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与孩子的精彩对话
—萧平短篇小说《三月雪》片段赏析
李俊华
算来已经五十年了。
那是1975年,我从隔壁胡老师那里借来了作家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选”并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约十几、二十部短篇小说里,《三月雪》无疑是最精彩的一篇。虽说半个世纪过去了,然其中有些情节至今我还能背下来。尤其是书中主人公、抗战时胶东地区一位年轻的区委书记周浩和他的同事刘云的女儿、十岁左右的小娟的一段对话就令人难忘,清晰再现了幼小孩子的逻辑、情趣:
“……。
周浩说:你和妈妈的感情很深,一天都分不开,是吗?
小娟说:是。可是有一次我妈外出开会,去了两三天才回来,我就想我妈,想的不行不行的......。
周浩问:哭了吗?
小娟腼腆地红了脸,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周浩逗她:哭了几次?
小娟头也不抬,低声说:三次。
周浩其实并不知道小娟到底哭过几次;但他还是继续逗趣说:不对,四次!
小娟抬起头抗辩道:三次。
周浩说:四次!
小娟说:三次!
“好吧,就算三次吧,后来呢”?
“后来,一直到第三天夜里,妈妈才回到家里”。
周浩说:妈妈回来了,你一下子又扑到妈妈怀里哭起来,对不对?
小娟一下子站起来,声音也大了许多:你怎么知道的?谁告诉你的?
周浩只顾得笑,顾不上回答小娟的话。
小娟声音低下来:一定是妈妈告诉你的。
接着,小娟的声音低得仿佛嗫嗫自语般:那还叫哭啊,都没哭出声儿来......。
周浩在心底大笑起来,他想,孩子有时会说出一些孩子的逻辑来,一些大人无法理解的逻辑”!
读到这里,我也几乎在心底笑出了眼泪来!是啊,孩子苦等几天,夜半时分妈妈才回到家里,女儿扑到妈妈怀里刚刚“哇”的哭了一声,马上又破涕而笑了----因为太高兴了,自然后面就没了哭声,这“没有哭出声儿来”的哭,当然就不算哭了!
《三月雪》已经被列入红色经典了。它讲述的是1943年胶东地区八路军与日伪军拉锯战地区的艰苦卓绝斗争。
小说用倒叙手法开始讲述。
建政后,已经做了某大学党委书记的周浩,在夜深时分回到办公室,在翻阅中文系几份入党申请书时,看到了小娟、李淑娟的名字。周浩一阵心跳。他急忙找到家庭关系一栏,上面写着:父亲李维民,在工业部工作;母亲刘云,1943年牺牲。周浩激动得一下子站了起来,不住的搓手、踱步。接着他又迅速翻找柜子里保存的许多战争年代里不舍得丢弃的旧物,从中找出了刘云的工作笔记本。本子里夹着的一朵干枯的三月雪儿花朵,仿佛清香又飘了出来。往事也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书中时间节奏非常清晰,紧张的斗争一环扣一环,那棵名为三月雪的树始终是书中坐标。从刘云带着女儿来到周浩这里开展工作;小娟采摘下三月雪花朵,夹在妈妈笔记本里。很快,刘云的工作取得了不菲成绩。后来刘云牺牲;在一次收复徐村战斗中,杀害刘云的凶手被击毙;小娟在妈妈坟前摆上三月雪花朵,把报仇的好消息告诉妈妈。在这些描述中,三月雪的清香也一直弥漫在字里行间、读者心头。
结尾处,“党委书记周浩强压着激动,一直等到党委会批准了李淑娟的入党要求,才请小娟来到自己办公室。门开了,一个年轻姑娘走进来,大大的眼睛似乎还有当年小娟的影子。周浩迎过去和小娟握手,说到,李淑娟同志,祝贺你,校党委已经批准了你的入党申请,你已经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了。小娟激动得脸色微微发红。周浩接着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还要还给你一样东西,说完他回身拿起桌子上那个笔记本,双手递给小娟。小娟听到周浩的话,略略一怔。当她接过这个斑驳的旧本子时还有些茫然。等到她翻开开本子,一页页看下去,瞬间,小娟双手微微颤抖,眼里噙满了泪水。她抬起头望着周浩,轻轻道:您是.......、周叔叔?周浩点点头。他望着小娟那青春、端庄的脸庞,脑海里又浮现了那早开花朵三月雪”。
……”。
最后简述一下作家萧平的写作历程:
1956年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能基本得到贯彻,故这年文学作品中,精品颇多,作品题材也范围广。而1957年光线暗淡了。这年萧平第二部短篇《玉姑山下的故事》问世,但写的平平,毫无神采。58年就更惨了:萧平的短篇《除夕》讲述了农民的窘迫生活,险些被打成右派......。
25.3.20晚
—萧平短篇小说《三月雪》片段赏析
李俊华
算来已经五十年了。
那是1975年,我从隔壁胡老师那里借来了作家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选”并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约十几、二十部短篇小说里,《三月雪》无疑是最精彩的一篇。虽说半个世纪过去了,然其中有些情节至今我还能背下来。尤其是书中主人公、抗战时胶东地区一位年轻的区委书记周浩和他的同事刘云的女儿、十岁左右的小娟的一段对话就令人难忘,清晰再现了幼小孩子的逻辑、情趣:
“……。
周浩说:你和妈妈的感情很深,一天都分不开,是吗?
