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浩淼吧 关注:13贴子:494
  • 6回复贴,共1

【转】纳兰词典评(梦江南) 苏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重庆1楼2010-12-21 22:30回复
         梦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寒鸦的音色最是伤人。
         是谁家女子清冽冽地立于香雪的闺阁,蹙眉含颦,无限恨,几多情!
         容若的这首小令是描摹一位因爱情而伤心的女子,这位女子是谁,或者,是不是真有其人,我们都无从知晓。甚至,这首小令也像很多很多的同类作品一样,字面上写尽一位不知名的女子的相思,实际上却表达着作者自己对在水一方的某位女子的深深思念。设身处地地摹拟出你对我的思念,那也同样就是我对你的思念。说你,就是说我;说你,就是在说我们。词家传统,由来有自。
         但是,到底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也许,真的有那一只蝴蝶,一只翩翩在江南水光山色里的美丽的蝴蝶?
        
         黄昏正在窃走着一天里最后的一抹阳光,阳光也因为流连不去而分外的绚烂迷离,最后的一群乌鸦也向着黑暗中飞去了,那清厉刺耳的鸣叫昭示着寒冷、寂寞、刺骨、惊心,还有无边的黑暗。冬天的闺房,没有春意。
         感物,总是难免伤怀。宋人小令里“窗外忽惊春草绿,镜中忙画黛山青”,这才是女儿家本应有的天真烂漫的情愫,而秋去冬来、夕阳西下、寒鸦空掠,这般意象,又怎么属于一位芳华初放的江南女子?
         也许真的是一位江南女子,仅有的线索便是这《梦江南》的词牌,孱弱似无凭。
        
         那一年,无数的伤心往事似乎都已渐渐地消褪了颜色,或者,终于被封锁在了记忆的最深处。秋风时节,容若的莫逆至交顾贞观重返京华,随行的有一位江南女子,名叫沈宛。
         这是容若和沈宛的第一次相识,却远非他们的第一次相知。在以往的三年里,在顾贞观和容若从未间断的通信中,容若早已经知晓了沈宛这位吴兴才女的芳名,而沈宛也早已由风传天下的纳兰词里深深懂得了这位浊世佳公子的心。这一次,当真由天涯久慕到对面相逢,两个人一下子便听懂了上天的隐语:他们,是属于彼此的。(小注:这就像现在的网友见面,只要不是两只恐龙,很容易就干柴烈火噌噌的。)
         容若为沈宛安排了临时的住处,一段悱恻的故事就这样不期而然地发生了。这是一个必然的结局,毫无转圜。
        
         和以往的生涯一样,幸福的短暂出现只是为了以后的失去作好铺垫。很快,容若作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护驾巡视江南——这是何等的荒诞,沈宛从江南千里迢迢地到了北京,容若却要从北京赶赴千里迢迢之外的江南。
         这是皇命,难违。
         他们所能做的,只有约誓。他们约定,等容若回返京师,两人便即刻完婚。
        
         容若出发了,这是一次漫长的旅途,也和以往的公务一样是一次辛苦的旅途。金丝雀也许天性便喜爱金笼中的生活,但海鸥的天性却是热爱自由。容若,这样一个热爱自由的孩子,这样一位只属于林中风、篱边菊的旷世才子,他,又是怎样捱得那份一等侍卫的差使呢!
         这一伤别的远行,便遥遥行到了江南。那里,是多少知心旧交的家乡,也是爱人生长的地方。侍卫生涯,江南水色;皇朝大任,辞赋清谈。多少事,倚阑干!
         这是一次不得已的远行,也终于成为一次快乐的远行。容若,虽是地道的北国才子,却真心地归属于南国,阳羡赌茶,西泠醉酒,秦淮听橹,梁溪赏画。这样的生活天然就是属于容若的,而容若也天然就属于这样的生活。
    


