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如礼何 ”?“如乐何 ”?现代的语言习惯是“礼该怎么办?”“乐该怎么办?”
孔子说“好仁者,无以尚之”是因为仁是无以尚之的存在,“无以尚之”和《新约》里的“万有之上”都是不可思议而勉强说的。“高的无法再高”之物怎么想象和推理出来~只能回头?“太上,不知有之”~只能空之!
“仁”,并非任何自然科学包括心理学的对象,是用语言无法完整因此无法准确解释的。有关什么事物是仁的肯定命题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伪命题”。
“仁”和“道”一样,是人类可以体验到但不是从经验中来的最高理念,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存在;假设“道”可道,就已经是过去式而非“常道”了,同样,无“仁”的人才会认为自己有仁,说出去的“仁”就是假仁假义。
“道”这个字可以复合使用而成为另一个概念,如孝道、师道、茶道等;“仁”也可以分解在人身上显现为众多美好的品质,如恭、宽、信、敏、惠、勇等。仁是在人与人的关系行为中显现的道,道是存在于人心中的仁。
存在于人心中的“仁”,是最普遍的人性之美,是最普遍的爱,因此也是人人都可以共享的,是人人都可拥有的。
无穷无尽为“最”,无穷无尽的不受人类的想象和定义限制,因此“仁者”不自以为美、不自以为爱,然而却永远在为美和爱而行动。
仁有时是一个美好的观念,有时是一次智慧的实践,每个人都能感悟到仁,但它自身什么也不是。类似于“数”的存在,不能作为有形物存在于这个世界,不像两棵树木或一条河。
以上说的“是”和“不是”都是伪命题,真理就在不是和是之间。这需要判断、推理或者分析、综合等思维形式的再上升。思维再上还能上到哪里去?直觉或叫悟,也是思维的放下或叫回头。
矛盾吗?不二的“仁”就是升级版的矛盾,它是矛盾相处和谐的状态,也是矛盾相处和谐的过程,因而也有使矛盾之间和谐相处的能量。就像爱是男女相处和谐的状态,也是男女相处和谐的过程,爱也能使得男女和谐相处。
所以“人而不仁”不能今译成“作为人,却没有仁”,好像“仁”能摸得着看得见似的,毕竟孔子也说“吾未见好仁者”。
勉强翻译的话:做为一个人,心中却没有“仁”的理念,“礼(乐)”它该怎么办呢(深层意思是礼、乐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还有什么用呢,甚至它还怎么存在呢) ?
所谓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礼”将虚妄不实成了为礼而礼的“虚礼”,“乐”也成了没有真情在内的无聊甚至颓废之音(亢奋和颓废是孪生的关系)。如空中花、水中月,华而不实,幻而不真。
礼和乐是为了仁而存在的,礼和乐也是因为仁才成立的。
音乐的教化功能一直被自由的爱好者所诟病。美妙的旋律不能成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御用工具,这是他们的理由,本人也赞同。
但“仁”不是意识形态,更不是有集团属性的政治,因为它就不在意识范畴内,“仁”者的状态是肉体和精神在和谐当中的双双消解从而触摸到的一种神圣或神秘。
“仁”,是我们自我拯救(解放)的方式和理念,它让我们趋向和谐,直面并积极地整合生活的碎片而非相反,从而与完美、满足或幸福的情感伴行。
音乐没有一点教化的能力吗?
西方多数哲学家也赞同“人的心灵转向艺术,不单是为了超验的情感的完美表达,也是人们能赖以生活的一种鼓励和激励”,艺术的目的是美,音乐是一种艺术,“美在道德善(中华语境中道德等于善)的意义上,也就是使自身更好的意义上,是让世界更好的手段”。
音乐是情感的表现,但是是超验的那一种情感,所谓超验,就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属于道德的范畴。
上善谓仁、谓道、若水常通流,离不开人类的情感的交互流动。如果礼是人类情感的堤坝,乐就是溢洪口;如果礼是人类情感的刹车,乐就是油门。也只有这样的安排才能保证我们的情感源源不断、沁人心脾。
教化这个词是偏义复词,重在化,明白这一点很有必要。
美妙的音乐和刺激性的音乐都能让人们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但正如愿意陶醉于大自然和常常在酒精中麻醉的不同,一个是将自己融入到整体(仁道中),不自以为“是”,他将愈来愈温和;一个是把自己当做全部,看外界全“非”,他会愈来愈乖戾。
“如礼何 ”?“如乐何 ”?现代的语言习惯是“礼该怎么办?”“乐该怎么办?”
