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dandfoam吧 关注:37贴子:2,701
  • 7回复贴,共1

《西方哲学史》罗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10-12-21 20:40回复
    美国版序言
         
                 目前已经有不少部哲学史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仅仅在它们之中再加上一部。我的
         
         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
         
         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这一目
         
         的就要求我们对于一般历史的叙述,比通常哲学史家所做的为多。我还发觉这一点对于
         
         一般读者未必是很熟悉的那几段时期,尤其必要。经院哲学的大时代乃是十一世纪改革
         
         的产物,而这些改革又是对于前一个时期的颓废腐化的反作用。如果对于罗马灭亡与中
        
         
         古教权兴起之间的那几个世纪没有一些知识的话,就会难于理解十二、三世纪知识界的
         
         气氛。在处理这段时期时,正如处理其他时期一样,我的目的仅仅在于提供——就造成
         
         哲学家们的时代而言,以及哲学家们对于其形成也与有力焉的那些时代而言,——我认
         
         为是若想对哲学家有同情的理解时,有必要加以叙述的一般历史。
         
             这种观点的后果之一就是:它给予一个哲学家的地位,往往并不就是他的哲学的优
         
         异性所应得的地位。例如,就我来说,我认为斯宾诺莎是比洛克更伟大的哲学家,但是
         
        
         他的影响却小得多;因此我处理他就要比处理洛克简略得多。有些人——例如卢梭和拜
         
         伦——虽然在学术的意义上完全不是什么哲学家,但是他们却是如此深远地影响了哲学
         
         思潮的气质,以致于如果忽略了他们,便不可能理解哲学的发展。就这一方面而论,甚
         
         至于纯粹的行动家们有时也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很少哲学家对于哲学的影响之大是能比得上亚力山大大帝、查理曼或者拿破仑的。
         
         莱库格斯如果确有其人的话,就更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了。
         
             企图包罗的时期既然是如此之广,就必须要有大刀阔斧的选择原则。我读过一些标
        
         
         准的哲学史之后,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过分简短的叙述是不会给读者以什么有价值的
         
         东西的;因此我就把那些我以为似乎不值得详尽处理的人物(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完全
         
    


    IP属地:北京2楼2010-12-21 20:44
    回复
           略过不提。在我所讨论的人物中,我只提到看来是与他们的生气以及他们的社会背景有
           
           关的东西;有时候,我甚至于把某些本身无关重要的细节也记录下来,只要我认为它们
           
           足以说明一个人或者他的时代。
           
               最后,对研究我的庞大题材中的任何一部分的专家们,我还该说几句辩解的话。关
           
           于任何一个哲学家,我的知识显然不可能和一个研究范围不太广泛的人所能知道的相比。
          
           
           我毫不怀疑,很多人对于我所述及的任何一个哲学家,——除了莱布尼兹之外——都比
           
           我知道得多。然而,如果这就成为应该谨守缄默的充分理由,那末结果就会没有人可以
           
           论述某一狭隘的历史片断范围以外的东西了。斯巴达对于卢梭的影响、柏拉图对于十三
           
           世纪以前基督教哲学的影响、奈斯脱流斯教派①对于阿拉伯人以及从而对于阿奎那的影
           
           响、自从伦巴底诸城的兴起直到今天为止圣安布洛斯对于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的影响,
           
           这都是一些只有在一部综合性的历史著作里才能处理的题材。根据这些理由,我要求发
          
           
           现我对于自己题目中某些部分的知识显得不足的读者们鉴谅,如果不需要记住“时间如
           
           飞车”的话,我在这些方面的知识本来是会比较充分的。
           
               本书得以问世要归功于巴恩斯(AlbertC.Barnes)博士,原稿是为宾夕法尼亚大学
           
           的巴恩斯基金讲座而写的,其中有一部分曾讲授过。
           
               正如在最近十三年以来我的大部分工作一样,我的妻子巴特雷西亚·罗素在研究方
           
           面以及在许多其他方面都曾大大地帮助过我。
           
                                                           伯特兰·罗素 


      IP属地:北京3楼2010-12-21 20:44
      回复
        英国版序言
             
                     如果要使本书免于受到多于其所应得的严厉的批评(毫无疑问,严厉的批评是它所
             
             应得的)的话,作一些辩解和说明就是必要的。
             
                 向研究不同学派和个别哲学家们的专家们,应当说几句辩解的话。对于我所论述的
             
             每一个哲学家,莱布尼兹可能例外,都有人比我知道得更多。然而,如果要写一部涉及
             
             广泛范围的著作,这种情况就是难以避免的:既然我们并不是不死的神仙,则凡写这样
             
             书的人,其对于书中任何一部分所花费的时间,势必比一个集中精力于一个作者或一个
             短时代的人所能花费的时间要少。有些对学术要求严格而毫不宽贷的人们会断言:涉及
             
             广泛范围的书根本就不应当写,或者,如果写的话,也应当由许多作者的专题论文所组
             
             成。但是许多作者的合作是有其缺点的。如果在历史的运动中有任何统一性,如果在前
             
             后所发生的事件之间有任何密切联系;那末,为了把它表述出来,对前后不同时代所发
             
             生的事情就应在一个人的思想中加以综合。一个研究卢梭的学者在正确叙述其和柏拉图
             
             与普鲁塔克书中的斯巴达的关系方面可能有困难,一个研究斯巴达的历史家未必就能先
            
             
             知般地意识到霍布斯、费希特和列宁。本书的目的正是要显示这样的关系,而这一目的
             
             只有通过进行广泛范围的考察才能完成。
             
                 哲学史已经很多了,但据我所知,还没有一部其目的与我为自己所定的完全相同。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
             