    IP属地:重庆2楼2010-12-21 23:47
    回复
           江南好,真个到梁溪。一副云林高士画,数行泉石故人题。还似梦游非。
          
           “竟然真的到了梁溪!”——为什么容若会生出这样的感慨呢?
           梁溪是无锡以西的一道河水,原本河道狭窄,梁朝时得到疏浚,故称梁溪。梁溪既在无锡以西,有时也被用作无锡的代称。而无锡,正是容若的至交好友顾贞观的家乡——顾贞观当初就是从这里出发,带着明媚多才的沈宛,北上千里万里,与容若相会。此刻,容若到了无锡,故人故乡即我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深情呢!
           词中云林,是元代无锡的书画大家倪瓒,字云林,世以书画自况,隐居避世,素有高士之誉;词中故人,当指容若所交往的江浙一带的汉人文士,顾贞观自是其一,而另一位好友严绳孙尤工书画,无锡人每以倪瓒目之。无锡山水,恍如倪瓒的画作,高傲隐逸,妙处自非俗人能会;行走之间所见一泉一石,题铭处每每都是故交好友的名字,容若身在他乡,却以这样一种形式频遇故知,此番感受,当真要问一声“还似梦游非”?
          
           其六
           江南好,水是二泉清。味永出山那得浊,名高有锡更谁争。何必让中泠。
          
           二泉,是无锡惠山泉,茶圣陆羽评之为“天下第二泉”,故此也称“二泉”。
           二泉,是个熟悉的名字吗?瞎子阿炳就是无锡人,他的《二泉映月》说的就是这个无锡惠山泉,阿炳当年就是惠山泉的泉边一天天地拉着他的那把举世无双的二胡。
           那么,天下第一泉又是哪里呢?
           天下第一泉,即是词中末尾“何必让中泠”的“中泠”。中泠泉也在江南,就在镇江金山之下,只是已被流沙埋没,给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容若对中泠泉是不服气的,所以才说“名高有锡更谁争。何必让中泠”。是说二泉之美,已是天下无双,何必要让中泠一头?
           这里的有锡即是无锡。这是一个有趣、也有历史的地名。无锡近处有一座山峰,在周秦时代盛产铅锡,故此得名锡山;及至汉代,锡山之锡渐被采尽,所以山边之县便得名为无锡;待到新莽时代,锡山锡矿复出,传为奇迹,故此县名改为有锡;时间到了东汉,光武年间锡矿再次枯竭,顺帝时便改有锡县为无锡县。无锡地名的来历,便是这么复杂而有趣。
           容若写泉,也是写人。“味永出山那得浊”一句,暗用杜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反用其意,以为惠山泉水质清绝,无论在山还是出山,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这里边,实则是容若的自况,我们可以读出两层意思:一是容若自谓虽然身浮宦海,但赤子之情操永远不会受到一丁点的污染;二是此时此地对沈宛的思念,无论在家还是离家,无论江南还是塞北,真情缱绻,金石可鉴。——这就是诗词语言的歧义之美,围绕着字面里一个主要的意象,可以作出多个层面的解读,而这些解读往往互不矛盾、深浅各异、所指有差。所谓“诗无达诂”,这便是一个例子。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接受哪一种解释呢?——哪一种都可以,都接受也可以。这便是诗词,不是论文。
          
           其七
           江南好,佳丽数维扬。自是琼花偏得月,那应金粉不兼香。谁与话清凉。
          
           维扬,这也是一个来历有趣的地名。《尚书·禹贡》划分天下九州,其中有“淮海惟扬州”,“惟”是动词,是说淮河与黄河一带是九州中的扬州。后来儒家的另一部经典《毛诗》把“惟”字写作了“维”,后人便也因错就错,摘取“维扬”二字作为扬州的别称。当然,这个扬州和九州中的扬州并不一样。
      


      IP属地:重庆4楼2010-12-21 23:47
      回复
             其十
             江南好,何处异京华。香散翠帘多在水,绿残红叶胜于花。无事避风沙。
            