孔子说“好仁者,无以尚之”是因为仁是无以尚之的存在,“无以尚之”和《新约》里的“万有之上”都是不可思议而勉强说的。“高的无法再高”之物怎么想象和推理出来~只能回头?“太上,不知有之”~只能空之!
“仁”,并非任何自然科学包括心理学的对象,是用语言无法完整因此无法准确解释的。有关什么事物是仁的肯定命题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伪命题”。
“仁”和“道”一样,是人类可以体验到但不是从经验中来的最高理念,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存在;假设“道”可道,就已经是过去式而非“常道”了,同样,无“仁”的人才会认为自己有仁,说出去的“仁”就是假仁假义。
“道”这个字可以复合使用而成为另一个概念,如孝道、师道、茶道等;“仁”也可以分解在人身上显现为众多美好的品质,如恭、宽、信、敏、惠、勇等。仁是在人与人的关系行为中显现的道,道是存在于人心中的仁。
存在于人心中的“仁”,是最普遍的人性之美,是最普遍的爱,因此也是人人都可以共享的,是人人都可拥有的。
无穷无尽为“最”,无穷无尽的不受人类的想象和定义限制,因此“仁者”不自以为美、不自以为爱,然而却永远在为美和爱而行动。
仁有时是一个美好的观念,有时是一次智慧的实践,每个人都能感悟到仁,但它自身什么也不是。类似于“数”的存在,不能作为有形物存在于这个世界,不像两棵树木或一条河。
以上说的“是”和“不是”都是伪命题,真理就在不是和是之间。这需要判断、推理或者分析、综合等思维形式的再上升。思维再上还能上到哪里去?直觉或叫悟,也是思维的放下或叫回头。
矛盾吗?不二的“仁”就是升级版的矛盾,它是矛盾相处和谐的状态,也是矛盾相处和谐的过程,因而也有使矛盾之间和谐相处的能量。就像爱是男女相处和谐的状态,也是男女相处和谐的过程,爱也能使得男女和谐相处。
所以“人而不仁”不能今译成“作为人,却没有仁”,好像“仁”能摸得着看得见似的,毕竟孔子也说“吾未见好仁者”。
勉强翻译的话:做为一个人,心中却没有“仁”的理念,“礼(乐)”它该怎么办呢(深层意思是礼、乐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还有什么用呢,甚至它还怎么存在呢) ?
所谓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礼”将虚妄不实成了为礼而礼的“虚礼”,“乐”也成了没有真情在内的无聊甚至颓废之音(亢奋和颓废是孪生的关系)。如空中花、水中月,华而不实,幻而不真。
礼和乐是为了仁而存在的,礼和乐也是因为仁才成立的。
音乐的教化功能一直被自由的爱好者所诟病。美妙的旋律不能成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御用工具,这是他们的理由,本人也赞同。
但“仁”不是意识形态,更不是有集团属性的政治,因为它就不在意识范畴内,“仁”者的状态是肉体和精神在和谐当中的双双消解从而触摸到的一种神圣或神秘。
“仁”,是我们自我拯救(解放)的方式和理念,它让我们趋向和谐,直面并积极地整合生活的碎片而非相反,从而与完美、满足或幸福的情感伴行。
音乐没有一点教化的能力吗?
西方多数哲学家也赞同“人的心灵转向艺术,不单是为了超验的情感的完美表达,也是人们能赖以生活的一种鼓励和激励”,艺术的目的是美,音乐是一种艺术,“美在道德善(中华语境中道德等于善)的意义上,也就是使自身更好的意义上,是让世界更好的手段”。
音乐是情感的表现,但是是超验的那一种情感,所谓超验,就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属于道德的范畴。
上善谓仁、谓道、若水常通流,离不开人类的情感的交互流动。如果礼是人类情感的堤坝,乐就是溢洪口;如果礼是人类情感的刹车,乐就是油门。也只有这样的安排才能保证我们的情感源源不断、沁人心脾。
教化这个词是偏义复词,重在化,明白这一点很有必要。
美妙的音乐和刺激性的音乐都能让人们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但正如愿意陶醉于大自然和常常在酒精中麻醉的不同,一个是将自己融入到整体(仁道中),不自以为“是”,他将愈来愈温和;一个是把自己当做全部,看外界全“非”,他会愈来愈乖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