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吧 关注:195,073贴子:2,177,079
  • 3回复贴,共1

遵守吧规--强迫症患者练习内观应当注意的问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前,佛教内观在强迫症治疗当中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内观是不宜简单的,移植过来用作心理治疗,内观是给普通人用的。普通人是正常心理,心理不健康,类似一个人得了高血压,糖尿病,需要锻炼身体,可以到健身房学习一些跳舞力量训练。但是严重心理疾病的人,强迫症,抑郁症被称为异常心理,心理不健康,这就类似于一个瘫痪的人,抬个手,抬个脚,都千难万难,他们所需要的是康复治疗。强迫症是需要经过针对性优化过的内观方法。曾经,一位网友在缅甸禅修的时候,缅甸师傅说,我们这个方法是给普通人用的,严重心理疾病的人,是要去医院治疗的。现在葛印卡禅修中心,岩松老师的动中禅明确拒绝强迫症,抑郁症患者。另外一位禅修老师布达文萨,也有同样的观点,下面这篇就是转发布达文萨老师的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search_click_id=479948034967268086-1742773186039-5631088418&__biz=MzIwMTY5NTkxMg==&mid=2247487028&idx=1&sn=7013b732a11d4b21b3dfb8575e25ae5c&chksm=97b1a8873c59cedbf1debc3b279c0f81d5fcdf709574dc4862b1a41628d01fb0f1c470020f8b&ascene=65&devicetype=android-33&version=28003933&nettype=WIFI&abtest_cookie=AAACAA%3D%3D&lang=zh_CN&countrycode=CN&exportkey=n_ChQIAhIQ2QW0okfI3nje1ExeoQLhWRLiAQIE97dBBAEAAAAAAIPXFzlaMe8AAAAOpnltbLcz9gKNyK89dVj0HvSO1I2BegGPiFrASibkucnl4x2R8icDlJnJ1SN12kfZEaTbelYh7wN9yvjd8FSmQUygX6wVSTDOuuqV4usnoMXNOTz28ALM28Fc%2BbpbLiXzuWaKOVqH%2BqHSOeyfN%2FIfazjxlWc6RZz6V9FV6utp%2BW7R%2BS7pt83J3U8BWuggc97X%2Fb%2Bab5I4pq%2BGo3zLG5J6tIuHtLCyce8gabO4oaF097q3WDsc0bCjzaaI92S2pmYVbGt61Lj4ihoti60%3D&pass_ticket=nAuxxNWU1Ymq9Odu2scxNTch8jDkVTDLFlBflhyl6ZkEDz3kYRt3TDrb77zycbw%2B&wx_header=3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24 07:50回复
    过度的应用可能会带来过度的烦恼;不同的人前进的幅度往往是不同的。
    禅法类的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微细,而智慧法更加微细复杂。大约一年多以前,布达文萨向专业人员详细且着重的讲述过与禅法类方法相关的应用研究方案的设计、架构以及要点:
    布达文萨很久前就多次讲过,无论从传承的经验还是从个人长期观察所知,布达文萨不建议将智慧法(威帕萨纳)应用于精神疾病的病患,精神疾病康复后也要视情况来看是否适合智慧法的练习,如果要将禅法类的方法应用于治疗的话,或许可以选择一些温和且负荷不大的止禅类的练习用于症状不算严重的病患群体。在精神疾病的发作期,这些温和低负荷的禅法类的方法暂时也不建议使用。智慧法(威帕萨纳)禅法主要适用于具备足够精神能量与足够正确精神力量的人群,即使是相对健康的普通人,有些时候都会由于身体的疾病或是精神力的不足而难以适应智慧法的练习,更何况是精神状态不够健康的特殊人群。