             这是一种“忘记他乡是故乡”式的喜悦,是一番“游人只合江南老”式的流连。这里,重帷帘幕荡漾水中的倒影,清清婉婉,了无北国的风沙。斯人独立,一抒才子之心;爱侣心头,怎搵英雄之泪。全篇清新婉转,悠扬喜悦。因为这是江南,因为这是多少知交好友的家乡,更因为这是沈宛的生长之地。
            
             限于篇幅,小令总是无法铺陈,但若干小令合为一组,成为一个完整的组诗,这便超越了小令的体裁限制。这一写法,从唐代无名氏的《九张机》直到宋代欧阳修的《采桑子》系列,创为词家的一种独到的修辞。容若以《梦江南》的词牌来抒写这惟一的一次江南行旅,在爱侣的故乡做着组诗一般的梦。
             这次江南之行,容若不仅留下了这一组《梦江南》,还去拜访了一位重要的朋友,种下了一颗以后将会枝繁叶茂、光耀万世的文学种子。
             这个朋友,就是曹寅。
             曹寅小容若四岁,早年曾经作过康熙的侍读,后来又作过御前侍卫,青年俊彦,文采斐然,和容若在北京早有惺惺相惜的交往。而此刻的曹寅已经离开了北京,在南京任江宁织造,豪俊一方。
             曹家在南京是一个显赫的家族,而他们的显赫却来自于他们的卑微。曹家世代为包衣之族,所谓包衣,是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意思是家奴。曹家从多尔衮时代起就作了皇室的家奴,后来渐渐受到宠信,曹寅的母亲便做过康熙皇帝幼年时的乳母,而曹寅的父亲曹玺则被派往南京作了江宁织造,从此,曹家便成为了南京大族。
             康熙二年,曹玺来南京任江宁织造后不久,即移来燕子矶边的一株黄楝树,栽种在江宁织造署的庭院之中,久而久之,树渐长大,荫蔽喜人,曹玺便在树荫之下建了一座休憩的小亭,以树名亭,名之为楝亭。日后,曹玺便常常在楝亭之中督促自己的两个儿子曹寅和曹宣的学习。
             一座楝亭,就这样伴随了两个孩子的童年。等曹寅长大以后,还把“楝亭”作为自己的号,著作也名之以《楝亭集》。此时,容若拜访曹寅,两人抵掌谈笑话说当年,就是在这座楝亭之内。
             这次会面之后,曹寅携当世名家手笔的《楝亭图》前往北京,请容若及顾贞观等文学名士为之题咏,是为《楝亭图卷》,计图十幅,题咏者四十五家,堪称稀世之珍,现藏北京图书馆,有幸者仍然能得一览。容若所题咏的,就是这首《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
            
             籍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君不见,山龙补衮,昔时兰署。饮罢石头城下水,移来燕子矶边树。倩一茎、黄楝作三槐,趋庭处。
             延夕月,承朝露。看手泽,深余慕。更凤毛才思,登高能赋。入梦凭将图绘写,留题合遣纱笼护。正绿阴,子青盼乌衣,来非暮。
            
             这大约要算容若长调的绝笔了。从图画追想江南,天涯曾经咫尺,咫尺却已天涯。
             多年之后的一个秋天,曹寅的楝亭又有客人来访了:一个是庐江郡守张纯修(传世的许多容若手扎便都是写给张纯修的),一个是江宁知府施世纶(他就是《施公案》里的主人公施不全)。三人在楝亭秉烛夜话,张纯修即兴作了《楝亭夜话图》,然后三人分别题咏。这真好像是往事再现啊,而这个时候,距离容若去世已经整整十年了。
             往事再现,往日难再。题咏的主题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三人共同的好友纳兰容若身上。
        


        IP属地:重庆6楼2010-12-21 23:47
        回复
               曹寅《题楝亭夜话图》,其中叹息“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容若词名早已经遍及天下,《饮水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诵,但是,容若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心事究竟又有几人懂得?容若,这位相国府中衔着金汤匙出生的贵公子,词中那斑斑驳驳刻骨铭心的愁苦却连自己的父亲也无法理解。
               容若享尽了别人眼中的快乐,而他的内心深处,却很少有过几回真正的快乐。
              
