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桌角的硬币
多久之前的事情了呢?其实相对今天来讲还不算太遥远,就是在小学的某一天,那天我跟身为木工的父亲说:“我想来有很多作业要写,搞个作业桌吧。”
父亲显得很高兴,立马动身去选材料了。他先是去到料场,从木屑和尘土中拉出几块木板,拍掉上面的灰尘后,自认为是块不错的料子,然后又选了一些木头当桌腿。不一会,桌子的全部材料便挑选好了。
对于这些我是大都看不懂的,毕竟我也不像父亲一样有一双灵巧的手,能把死板的木头变化成各式各样的家具和小巧玩意儿。
开始动工后,家里就被吱吱响的电锯声和削木头的声响淹没了,我不多时上学去,回来的时候,看到一张崭新又简约的木头桌子出现在我的房间里。
“你的桌子搞好了。”父亲对着我说。
我自然是很欣喜,因为小小的我总是希望有一些自由的空间和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小天地。就像期望长大一样自由自在,不过那份对未来的期许此刻还不够大,只化成一张小小的桌子。
那么就把它当作自己还未长大的小小天地吧,我把自己要看的书放上面,里面的夹层却用“普通”书本作掩饰,在深层夹上我的“神秘”文件,不能让除我之外的任何人看到。桌子虽然小,却承载了我的秘密私人空间。
从此我写作业便在上面了,老妈有时候会来看看桌子上的作业本是否新写上了该有的文字,或者在桌子旁给我递上晚饭已经煲好的汤。
时间就这么过去,多少作业,多少个若有所思或者自作聪明甚至故作深沉的下午,就发生在这个小小的私人土地上。
某一天,大概是之后的两年吧,我在其中一个桌腿的上面发现一条裂缝,什么时候有的呢?之前没发觉。其实也不算很大,是时间的侵蚀留下的痕迹,或者是加工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呢?毕竟又不是完美无瑕的艺术品。
我还是想着私人空间那一套,将一枚硬币塞进缝隙中,不大不小刚刚好,填满缺陷是不是又变得完美起来。至少我那时候是这么想的。
后来到了初中,远离家中小学的我,不得不离开家里住宿在学校里。这样,我的小小空间也只能留守在家中了。
周末回去时,我依然在桌子上完成周末作业。有时候写得累了,趴下来去看看桌子上岁月留下的磨蚀,有墨水倾倒的污渍,有碎纸屑掉落没有清理的痕迹,最要紧的,那桌角的小裂缝依然还在,多年也没有扩大,也没有消失。缝隙里的硬币还是静静地躺在里面,抽出来的时候崭新如初。
母亲将煲好的汤递放在桌子上,或者叫我休息下去吃饭,不过一周这样的日子只有两天罢了。
每每到周末的日子,我便偶尔看看硬币的状态如何,然后将它放回缝隙之中,似乎那里就是它最好的归宿。 久而久之,我似乎和那个一元硬币建立了某种“契约”,在过完孤单枯燥的五天校园住宿后,总是不自觉地去“探望”一下。
之后又是几年,高中之后,我到了县城读书,一个月可能也不回去一次,家中的事物渐渐远离我而去了,至于那份小小私人的“契约”我也逐渐淡忘开来,一同远去的还有许多童年的幼稚,我不再去追求所谓的自由自在,因为我发觉越是长大便越是被困住了。
盛夏里高中毕业,我在家中待了很久的时间,作业一下子好像从我的全部时间里溜走不见,只剩下手足无措的我,不知未来在何方。
忽然我想起来“它”的存在,我连忙去那条缝隙往里瞧,果然那一元硬币依旧静悄悄地躺在原位。我心头一梗,那个所谓的契约,所谓的习惯,已经被我丢掉那么久了么?我才发觉自己如此的自私,丢下从前无忧无虑的时光和它,困守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面。
再看这张父亲一时兴起为我打造的木桌,不知不觉也已经在这里躺了十多年。
上面有墨水倾倒的污渍,仍然有碎纸屑掉落没有及时清理的痕迹,没有的却是以前天真烂漫的少年和自己曾经对于长大自由的期许。那太久远了,太旧了,像这个桌子一样。不经意间已经虫蚀得千疮百孔。
某一天,父亲来到房间,说道:“啊呀,这个桌子还在这里,真是坚挺,不过就是旧了点。反正以后你去外面读书也很少回来,这个桌子就换了吧,省的在这里养虫子。”
“好……好吧……”
不久旧桌子便抬走了,被搁置在一边。一次处理家里烂木头碎屑的时候,父亲将它砸烂放在中间,周围是一些碎屑和不要的木头垃圾。 一把火下去,火势迅速蔓延,很快没有了原来的样子。
听着火堆噼里啪啦的声音,我忽然意识到什么,冲出房门,看到的却是在半米高火焰中在挣扎似的桌子,不久便塌下去成灰烬了。
我想起来那枚硬币还在缝隙之中。
忽然我释怀了,我已经遗忘了它那么久,为什么在生死存亡的时刻还要冲出来怀念以显得感情未淡呢?当真认为自己很有契约精神么?