小娟说:是。可是有一次我妈外出开会,去了两三天才回来,我就想我妈,想的不行不行的......。
周浩问:哭了吗?
小娟腼腆地红了脸,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周浩逗她:哭了几次?
小娟头也不抬,低声说:三次。
周浩其实并不知道小娟到底哭过几次;但他还是继续逗趣说:不对,四次!
小娟抬起头抗辩道:三次。
周浩说:四次!
小娟说:三次!
“好吧,就算三次吧,后来呢”?
“后来,一直到第三天夜里,妈妈才回到家里”。
周浩说:妈妈回来了,你一下子又扑到妈妈怀里哭起来,对不对?
小娟一下子站起来,声音也大了许多:你怎么知道的?谁告诉你的?
周浩只顾得笑,顾不上回答小娟的话。
小娟声音低下来:一定是妈妈告诉你的。
接着,小娟的声音低得仿佛嗫嗫自语般:那还叫哭啊,都没哭出声儿来......。
周浩在心底大笑起来,他想,孩子有时会说出一些孩子的逻辑来,一些大人无法理解的逻辑”!
读到这里,我也几乎在心底笑出了眼泪来!是啊,孩子苦等几天,夜半时分妈妈才回到家里,女儿扑到妈妈怀里刚刚“哇”的哭了一声,马上又破涕而笑了----因为太高兴了,自然后面就没了哭声,这“没有哭出声儿来”的哭,当然就不算哭了!
《三月雪》已经被列入红色经典了。它讲述的是1943年胶东地区八路军与日伪军拉锯战地区的艰苦卓绝斗争。
小说用倒叙手法开始讲述。
建政后,已经做了某大学党委书记的周浩,在夜深时分回到办公室,在翻阅中文系几份入党申请书时,看到了小娟、李淑娟的名字。周浩一阵心跳。他急忙找到家庭关系一栏,上面写着:父亲李维民,在工业部工作;母亲刘云,1943年牺牲。周浩激动得一下子站了起来,不住的搓手、踱步。接着他又迅速翻找柜子里保存的许多战争年代里不舍得丢弃的旧物,从中找出了刘云的工作笔记本。本子里夹着的一朵干枯的三月雪儿花朵,仿佛清香又飘了出来。往事也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书中时间节奏非常清晰,紧张的斗争一环扣一环,那棵名为三月雪的树始终是书中坐标。从刘云带着女儿来到周浩这里开展工作;小娟采摘下三月雪花朵,夹在妈妈笔记本里。很快,刘云的工作取得了不菲成绩。后来刘云牺牲;在一次收复徐村战斗中,杀害刘云的凶手被击毙;小娟在妈妈坟前摆上三月雪花朵,把报仇的好消息告诉妈妈。在这些描述中,三月雪的清香也一直弥漫在字里行间、读者心头。
结尾处,“党委书记周浩强压着激动,一直等到党委会批准了李淑娟的入党要求,才请小娟来到自己办公室。门开了,一个年轻姑娘走进来,大大的眼睛似乎还有当年小娟的影子。周浩迎过去和小娟握手,说到,李淑娟同志,祝贺你,校党委已经批准了你的入党申请,你已经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了。小娟激动得脸色微微发红。周浩接着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还要还给你一样东西,说完他回身拿起桌子上那个笔记本,双手递给小娟。小娟听到周浩的话,略略一怔。当她接过这个斑驳的旧本子时还有些茫然。等到她翻开开本子,一页页看下去,瞬间,小娟双手微微颤抖,眼里噙满了泪水。她抬起头望着周浩,轻轻道:您是.......、周叔叔?周浩点点头。他望着小娟那青春、端庄的脸庞,脑海里又浮现了那早开花朵三月雪”。
……”。
最后简述一下作家萧平的写作历程:
1956年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能基本得到贯彻,故这年文学作品中,精品颇多,作品题材也范围广。而1957年光线暗淡了。这年萧平第二部短篇《玉姑山下的故事》问世,但写的平平,毫无神采。58年就更惨了:萧平的短篇《除夕》讲述了农民的窘迫生活,险些被打成右派......。
25.3.20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