               又多少年过去,乾隆晚年,和珅呈上了一部《红楼梦》,乾隆皇帝看过许久,掩卷而叹:“这书里写的,不就是明珠的家事么!”
               曹雪芹就是曹寅的孙子,虽然在他出生的时候容若已经谢世,但家族的传说很可能嵌给了他许许多多往事故人的影子。红楼在哪里?梦又在何方?“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这些这些,都是容若的句子。他所思念的,到底是一个真实的红楼,还是一处虚拟的红楼?
               对容若来说,那也许只是一处精神世界里的红楼。当初,江南逆旅,容若写信给京城的顾贞观,信末说道:
              
               夫苏轼忘归思买田于阳羡,舜钦沦放得筑室于沧浪。人各有情,不能相强,使得为清时之贺监放浪江湖;何必学汉室之东方浮沉金马乎?傥异日者,脱屣宦途,拂衣委巷,渔庄蟹舍,足我生涯。药臼荼铛,销兹岁月,皋桥作客,石屋称农。恒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然而不敢必也。悠悠此心,惟子知之。故为子言之。……
              
               容若是个天生的隐士、天生的词人,这一次江南之旅,被江南的水光山色所浸染,更加激发了他胸中那赤子的天性。遥想苏轼当年,买田于阳羡,被这里的风光所迷恋而忘记了归家的路;苏舜钦宦海失意,沦落苏杭,却悠然寄情于山水,筑沧浪亭以悠游。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只是,容若的仕途之上哪有一丝一毫的艰难险阻呢?他一直受到皇帝的宠爱,他的父亲又是权倾天下的大学士明珠,他的俊彦性格更从无在官场树敌之事,就连宫中的奴婢们也都喜欢他、热爱他、开他的玩笑。
               但是,他还是倦了,累了,渴望退下来了。
               就像天空虽然广阔绝美,但不会被鱼儿所羡;就像大海虽然广袤深邃,但不会被飞鸟所喜。尤其是容若这等的天才,总要是生活在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里的。如果得不到,那就用诗词的神笔来虚拟出一片美丽新世界吧。
               但虚拟,到底又要虚拟到何时?容若说:我要辞官而去,我要在渔庄蟹舍里烹茶煮酒,我要在皋桥石屋里耕读一生。我属于林泉,不属于人间。容若,仅仅在而立之年的容若,便已经像一个饱经宦海沉浮的沧桑老者,清隽的眼睛仿佛看破了一切。
               是呀,仔细想想,生活其实需要不了很多。两间房,一片月,半壶酒,满床书,一个心爱的、知心的女子,舍此而外,夫复何求?(小注:以容若的家底,这样的日子应该不会被猪肉涨价之类的事情困扰。)
               幸福不是GDP,而是每个人自己的主观感受。
               容若在江南就这样坚定地打算着:等回到京城,就退出官场,好好在林泉之下读书填词,好好地享受和沈宛在一起的生活。
              
               回家了。终于从江南返回了京城,终于回到了沈宛的温柔乡,终于可以把自己这段日子以来的反复构想付诸实现了。可是,刚刚踏进家门,等着他的却是一场伤心的变故。
               吴兆骞死了。
          