             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在大多数哲学史中,每一个
             
             哲学家都是仿佛出现于真空中一样;除了顶多和早先的哲学家思想有些联系外,他们的
             
             见解总是被描述得好象和其他方面没有关系似的。与此相反,在真相所能容许的范围内,
            
             
             我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显示为他的环境的产物,显示为一个以笼统而广泛的形式,
             
             具体地并集中地表现了以他作为其中一个成员的社会所共有的思想与感情的人。
             
                 这就需要插入一些纯粹社会史性质的篇章。如果没有关于希腊化时代的一些知识,
        


        IP属地:北京4楼2010-12-21 20:46
        回复
               
               就没有人能够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如果不具备一些从第五世纪到第十五世纪基
               
               督教发展的知识,就不可能理解经院哲学。因此,我简单扼要地叙述了在我看来对哲学
               
               思想最有影响的主要历史梗概;对于某些读者可能不很熟习的历史,我还作了极为详尽
              
               
               的叙述——例如,在初期中世史方面。但在这些历史性的篇章里,我已严格地摒除了任
               
               何看来对当时和后代哲学没有、或很少有关系的情节。
               
                   在象本书这样一部著作里,材料的选择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如果没有细节,则作品
               
               就会空洞而乏味;如果有细节,又有过分冗长令人难以忍受的危险。我寻求了一个折衷
               
               办法,这就是只叙述那些在我看来具有相当重要性的哲学家;关于他们所提到的则是这
               
               样一些细节,即使其本身不具有基本重要性,却有着阐明或使描绘显得生动的性质,因
               
               而是有价值的。
              
               
                   哲学,从远古以来,就不仅是某些学派的问题,或少数学者之间的论争问题。它乃
               
               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就是试图这样来考虑它的。如果本书有任何贡献的话,
               
               它就是从这样一种观点得来的。
               
                   本书的问世,应归功于巴恩斯博士;它原是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巴恩斯基金讲座撰写
               
               的,并曾部分地在该处讲授过。
               
                   正如在最近13年以来我的大多数著作一样,在研究工作和其他许多方面,我曾受到
               
               我的器子巴特雷西亚·罗素的大力协助。


          IP属地:北京5楼2010-12-21 20:46
          回复
            绪论
                 
                         我们所说的“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
                 
                 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这是就科学这个词的最广泛的意
                 
                 义而言的。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
                 
                 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哲学这个词曾经被人以各种方式使用过,有的比较广泛,有的则比较狭隘。我是在
                 
                 一种很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现在就把这一点解释一下。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
                
                 
                 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
                 
                 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
                 
                 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
                 
                 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
                 
                 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象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
                
                 
                 服了。世界是分为心和物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心是什么?物又是什么?心是从属于物
                 
                 的吗?还是它具有独立的能力呢?宇宙有没有任何的统一性或者目的呢?它是不是朝着
                 
                 某一个目标演进的呢?究竟有没有自然律呢?还是我们信仰自然律仅仅是出于我们爱好
                 
                 秩序的天性呢?人是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那种样子,是由不纯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
                 
                 块微小的东西,无能地在一个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星上爬行着呢?还是他是哈姆雷特所
                 
                 看到的那种样子呢?也许他同时是两者吗?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
                
                 
                 卑贱的呢?还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属虚幻无谓呢?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它所
                 
                 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它呢?善,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须
            


            IP属地:北京6楼2010-12-21 20:49
            回复
                   
                   是永恒的吗?
                   
                       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也还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究竟有
                   
                   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炼的愚蠢呢?对于这
                   
                   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曾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
                   
                   正是他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
                  
                   
                   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你也许会问,那末为什么要在这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上面浪费时间呢?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分来回答,也可以以一个面临着宇宙孤寂的恐怖感的个人
                   
                   的身分来回答。
                   
                       历史学家所作的答案,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在本书内提出来。自从人类能够
                   
                   自由思考以来,他们的行动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赖于他们对于世界与人生的各种理论,
                   
                   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理论。这一点在今天正象在已往任何时候是同样地真确。要了
                  
                   
                   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要了解它的哲学,我们必须在某种程
                   
                   度上自己就是哲学家。这里就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
                   
                   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这种贯穿着许多世纪的交互作用就是本书的主题。
                   
                       然而,也还有一种比较个人的答案。科学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事物,但
                   
                   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很少的;而我们如果竟忘记了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末
                   
                   我们就会对许多极重要的事物变成麻木不仁了。另一方面,神学带来了一种武断的信念,
                  
                   
                   说我们对于事实上我们是无知的事物具有知识,这样一来就对于宇宙产生了一种狂妄的
                   
                   傲慢。在鲜明的希望与恐惧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没有令人慰
                   
                   藉的神话故事的支持下,我们仍希望活下去的话,那末我们就必须忍受这种不确定。无
                   
                   论是想把哲学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忘却,还是自称我们已经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确凿无疑的
                   
                   答案,都是无益的事。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
                   
                   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IP属地:北京7楼2010-12-21 20:49
              回复
                请问楼主有这本书的中文译文吗


                IP属地:云南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5-02 2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