    从传统习惯来说,我们应当鼓励体验者与练习者优先练习智慧法,之后再视情况决定是否练习“慈心”,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尽可能让人们在有机会的时候能够接触与体验智慧法。但是布达文萨也着重强调过,这种鼓励与安排是针对精神状态良好的人群而不是所有人群。精神状态不足以适应智慧法练习的时候,此时就不能称之为“有机会的时候”,不应勉强;对于精神状态不够健康的人群,是不建议智慧法的,若勉强练习智慧法那将会是辛苦的,甚至是痛苦的,且收效有限,还可能对练习者自己以及周围的人造成烦恼,这其中有些问题不严重的个体可以练习一些“慈心(Mettā)”,练习一些“观呼吸(ānāpānasati)”这类止禅禅法(最好能适度经过一定的简化),建议优先练习慈心。
    精神问题严重,练习时往往也会感到越是辛苦、勉强。精神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即使是这些经过简化的,温和的,低负荷的,相对容易练习的止禅简化方法都会是难以胜任的。
    不少练习者都有过发慈心困难的情况,其实这也是在提醒人们自身慈心的薄弱,对自己,对他人,慈心都是缺乏的。慈心(Mettā)是重要的波罗密(pāramī)基础之一,如果慈心不足那么练习智慧法是缺乏意义的,也会是困难的、烦恼的,有些练习者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克服这个困难,也有些则会感到非常的勉强、非常的不适应甚至是难以持续的。
    总结要点:对于可以胜任智慧法的个体来说应该优先练习智慧法,关键词是“胜任”;可以很好胜任智慧法的练习者如有必要也同样能够胜任慈心培育或观呼吸或其它止禅的练习;慈心培育完全无法进行的体验者,其实也不能真正胜任智慧法。练习慈心培育的时候,练习者的不适应与不胜任马上可以显现出来,而智慧法微细复杂得多,练习者的不胜任与不适应不容易很快显露出来,对于不少体验者与练习者来说,其实都还没能正确的开始,又如何能说体验到了智慧法的练习,而与体验相关的“问题”或“反应”更加无从谈起。
    理论上来说,所有具备意识、具备情感的个体都可以练习止禅。在久远的时间长河中,基本上所有具备意识、具备情感的生命都曾经练习过止禅且达到过止禅禅那,且达到的还不仅仅只是最初级的止禅禅那。不过,心法就是心法,在心出问题的急性期,还是不要练习心法比较好。
    布达文萨也讲过:呼吸的过程也有大量的动机贯穿其中,无论是自然呼吸(相对自然的呼吸方式)还是深呼吸或快速呼吸(相对更主动的呼吸方式),都有动机的驱动。深呼吸、快速呼吸这种相对更主动的呼吸方式的动机更强、更多、更明显。因此,观呼吸练习中如果使用深呼吸或快速呼吸这类相对更主动、更明显的呼吸方式的话,相比于使用自然呼吸来说,在练习的初期会更加容易入手一些,更加容易专注,也相对容易管理。
    从应用层面来说,对于那些不排斥但也不是很主动参与练习的群体,或者对于那些是为了某些条件而参与练习的群体来说,如何能知道他们坐在蒲团上到底是在练习慈心还是在思考中午要去吃些什么?如何能知道坐在蒲团上的人们是在专注于不易被察觉的自然呼吸,还是已经妄念纷飞或者已经偷偷打起了瞌睡?使用电极帽、核磁或其它的技术同样也难以发现是否有效的开展了练习。观呼吸练习中使用相对更主动的呼吸方式,比如深呼吸或快速呼吸,此时相对比较容易了解练习者是否进行了练习,相对比较容易了解练习大致的持续情况。
    持续的深呼吸与快速呼吸(相对更主动的呼吸方式)需要大量的、较强的动机作为驱动,此时,意识流中可以用于抑郁焦虑等负面心态的意识数量就会大量的减少,这是因为在相对更主动呼吸的过程中大量生起的动机本身也是意识,这些动机意识大量挤占了意识流中那些原本可能会被负面情绪控制的意识资源,进而有可能减轻抑郁、焦虑或自伤等负面心理与负面行为。
    布达文萨也在此提醒:个体间的差异是巨大的,有些个体可能会因大量的深呼吸与快呼吸练习感到不适,因此练习要适度,不能一味的蛮干。
    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必定有个体会对某些练习方式不敏感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24 07:53
    回复
      如果练习中出现问题,越来越难受就不要勉强练习,要有老师指导。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3-29 11:03
      回复
        练习中出现问题必然是在某个违背了顺其自然,顺其自然的日文原意是,让当下状态保持原样。顺着这个思路去解决。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4-06 14: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