          IP属地:重庆7楼2010-12-21 23:47
          回复
                 当初,容若应顾贞观之请托,历尽磨难,终于救出了蒙冤流放于宁古塔的江南才子吴兆骞。后来,这位素昧平生的吴兆骞便留在了明珠府上,作了容若弟弟揆叙的西席。吴兆骞,这位江南才子,历经了足足二十年的边塞流放,费尽了顾贞观和容若多少心血的搭救,在归来的仅仅两年之后便一病而逝了。
                 才进家门,容若便面对了好友之死,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安排着他的丧事……然后是生日,然后是新年。等这一切终于尘埃落定了,容若才算喘息了一下,他默默地打算着:现在,就在这一刻,该是我为自己的人生作出决定的时候了!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迎娶沈宛。
                 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容若是父亲的骄傲,更是家中的长男,所以,这世上有许许多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都可以轻松做到,但也有一些就连草民百姓都可以轻易做到的事情他却始终难以逾越。
                 沈宛,就算她貌再美、人再淑、才再高,也只不过是一个汉人民间女,这等门第悬殊的婚姻又怎能够获得家人的首肯和社会的接受?
                 但容若这一回铁心诀绝,这,不仅仅是争取自己的爱情,也是从世界手里夺回自我的第一步,所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于是,和许多俗套的电视剧情节一样,矛盾、争执、哭泣、咒骂……巨大的压力,这需要有最强健的精神才能够支撑得住,需要有最坚毅的决心才可以看到希望。
                 最为难处是无言。捱到了最后,终于捱出了希望,但容若和沈宛的爱情早已经遍体鳞伤。两个人静静地对坐着,连互相拉一拉手的气力都没有了。容若就这样娶了沈宛,但是,容若有了一个续弦妻子官氏,所以沈宛的身份只能是妾,而且,她不能住在相府之内,容若单独为她安排了一个相府之外的小院。对于有些人来说,快乐从来不会凭空而来,快乐是有代价的,一分的快乐就要付出一百分的代价,为了笑颜绽开的一点涟漪就要迎接多少日夜的雷鸣电闪、狂风暴雨。
                 容若争取到了这一点底线的爱情,或许作为让步、作为对家庭的回报,他暂时放下了归隐林泉的打算,继续在朝廷里作着那些他从始至终都心怀抵触的事情。每天下了班,他先要回到相府给父母请安,然后照顾妻儿,最后仅剩的一丁点的空闲才能奢侈地拿出来去和沈宛相会。容若和沈宛,不像是相府里的一双公子贵妇,倒像是闾左穷巷里的一对贫贱夫妻。他们就这样双双憔悴,双双在痛苦的幸福中痛苦而幸福地衰老。
                 沈宛眼睁睁地看着丈夫的日渐憔悴,看着丈夫艰难地纠结于与相府的裂痕的两侧。这幸福来得太难,这代价来得太大。
                 若这地方必须将爱伤害,抹杀内心色彩,让我就此消逝这晚风雨内,可再生在某梦幻年代。沈宛暗暗地下了决心,不错,她渴望容若,她渴望的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容若。那是一个无眠的夜晚,沈宛提出要暂时离京,回江南老家休养一段日子。
                 沈宛又何尝真想离开!如果可能,她愿意作丈夫的诗笔,作丈夫的侧帽,只要是可以和丈夫形影不离的东西,她什么都愿意去作。
                 但她还是执意离开,她不想因为自己而加剧丈夫和他的父母之间的裂痕——这是一个贤淑的妻子所应该做到的,也是一个深爱丈夫的妻子所应该做到的。
                 容若又何尝舍得沈宛的离开!不,一分一秒也不!但他眼睁睁看着妻子形容渐瘦、笑颜渐少、眉峰常结、心锁难开,又怎能拒绝妻子的要求?
                
                 就这样,沈宛离开了京城,返回了江南。容若该是怎样的心情呢?当沈宛赶来京城的时候,自己却匆忙南下;当自己在沈宛的家乡沉醉吟诗的时候,沈宛正在自己的家乡定定相思;当自己回返家乡的时候,沈宛却又不得不再下江南。
            


            IP属地:重庆8楼2010-12-21 23:47
            回复
                  是呀,仔细想想,生活其实需要不了很多。两间房,一片月,半壶酒,满床书,一个心爱的、知心的女子,舍此而外,夫复何求?
              ======================================
                  是啊……幸福,调侃地说,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IP属地:重庆10楼2011-04-06 19: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