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灵的深处,有一个永远无法忘怀的角落,那便是我家老宅的院落,而其中,有一扇承载着我童年无尽记忆的木门,它像一部无声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走进老宅的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棵老榆树。斜阳常年透过它的树梢,如同温柔的轻抚,洒落在那扇红色的门上。门框上的油漆,早已褪去原本的鲜亮,恰似美人迟暮,变成了胭脂色的痂。细碎的裂纹里结满了蜘蛛网,仿佛是时光这位技艺精湛的绣娘精心绣上去的蚕丝,每一根都编织着岁月的痕迹。这扇门,日复一日,在朝阳中带着期许送我出门,又在暮色里满含深情地静静等我回家,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见证着我童年的每一次离去与归来。
这扇门,之所以在我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是因为它有着不寻常的来历。它是爷爷年轻时,从南山伐来的红松木制成的厚实院门。那时,爷爷新婚不久,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扛着斧头在深山里寻觅了三日,终于找到了这株带着龙鳞纹的巨松木。刨开的木纹散发着清新的松香,浸过油漆后泛出如琥珀般迷人的光泽,仿佛在预示着这个新家庭未来的幸福与美好。
然而,这扇门所经历的,远不止是岁月的洗礼。父亲曾讲起,在那黑暗的日寇入侵那年,门板上曾嵌进过弹片,那是侵略者罪恶的印记;大饥荒时期,邻居家疯了的婶婶,在门边用钉子刻下几道歪斜的记数,那是她不幸饿死的三个孩子的生辰,每一道刻痕都饱含着无尽的悲痛与无奈。这些故事,如同沉重的音符,为这扇门的历史增添了悲壮的旋律。
当我们将目光从这扇门的历史上收回,转而聚焦在那些细微之处,会发现每一个角落都藏着童年独有的美好与纯真。
我常常蹲在门槛上,凝视着那些岁月留下的伤痕。弹孔经雨水冲刷,渐渐变成了弹坑,雨水泡涨的木纹开裂成一道道沟壑,恰似爷爷脸上那饱经沧桑的皱纹,每一道都记录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门环是黄铜铸就的狮子头的造型,历经无数个四季轮回,狮子嘴里衔着的环已布满锈绿。每当春天来临,不经意间,铜锈就会蹭得掌心发青,仿佛要把我童年稚嫩的指纹,深深烙进这金属的年轮里,成为时光永恒的印记。
每当开门时,门轴转动发出的声响格外独特,好似木头断裂时的咯吱声。夏夜里,我们在院子里乘凉,门框上的麻雀会突然扑棱棱惊起,翅膀拍在门板上,震落门框上的木屑。儿时,我们还会拿粉笔在门扇上画房子,妹妹总会把第九格画得特别大,她说那是留给爷爷归家的格子。那些简单的粉笔线条,勾勒出的是我们童年纯真的梦想与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暮春的雨天,总是让人难忘。门缝里渗进来的水汽,会把木头泡得发胀,合页因此咬得格外紧。推开时需费好大的劲,而门楣上的雨滴也会簌簌落下,凉津津地滑进脖颈。那种独特的触感,至今仍清晰地留在记忆深处,成为童年雨天里别样的乐趣。
门闩是用水曲柳硬木制成的,常年被摩擦的地方,油亮得如同上了釉一般。它见证了无数次家门的开合,守护着家中的安宁。
有一年冬至,我贪玩忘了时间,回来时见门闩已经横上,无论如何晃动,门闩丝毫不动。无奈之下,只好爬上大门跳进去,那大门结实得像座城墙,没有丝毫晃动。那一刻,它仿佛在提醒着我,家的安全与稳固,无论何时都不会改变。
明亮的月光洒在门板上,映照出我年幼时用小刀刻下的身高线,那道歪歪扭扭的划痕,竟比现在矮了两个头。我将冻红的手贴在旧痕上,木头的温度透过十年的光阴,缓缓温暖了我的心灵。这一道道划痕,不仅仅是身高的记录,更是我成长的足迹,是童年时光珍贵的见证。
然而,时光的洪流不可阻挡,岁月的侵蚀也无法避免。即使这扇门承载了如此多的记忆与情感,它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与风雨的力量。
前年,一场飓风过境,老家的那扇老门还是没能抵挡住暴风骤雨的侵袭,坍了半扇。断裂处露出细密的年轮,细细数来真是巧了,竟与爷爷过世的年头相吻合,仿佛爷爷的灵魂与这扇门紧紧相连,它的倒下,就像爷爷生命的消逝,让人感慨万千。
工匠建议换新门,父亲蹲在残木前,抽了整整一夜的烟。在那漫长的黑夜里,父亲心中想必满是对老门的不舍与对往昔岁月的眷恋。最终,父亲决定把朽木抬进柴房,新门依照旧门的样子打造——然而,新门却没了那些刻痕,没了铜环上的绿锈,也没了门轴里藏着的岁月的低吟。它虽然形似旧门,却再没有了那份独特的灵魂。
如今,站在新漆的门前,总觉得少了一道熟悉的影子。夕阳依旧把门环染成金红色,可那个铜狮子头却再不会在风中轻轻叩响。或许,老物件的魂魄早已随着刨花飘散在风中,只留下木纹中那深深浅浅的沟回,蜿蜒成一条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归途。每一道沟裂,都是一段回忆;每一处木纹,都诉说着曾经的故事。而我们,只能在这新门的面前,默默缅怀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
