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仲孙、叔孙、季孙三个家族祭祀时庄重地唱着《雍》诗,孔子说:这首诗歌里说的“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从哪里能听出来和他们有丝毫联系呢?
文字上古今貌似精确的对译会失去原话的意趣,而且这本来不过是孔子调侃三家的话。
先解释一下语境:仲孙、叔孙、季孙是当时鲁国三个当权的大夫,他们上面还有诸侯(鲁公)、周王(天子)两个上级。
春秋时期,祭祀者按社会地位各有一定的仪规、用品和用语,是不能僭越(不适度)的,这是当时文明的表现,就像现在重大外交场合的礼仪形式、辞令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表现一样。
诗经里的《雍》诗,是周天子祭祀时的专用诗,其中有:“天子要庄重的主祭,诸侯恭敬地在祭台上侍奉”这一表述。
诗里面没有提及大夫这一级,也就是说天子祭祀时大夫这个级别连祭台都不一定能上去,属于靠边站着的级别。
但是鲁国三家在自己家里祭祀时也高唱《雍》诗,这就有点驴头不对马嘴了。
难怪孔子会揶揄道:《雍》诗和你们三家有一毛钱的关系吗?不知道三家听到孔子的评价会不会尴尬。
大学校园里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论级别不论学术的官僚思维,公务人员的附庸风雅、追求情调的不顾苍生,资本家觊觎政治权利、妄议国计民生的狂悖不法,诸此等等-----不过份吗?盗窃为生的贼大喊法治、缺斤短两的商人呼唤正义、枉法乱纪的政客高举《宪法》、蜷缩在小资生活中的男女倡导平等博爱,不可笑吗?
这充分的说明了春秋末期腐朽的精英阶层的虚伪、狂妄和无知,而且更说明这种虚伪、狂妄和无知是会遗传、一直在变异的。
仲孙、叔孙、季孙三个家族祭祀时庄重地唱着《雍》诗,孔子说:这首诗歌里说的“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从哪里能听出来和他们有丝毫联系呢?
文字上古今貌似精确的对译会失去原话的意趣,而且这本来不过是孔子调侃三家的话。
先解释一下语境:仲孙、叔孙、季孙是当时鲁国三个当权的大夫,他们上面还有诸侯(鲁公)、周王(天子)两个上级。
春秋时期,祭祀者按社会地位各有一定的仪规、用品和用语,是不能僭越(不适度)的,这是当时文明的表现,就像现在重大外交场合的礼仪形式、辞令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表现一样。
诗经里的《雍》诗,是周天子祭祀时的专用诗,其中有:“天子要庄重的主祭,诸侯恭敬地在祭台上侍奉”这一表述。
诗里面没有提及大夫这一级,也就是说天子祭祀时大夫这个级别连祭台都不一定能上去,属于靠边站着的级别。
但是鲁国三家在自己家里祭祀时也高唱《雍》诗,这就有点驴头不对马嘴了。
难怪孔子会揶揄道:《雍》诗和你们三家有一毛钱的关系吗?不知道三家听到孔子的评价会不会尴尬。
大学校园里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论级别不论学术的官僚思维,公务人员的附庸风雅、追求情调的不顾苍生,资本家觊觎政治权利、妄议国计民生的狂悖不法,诸此等等-----不过份吗?盗窃为生的贼大喊法治、缺斤短两的商人呼唤正义、枉法乱纪的政客高举《宪法》、蜷缩在小资生活中的男女倡导平等博爱,不可笑吗?
这充分的说明了春秋末期腐朽的精英阶层的虚伪、狂妄和无知,而且更说明这种虚伪、狂妄和无知是会遗传、一直在变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