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镜吧 关注:36,441贴子:1,320,817

盘点一下问镜中的历史人物、门派和法宝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问镜》里用了蛮多历史人物,尤其魏晋和两宋的比较多,有一些直接用了原名,有的则改了名字,刚刚刷完,准备盘点一下书中那些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门派、法宝和神话人物。有空就来写一下,或许有遗漏,期待补充。


IP属地:北京1楼2025-03-25 20:13回复
    先从门派开始了。
    1.上清宗。上清派是成型于东晋时期的道教门派,主要活动于中国南方地区。因为道教的传承谱系比较复杂,往往教徒喜欢把自己的开山祖师追溯到某一个神仙,所以楼主对上清派的成型和发展也不是梳理得太清。上清派自称创派于魏华存夫人(书中的魏祖),后来江南一带有个人叫杨義(杨和子杨祖),他搞了一堆通/灵(希望别被屏蔽)的东西,这些通/灵记录被山中宰相陶弘景(陶祖)整理下来,汇编为《真诰》。上清派的修炼特点是存思,代表典籍为《黄庭经》,所谓存思也即是利用想象力进行观想与投射,这一点在小说里也得到了贯彻。鱼刺依仗的上清派画符在历史上可能真没什么出色的,毕竟画符出名的还是人家张天师家里。我们熟知的茅山派也就是上清派,因为陶弘景老家在江苏句容,也就是茅山附近,至于茅山派是不是擅长抓鬼,这个楼主就不知道了,不过召劾鬼神这一点在小说里还是得到了体现。至于后期上清派如何发展的,因为后期道教在内部和外部的影响下进行了很多变革和整合,楼主也不是太清楚了。


    IP属地:北京2楼2025-03-25 20:23
    收起回复
      2.正一派。正一派亦即龙虎山天师道,前身为五斗米教,是真正中国道教的执牛耳者,六十三代张天师赫赫谱系相传,有南张北孔之谓。张道陵创立了五斗米教,后来这一教派转移到了龙虎山,就成立了天师道。宋代时期,朝廷命令正一派统领三山符箓,至此正一派达到了历史的最辉煌时刻,因此除全真外的其他道教门派都可以被归到正一之下。正一派的修炼特点是符水,当然也有他们自己的科仪。至元代时,全真派大兴,内丹道逐渐成为与正一派分庭抗礼的道教风尚。第六十三代张天师后,天师道离开了大陆,至今也没有真正所有人共认的天师了。《易》有六十四卦,门传六十三代,缺一者,其水火未济与?


      IP属地:北京3楼2025-03-25 20:32
      收起回复
        3.神霄派。神霄派是创立于南宋时期的一个道教分支,门派主要特点是雷法,雷法在宋明之间也是一股新潮流,和内丹并立。小说里也用了这个设定。不过现在神霄派还有没有传承,我就不知道了(毕竟基本都没有了)。另外补充一句,南宋时期道教确实得到了一定发展,我记得是某位皇帝给了支持,大概是想搞一个神道政治体系出来(记不太清哪个皇帝了),流传至今的《云笈七签》也是在宋代编纂的。


        IP属地:北京4楼2025-03-25 20:36
        收起回复
          4.四明宗。四明学派是宋代知名学者陆九渊的门派,陆九渊的学术宗旨是“吾心即是宇宙”,他和他的兄弟陆九韶曾经在鹅湖和朱熹辩论,陆九韶嘲讽朱熹的学术方式太过支离破碎,“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认为做学术要先立其大。因为陆九渊的弟子主要活动在浙东四明山脉一带,所以被称为四明学派。小说里的四明宗也是一个儒玄双修的门派。甘师姐可爱捏!


          IP属地:北京5楼2025-03-25 20:40
          收起回复
            5.东华派。这个是道教中的一个小分支,没啥出名的,我也不太了解。


            IP属地:北京6楼2025-03-25 20:41
            回复
              6.蕊珠宫。其实历史上没有这个门派,不过“蕊珠”两个字来自于上清派典籍《黄庭经》中“大商大道玉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羽清玄从上清宗跳槽到蕊珠宫,或许也是根据历史做一下两者之间的暗示?


              IP属地:北京7楼2025-03-25 20:43
              收起回复
                前面门派写完了,继续写一下历史人物。
                1.上清魏祖。原型为上清派魏华存夫人,具体有啥事迹,我也不是太了解,把百科链接贴过来吧我还是。魏华存(中国晋代女道士)_百度百科
                2.上清杨祖。原型为上清派杨羲,主要是记录了一些通/灵记录,还是把百科链接贴过来吧。杨羲_百度百科
                3.上清魏祖。原型为陶弘景,陶弘景真人是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地位的真人和学者,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发展了道教的外丹技术,阐释了道教的形神关系,提出了“真形”的理念(小说里也用了这个词),此外他还编纂了《真诰》,编著了《真灵位业图》《养性延命录》等重要典籍,因为受到梁武帝的重视,经常想他请益,而他又在山中隐居,所以被称为“山中宰相”。


