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3贴子:112,747
  • 4回复贴,共1

求教:“三男邺城戍”的“戍”怎么理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戍,戍守、防守边疆、服役。。。字面的意思是好理解的。我想问的是,写作背景是邺城之战前夕还是之后?老妇的三个儿子是属于攻打邺城,还是守卫邺城?如果是守卫邺城,那不属于叛军了吗?真心求教,求详细说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IP属地:吉林1楼2025-03-27 11:26回复
    “三男邺城戍”的“戍”怎么理解?
    *
    “三男邺城戍”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戍”是守卫的意思。
    戍,读shù,会意字,本义是防守边疆。金文像人持戈,表示防守边疆。甲骨文加“邑”,成为“戍”。戍守,指守卫;驻守。
    如:
    戍卒(戍守的士兵);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戍鼓(驻边军士所击的鼓声);
    戍守(守卫);
    戍客(离开家乡戍守边境的人);
    戍逻(守边巡逻);
    戍役(戍边的军士);
    戍将(戍守边境的将领)。
    相关词汇:戍守、戍客、戍逻、戍役、戍将、戍漕。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5-03-28 06:25
    回复
      杜甫写作《石壕吏》的历史背景是邺城之战之后。
      邺城之战是安史之乱期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公元758年。这场战役的结果对唐朝的军事力量造成了重大打击,并加剧了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杜甫的《石壕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悲惨遭遇和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杜甫《石壕吏》的写作背景发生在邺城之战溃败之后。根据史料记载,乾元元年(758年)九月至次年(759年)三月,唐军围攻安庆绪叛军占据的邺城,但因指挥混乱、史思明援军夹击等原因惨败。杜甫于759年春途经石壕村时,目睹战败后官府强行抓丁补充兵力的场景,创作了此诗。
      关于老妇三个儿子的参战性质:
      属于攻打邺城的唐军。诗中明确提到"三男邺城戍",结合历史背景,邺城当时被安史叛军(安庆绪)占据,唐军是围攻方。三个儿子作为唐军士兵参与的是对邺城的进攻作战。
      两个儿子死于战役溃败阶段。诗中"二男新战死"对应邺城之战末期唐军因狂风导致指挥失控、全军溃散的史实。溃败过程中唐军损失惨重,大量士兵非战斗减员。
      幸存儿子仍在戍守前线。诗中"一男附书至"说明长子仍在邺城战场(可能参与后续防御),但唐军此时已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
      补充背景关联:
      唐军邺城之败直接导致兵力真空,官府不得不打破"三丁抽一"常规,连老妇都被强征,印证诗中"急应河阳役"的残酷现实。
      邺城作为安史叛军重要据点,其战略地位与曹操时代的邺城(曹魏都城)形成历史呼应,但杜甫诗中邺城已沦为战场焦土。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5-03-28 06:35
      回复
        杜甫《石壕吏》创作于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5-03-31 06:2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