走进老宅的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棵老榆树。斜阳常年透过它的树梢,如同温柔的轻抚,洒落在那扇红色的门上。门框上的油漆,早已褪去原本的鲜亮,恰似美人迟暮,变成了胭脂色的痂。细碎的裂纹里结满了蜘蛛网,仿佛是时光这位技艺精湛的绣娘精心绣上去的蚕丝,每一根都编织着岁月的痕迹。这扇门,日复一日,在朝阳中带着期许送我出门,又在暮色里满含深情地静静等我回家,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见证着我童年的每一次离去与归来。
这扇门,之所以在我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是因为它有着不寻常的来历。它是爷爷年轻时,从南山伐来的红松木制成的厚实院门。那时,爷爷新婚不久,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扛着斧头在深山里寻觅了三日,终于找到了这株带着龙鳞纹的巨松木。刨开的木纹散发着清新的松香,浸过油漆后泛出如琥珀般迷人的光泽,仿佛在预示着这个新家庭未来的幸福与美好。
然而,这扇门所经历的,远不止是岁月的洗礼。父亲曾讲起,在那黑暗的日寇入侵那年,门板上曾嵌进过弹片,那是侵略者罪恶的印记;大饥荒时期,邻居家疯了的婶婶,在门边用钉子刻下几道歪斜的记数,那是她不幸饿死的三个孩子的生辰,每一道刻痕都饱含着无尽的悲痛与无奈。这些故事,如同沉重的音符,为这扇门的历史增添了悲壮的旋律。
当我们将目光从这扇门的历史上收回,转而聚焦在那些细微之处,会发现每一个角落都藏着童年独有的美好与纯真。
我常常蹲在门槛上,凝视着那些岁月留下的伤痕。弹孔经雨水冲刷,渐渐变成了弹坑,雨水泡涨的木纹开裂成一道道沟壑,恰似爷爷脸上那饱经沧桑的皱纹,每一道都记录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门环是黄铜铸就的狮子头的造型,历经无数个四季轮回,狮子嘴里衔着的环已布满锈绿。每当春天来临,不经意间,铜锈就会蹭得掌心发青,仿佛要把我童年稚嫩的指纹,深深烙进这金属的年轮里,成为时光永恒的印记。
每当开门时,门轴转动发出的声响格外独特,好似木头断裂时的咯吱声。夏夜里,我们在院子里乘凉,门框上的麻雀会突然扑棱棱惊起,翅膀拍在门板上,震落门框上的木屑。儿时,我们还会拿粉笔在门扇上画房子,妹妹总会把第九格画得特别大,她说那是留给爷爷归家的格子。那些简单的粉笔线条,勾勒出的是我们童年纯真的梦想与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暮春的雨天,总是让人难忘。门缝里渗进来的水汽,会把木头泡得发胀,合页因此咬得格外紧。推开时需费好大的劲,而门楣上的雨滴也会簌簌落下,凉津津地滑进脖颈。那种独特的触感,至今仍清晰地留在记忆深处,成为童年雨天里别样的乐趣。
门闩是用水曲柳硬木制成的,常年被摩擦的地方,油亮得如同上了釉一般。它见证了无数次家门的开合,守护着家中的安宁。
有一年冬至,我贪玩忘了时间,回来时见门闩已经横上,无论如何晃动,门闩丝毫不动。无奈之下,只好爬上大门跳进去,那大门结实得像座城墙,没有丝毫晃动。那一刻,它仿佛在提醒着我,家的安全与稳固,无论何时都不会改变。
明亮的月光洒在门板上,映照出我年幼时用小刀刻下的身高线,那道歪歪扭扭的划痕,竟比现在矮了两个头。我将冻红的手贴在旧痕上,木头的温度透过十年的光阴,缓缓温暖了我的心灵。这一道道划痕,不仅仅是身高的记录,更是我成长的足迹,是童年时光珍贵的见证。
然而,时光的洪流不可阻挡,岁月的侵蚀也无法避免。即使这扇门承载了如此多的记忆与情感,它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与风雨的力量。
前年,一场飓风过境,老家的那扇老门还是没能抵挡住暴风骤雨的侵袭,坍了半扇。断裂处露出细密的年轮,细细数来真是巧了,竟与爷爷过世的年头相吻合,仿佛爷爷的灵魂与这扇门紧紧相连,它的倒下,就像爷爷生命的消逝,让人感慨万千。
工匠建议换新门,父亲蹲在残木前,抽了整整一夜的烟。在那漫长的黑夜里,父亲心中想必满是对老门的不舍与对往昔岁月的眷恋。最终,父亲决定把朽木抬进柴房,新门依照旧门的样子打造——然而,新门却没了那些刻痕,没了铜环上的绿锈,也没了门轴里藏着的岁月的低吟。它虽然形似旧门,却再没有了那份独特的灵魂。
如今,站在新漆的门前,总觉得少了一道熟悉的影子。夕阳依旧把门环染成金红色,可那个铜狮子头却再不会在风中轻轻叩响。或许,老物件的魂魄早已随着刨花飘散在风中,只留下木纹中那深深浅浅的沟回,蜿蜒成一条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归途。每一道沟裂,都是一段回忆;每一处木纹,都诉说着曾经的故事。而我们,只能在这新门的面前,默默缅怀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