                IP属地:北京8楼2025-03-25 20:55
                收起回复
                  4.上清葛祖。原型葛玄or葛洪。葛玄是道教灵宝派的创始人,这一派的特点是搞外丹。据传葛玄曾受业于左慈(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曾出现过)。葛洪是葛玄的孙子,人称“抱朴子”,著有《抱朴子》一书。葛洪的名头可能更响一些,主要也是搞外丹,他还写过一本《肘后备急方》,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灵感就来自于这本书。
                  5.上清清静散人。原型清净散人孙不二,明代道士,王重阳的徒弟,这个可就不是上清派的了。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王重阳和孙不二也都出现过。


                  IP属地:北京9楼2025-03-25 21:02
                  回复
                    6.程象,程挚(我都不记得这两个人的人名了,还特意翻回去看了一下)。原型为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北宋五子之二。程颢程颐兄弟居于河南伊洛之间,其所传下学派为洛学。这二人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人物,是首先昌明“理”这一观念的学者,两人的学问大同小异,确实有一些区别,程颢相对和乐,而程颐则相对拘谨。我们熟知的“程门立雪”就是立于程颐之门,可见程颐固然修养功夫了得,但是对于自身对于他人都是很苛刻的。不过小说里这俩人都跑龙套了。
                    7.邵天尊。原型北宋邵雍,北宋五子之一,擅长术数易理,著有《皇极经世》,创立了梅花易数的算卦方法。邵雍临死前,程颐曾去给邵雍送别,问邵雍有没有什么话送给自己,邵雍说你这一辈子太端着了太克制了,“面前路径需令宽”,不过程颐不以为意,认为自己走得正,一直处于最安全的地方,有什么好担心的。
                    关于这三个,可以详见陈来的《宋明理学》


                    IP属地:北京10楼2025-03-25 21:16
                    收起回复
                      8.清照女仙。原型李清照,小说里面引用了李清照的一首《渔家傲》,不过把“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改成了“学仙谩有真人渡”,改的其实蛮好的,李易安这首词本来就颇具仙气,这一改就更有寻仙的意味了。
                      9.辛稼轩。南宋词人,和李清照一样都是山东人,他比较惨,原本在北方的,后来北方沦陷,他和他的朋友各自算了一卦,他得了一个离,他朋友得了一个坎,他就往南方投靠大宋去了,他朋友没有去。他走的时候带着五十人杀进敌营,宰了敌军首领的脑袋,但是到了南方后却一直得不到重用,“空将万里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辛弃疾写词比较爱用典。在小说里是论剑轩的步虚剑修。
                      10.陈龙川。本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辛弃疾写的“醉里挑灯看剑”就是写给他的。陈亮在哲学史上也是比较重要的人物,他曾经和朱熹论战过,认为朱熹等儒士纯搞道德修养,太务虚了,他自己倡导“事功之学”,主张要建功立业,但是朱熹这种醇儒就觉得搞这些不太纯粹,不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还是道德修养追求圣贤之境。在小说里是辛弃疾的好朋友,论剑轩老牌剑仙。
                      11.叶半山。原型王安石,王安石号半山,这个大家比较熟,就不写了。
                      12.马叔度。辛弃疾的朋友,他写过一首和马叔度唱和的词,小说里引用的“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就出自这首词。


                      IP属地:北京11楼2025-03-25 21:30
                      收起回复
                        历史人物写完了,继续写一些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神话人物。
                        1.东华真君。陆沉在小说里的称号是东华真君,但在中国古代,有东华帝君这一神话人物。东华帝君起源于民间神话中的东王宫,后来在道教塑造自己神明体系的时候被吸收进来,成为了东华帝君。全真派就把自己的道统上溯到东华帝君。还有一个说法,说吕洞宾就是东华帝君转世。


                        IP属地:北京12楼2025-03-25 21:33
                        回复
                          2.十方慈光佛。这个我不是太熟,但佛教中有“十方佛”的说法,十方这个词就是个佛教词汇,比如“十方丛林”。还是贴个链接过来吧。十方佛_百度百科


                          IP属地:北京13楼2025-03-25 21:35
                          回复
                            3.大梵妖王,原型是印度神话中的大梵天。梵天、湿婆、毗湿奴是印度婆罗门教神话中的三个主神,有的人会把大梵天对比为基督教的耶和华。但楼主对婆罗门教也不太熟悉,就不妄言了。不过到了佛教中,大梵天王的地位被降低了,从创世神的位置变成了佛教的护法,而在佛教三界二十八天的宇宙论中,大梵天也居于佛之下。这个就见仁见智吧,可能是可以证到的,也可能是教众为了抬高自家地位所创建的一套故事。


                            IP属地:北京14楼2025-03-25 21:40
                            回复
                              4.五通。在小说里又关系到魔门的教义,谁知道五通魔主是葛什么东西,减肥瞎写的也说不定。不过在民间确实有五通神这一号神仙。五通神大概起源于宋辽金之际,一开始是一个淫人妻女,但是会给人钱财的财神,后来在历史演变中逐渐融入了华光(这个很像哪吒三太子)、五路财神等,逐渐变成了江南一带的财神信仰。这个变化真的是非常负责,楼主也是偶然看过一本书《左道:中国文化中的神与魔》,才知道的五通神


                              IP属地:北京15楼2025-03-25 21: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