罢了罢了,那么计较干什么呢,忘记的东西现在不只是一两个,将来也不会少到哪里去,还不如让它留在那里,留在灰尘里面。
它就这样消失了,直到现在我也不能找到,只是每当回忆起心中那个最初看到父亲为我打造它的那份欣喜,还有承载了那份幼稚心情的小小硬币时,总会会心
多久之前的事情了呢?其实相对今天来讲还不算太遥远,就是在小学的某一天,那天我跟身为木工的父亲说:“我想来有很多作业要写,搞个作业桌吧。”
父亲显得很高兴,立马动身去选材料了。他先是去到料场,从木屑和尘土中拉出几块木板,拍掉上面的灰尘后,自认为是块不错的料子,然后又选了一些木头当桌腿。不一会,桌子的全部材料便挑选好了。
对于这些我是大都看不懂的,毕竟我也不像父亲一样有一双灵巧的手,能把死板的木头变化成各式各样的家具和小巧玩意儿。
开始动工后,家里就被吱吱响的电锯声和削木头的声响淹没了,我不多时上学去,回来的时候,看到一张崭新又简约的木头桌子出现在我的房间里。
“你的桌子搞好了。”父亲对着我说。
我自然是很欣喜,因为小小的我总是希望有一些自由的空间和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小天地。就像期望长大一样自由自在,不过那份对未来的期许此刻还不够大,只化成一张小小的桌子。
那么就把它当作自己还未长大的小小天地吧,我把自己要看的书放上面,里面的夹层却用“普通”书本作掩饰,在深层夹上我的“神秘”文件,不能让除我之外的任何人看到。桌子虽然小,却承载了我的秘密私人空间。
从此我写作业便在上面了,老妈有时候会来看看桌子上的作业本是否新写上了该有的文字,或者在桌子旁给我递上晚饭已经煲好的汤。
时间就这么过去,多少作业,多少个若有所思或者自作聪明甚至故作深沉的下午,就发生在这个小小的私人土地上。
某一天,大概是之后的两年吧,我在其中一个桌腿的上面发现一条裂缝,什么时候有的呢?之前没发觉。其实也不算很大,是时间的侵蚀留下的痕迹,或者是加工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呢?毕竟又不是完美无瑕的艺术品。
我还是想着私人空间那一套,将一枚硬币塞进缝隙中,不大不小刚刚好,填满缺陷是不是又变得完美起来。至少我那时候是这么想的。
后来到了初中,远离家中小学的我,不得不离开家里住宿在学校里。这样,我的小小空间也只能留守在家中了。
周末回去时,我依然在桌子上完成周末作业。有时候写得累了,趴下来去看看桌子上岁月留下的磨蚀,有墨水倾倒的污渍,有碎纸屑掉落没有清理的痕迹,最要紧的,那桌角的小裂缝依然还在,多年也没有扩大,也没有消失。缝隙里的硬币还是静静地躺在里面,抽出来的时候崭新如初。
母亲将煲好的汤递放在桌子上,或者叫我休息下去吃饭,不过一周这样的日子只有两天罢了。
每每到周末的日子,我便偶尔看看硬币的状态如何,然后将它放回缝隙之中,似乎那里就是它最好的归宿。 久而久之,我似乎和那个一元硬币建立了某种“契约”,在过完孤单枯燥的五天校园住宿后,总是不自觉地去“探望”一下。
之后又是几年,高中之后,我到了县城读书,一个月可能也不回去一次,家中的事物渐渐远离我而去了,至于那份小小私人的“契约”我也逐渐淡忘开来,一同远去的还有许多童年的幼稚,我不再去追求所谓的自由自在,因为我发觉越是长大便越是被困住了。
盛夏里高中毕业,我在家中待了很久的时间,作业一下子好像从我的全部时间里溜走不见,只剩下手足无措的我,不知未来在何方。
忽然我想起来“它”的存在,我连忙去那条缝隙往里瞧,果然那一元硬币依旧静悄悄地躺在原位。我心头一梗,那个所谓的契约,所谓的习惯,已经被我丢掉那么久了么?我才发觉自己如此的自私,丢下从前无忧无虑的时光和它,困守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面。
再看这张父亲一时兴起为我打造的木桌,不知不觉也已经在这里躺了十多年。
上面有墨水倾倒的污渍,仍然有碎纸屑掉落没有及时清理的痕迹,没有的却是以前天真烂漫的少年和自己曾经对于长大自由的期许。那太久远了,太旧了,像这个桌子一样。不经意间已经虫蚀得千疮百孔。
某一天,父亲来到房间,说道:“啊呀,这个桌子还在这里,真是坚挺,不过就是旧了点。反正以后你去外面读书也很少回来,这个桌子就换了吧,省的在这里养虫子。”
“好……好吧……”
不久旧桌子便抬走了,被搁置在一边。一次处理家里烂木头碎屑的时候,父亲将它砸烂放在中间,周围是一些碎屑和不要的木头垃圾。 一把火下去,火势迅速蔓延,很快没有了原来的样子。
听着火堆噼里啪啦的声音,我忽然意识到什么,冲出房门,看到的却是在半米高火焰中在挣扎似的桌子,不久便塌下去成灰烬了。
我想起来那枚硬币还在缝隙之中。
忽然我释怀了,我已经遗忘了它那么久,为什么在生死存亡的时刻还要冲出来怀念以显得感情未淡呢?当真认为自己很有契约精神么?
罢了罢了,那么计较干什么呢,忘记的东西现在不只是一两个,将来也不会少到哪里去,还不如让它留在那里,留在灰尘里面。
它就这样消失了,直到现在我也不能找到,只是每当回忆起心中那个最初看到父亲为我打造它的那份欣喜,还有承载了那份幼稚心情的小小硬币时,总会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