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犊牛生长速度和质量可从营养供应、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多方面着手,以下是一些具体方法:
保障营养供应尽早喂初乳:初乳富含抗体、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对增强犊牛免疫力和促进胎便排出至关重要。犊牛出生后应在 1 - 2 小时内喂上初乳,第一次初乳饲喂量应达到 2 - 2.5 千克。合理进行母乳喂养或代乳粉喂养:母乳是犊牛最佳的营养来源,条件允许时尽量让犊牛吃足母乳。若使用代乳粉,要选择质量可靠、营养均衡的产品,并严格按照说明进行冲调喂养,一般每天喂奶量应占犊牛体重的 10% - 12%,随着犊牛生长逐渐调整喂奶量和喂奶次数。适时补饲:犊牛出生后 7 - 10 天开始训练采食优质干草,如苜蓿干草,以促进瘤胃发育。出生后 15 - 20 天开始补饲精饲料,精饲料应选择适口性好、易消化、营养丰富的犊牛专用料,每天补饲量可根据犊牛采食情况逐渐增加,一般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到 1 - 1.5 千克。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环境:犊牛圈舍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温度控制在 15 - 25℃,湿度保持在 50% - 70%。可在圈舍内铺上干净的垫料,如稻壳、锯末等,定期更换,为犊牛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同时,要保证犊牛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一般每头犊牛的活动面积不少于 2 - 3 平方米。保证充足饮水:充足的清洁饮水对犊牛生长发育非常重要。从犊牛出生后 3 - 5 天开始,就要提供清洁的饮水,水温应保持在 15 - 25℃,每天换水 1 - 2 次,保证水的新鲜卫生。做好日常管理:每天定时对犊牛进行巡查,观察犊牛的采食、饮水、精神状态、粪便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定期对犊牛进行称重和体尺测量,掌握犊牛的生长发育情况,以便调整饲养管理措施。另外,还要做好犊牛的去角、编号、驱虫等日常工作。
注重疾病防控严格消毒:每周至少对圈舍、用具等进行 1 - 2 次全面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消毒剂,采用喷雾、浸泡等方式进行消毒。在犊牛转群、出栏后,要对圈舍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空置一段时间后再转入新的犊牛。按时接种疫苗: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兽医建议,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一般在犊牛出生后 1 - 2 个月接种口蹄疫疫苗,3 - 4 个月接种牛巴氏杆菌疫苗等,确保犊牛获得足够的免疫力,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预防常见病:注意预防犊牛腹泻、肺炎等常见病。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犊牛受寒、受热、受潮湿等应激因素。一旦发现犊牛有腹泻、咳嗽、发热等症状,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止疾病传播和恶化。
保障营养供应尽早喂初乳:初乳富含抗体、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对增强犊牛免疫力和促进胎便排出至关重要。犊牛出生后应在 1 - 2 小时内喂上初乳,第一次初乳饲喂量应达到 2 - 2.5 千克。合理进行母乳喂养或代乳粉喂养:母乳是犊牛最佳的营养来源,条件允许时尽量让犊牛吃足母乳。若使用代乳粉,要选择质量可靠、营养均衡的产品,并严格按照说明进行冲调喂养,一般每天喂奶量应占犊牛体重的 10% - 12%,随着犊牛生长逐渐调整喂奶量和喂奶次数。适时补饲:犊牛出生后 7 - 10 天开始训练采食优质干草,如苜蓿干草,以促进瘤胃发育。出生后 15 - 20 天开始补饲精饲料,精饲料应选择适口性好、易消化、营养丰富的犊牛专用料,每天补饲量可根据犊牛采食情况逐渐增加,一般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到 1 - 1.5 千克。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环境:犊牛圈舍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温度控制在 15 - 25℃,湿度保持在 50% - 70%。可在圈舍内铺上干净的垫料,如稻壳、锯末等,定期更换,为犊牛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同时,要保证犊牛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一般每头犊牛的活动面积不少于 2 - 3 平方米。保证充足饮水:充足的清洁饮水对犊牛生长发育非常重要。从犊牛出生后 3 - 5 天开始,就要提供清洁的饮水,水温应保持在 15 - 25℃,每天换水 1 - 2 次,保证水的新鲜卫生。做好日常管理:每天定时对犊牛进行巡查,观察犊牛的采食、饮水、精神状态、粪便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定期对犊牛进行称重和体尺测量,掌握犊牛的生长发育情况,以便调整饲养管理措施。另外,还要做好犊牛的去角、编号、驱虫等日常工作。
注重疾病防控严格消毒:每周至少对圈舍、用具等进行 1 - 2 次全面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消毒剂,采用喷雾、浸泡等方式进行消毒。在犊牛转群、出栏后,要对圈舍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空置一段时间后再转入新的犊牛。按时接种疫苗: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兽医建议,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一般在犊牛出生后 1 - 2 个月接种口蹄疫疫苗,3 - 4 个月接种牛巴氏杆菌疫苗等,确保犊牛获得足够的免疫力,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预防常见病:注意预防犊牛腹泻、肺炎等常见病。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犊牛受寒、受热、受潮湿等应激因素。一旦发现犊牛有腹泻、咳嗽、发热等症状,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止疾病传播和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