鱼圈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你要真在这儿混过,就知道它骨子里透着一股子江湖气。
90年代那会儿,鲅鱼圈的海鲜市场就是半个黑市的代名词。凌晨三点,码头上的渔船刚靠岸,鱼贩子们就拎着铁钩子冲上去抢货,谁手慢谁就饿肚子。我二叔当年就是干这个的,外号“鲅鱼强”,一米八五的个头,胳膊上纹着条带鱼,据说年轻时跟人抢地盘,一铁锹拍翻过三个辽宁来的混混。后来他开了家海鲜酒楼,门口常年停着几辆黑牌照的奔驰,据说里头坐着的不是矿老板就是道上大哥。
那时候的鲅鱼圈,KTV比学校还多,最火的一家叫“碧海云天”,老板姓赵,据说早年在大连混过,回来就开了这家场子。里头的小姐清一色东北大妞,穿得跟《古惑仔》里的十三妹似的,说话带刺,喝酒像喝水。有一回,两个外地来的煤老板在里头闹事,被赵老板的人拖到后巷,第二天就看见他俩光着膀子在码头扛鱼箱,脸上还带着笑,也不知道是真服了还是吓傻了。
我上初中那会儿,学校里最横的不是学霸,而是“码头帮”和“铁路帮”两伙人。码头帮的老大外号“海蛎子”,因为他打架时总爱抄起路边摊上的生蚝壳往人脸上招呼;铁路帮的老大叫“火车头”,据说他爸是跑货运的,家里藏着一堆铁路上顺来的扳手和撬棍。两帮人隔三差五就在校门口约架,输了的请赢的去吃烧烤。后来“海蛎子”真混成了海鲜批发市场的老板,而“火车头”去了深圳,听说现在开物流公司,手底下养着几十辆大货车。
鲅鱼圈最传奇的人物还得是老刘头。这老头六十多了,瘦得像根鱼刺,整天拎着个破收音机在海边溜达,见人就讲他年轻时在海上“一网捞上来两万斤带鱼”的故事。后来我才知道,他年轻时真干过走私,最风光的时候手下十几条船,结果有一年被海关抄了,兄弟全进去了,就他一个人跑路去了朝鲜,躲了三年才敢回来。现在他在海边开了家小卖部,卖烟酒饮料,偶尔有熟人去,他还会从柜台底下摸出瓶“老龙口”,眯着眼说:“这酒,当年在丹东可是硬通货。”
如今的鲅鱼圈变了不少,海鲜市场成了旅游景点,KTV改成了网红餐厅,当年的混混们要么进去了,要么发财了,剩下的都成了普通老百姓。但你要是晚上去码头转转,还能看见几个老油子蹲在渔船边抽烟,聊着谁谁谁当年“一刀劈开渤海湾”的江湖传说。
这地方,从来就不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