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8月上旬,河北中南部连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河北省和天津市有108个县被淹,5360万亩农作物绝收,2456个村的房屋被洪水冲毁。我县除县城因加固土城墙,未进洪水外,大部分公社、大队受灾严重,只有清凉江沿岸的少数村因地势较高,发动社员挡了围村埝而水没进村。在开展救灾工作的同时,彻底根治海河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共识。1963年11月17日,毛主席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1965年,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拉开了根治海河的序幕。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河北省每年出动30多万民工,分春、秋两季施工,从南到北逐河治理,出现了千军万马战海河的宏大场面。从1965年到1980年大规模工程结束,先后开挖、疏浚骨干河道52条,修筑堤防3400公里,桥闸涵3400座,排洪入海水量由每秒4620立米增至24680立米,排涝入海量由每秒414立米增至3180立米。我县是受益最多的县,先后开挖了滏阳新河、滏东排河,并用挖河之土筑起两道防洪大堤;疏浚了清凉江、韩河、老盐河、滏阳河、龙治河,同时开挖了干、支、斗、毛渠,提高了排涝、行洪能力,彻底改变了低洼盐碱的状况,使几十万亩盐碱地陆续变成良田,从而结束了“武邑一片大碱场”的历史。
为完成上级分配的治河任务,各地区、县也陆续建起根治海河指挥部,公社建立根治海河施工连。分配西桑村公社每年出民工180人左右,由生产队选派青壮劳力,记工分,并出工棚物料、手推车、铁锨;国家拨工程补助款、供应粮食。民工吃饭不定量、不要钱,看病公费医疗,对因施工而伤残者给予补助。由于待遇较好,男壮劳力争相报名参加根治海河。
1967年3月,我被招聘到公社当协助员,主要任务是协助带民工根治海河,施工期间担任公社民工连副指导员。从此,我先后参加了开挖滏阳新河、滏东排河并筑防洪大堤、扩挖独流减河并筑堤、扩挖赵王新河并筑堤、加固滹沱河北大堤等几项大工程。每年分两次进场施工,春季施工大约从三月初至六月芒种前退场;秋季从八月下旬至11月下旬退场。每次进场前,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如参加上级召开的动员大会,到新工地分施工段,根据任务分配各村须出民工、物资、工具,包村督促落实民工名单,收集工棚物料,到碱地多长荆条的村定制荆筐,提前到施工现场搭建工棚、伙房、打压水井,确保民工进场后食宿有保证。进、退场时带队推车步行或坐火车,确保安全,不出事故。此外,在不施工时,还要协助公社做些写材料、整专案、下通知等杂活。
进场施工后,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指导员抓好政治思想工作,创建“四好连队”;组织民工学《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最新指示;为县民工团广播站撰写广播稿件,宣传民工中的先进事迹;制作毛主席语录牌和标语牌,插在民工驻地和施工现场;向县团部汇报工作等。那时要求“全国人民学解放军”,一切工作都要突出政治,坚持政治挂帅。由于我们连队政治思想工作做得较好、施工进度较快、质量合格、无事故,多数工期被评为“四好连队”。
我亲眼见证了根治海河民工的艰苦程度。几十个人住一个工棚,在地上铺麦秸睡觉,下雨大了,往往漏雨。吃饭虽不定量,但多是吃粗粮、喝菜汤,七天才能改善一次伙食,吃顿懒笼、油条或肉菜。民工的劳动强度很大,春、夏季节干活十小时,秋、冬季节干八小时。每次每车推土约450斤,每天推运几十趟,在推运河道下层土和筑堤上层土时,须七八个人拉坡,才能推上去。遇到流沙层时,还须排水后,推车在木板上走,很费力气。旧时有句俗话说人生有四大累:“拔麦子、脱坯、挖河、筑堤”,看来果真如此,不然一个民工怎么能一天平均吃三斤粮食呢?近几十年来,我县没发生特大水灾,应当感谢党中央、毛主席当年的英名决策,感谢当年为根治海河而出大力、流大汗的民工弟兄们!
直到1970年秋,张建勋任桑村公社党委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正当我做治理北四河进场前的准备工作时,张书记找我谈话,不让我再去治河了,让我留在公社负责抓建立公社广播站,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话和通讯报道工作,从此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有道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参加根治海河虽已过去将近半个世纪,当年23岁的我也进入耄耋之年。现移居县城,退休多年,每游观津公园时,看到西边的滏东排河及千里长堤,便想起当年挖河筑堤的鏖战场面,于是诗兴大发,吟成七律一首,不揣浅陋抄录于此,算作本文的结尾:
想起当年治水时,最高指示践行之。
小车列队红旗展,壮士挥锨黄土移。
咸菜窝头为美馔,草苫地铺卧雄姿。
胼胝血泡知多少,筑就防洪千里堤。
为完成上级分配的治河任务,各地区、县也陆续建起根治海河指挥部,公社建立根治海河施工连。分配西桑村公社每年出民工180人左右,由生产队选派青壮劳力,记工分,并出工棚物料、手推车、铁锨;国家拨工程补助款、供应粮食。民工吃饭不定量、不要钱,看病公费医疗,对因施工而伤残者给予补助。由于待遇较好,男壮劳力争相报名参加根治海河。
1967年3月,我被招聘到公社当协助员,主要任务是协助带民工根治海河,施工期间担任公社民工连副指导员。从此,我先后参加了开挖滏阳新河、滏东排河并筑防洪大堤、扩挖独流减河并筑堤、扩挖赵王新河并筑堤、加固滹沱河北大堤等几项大工程。每年分两次进场施工,春季施工大约从三月初至六月芒种前退场;秋季从八月下旬至11月下旬退场。每次进场前,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如参加上级召开的动员大会,到新工地分施工段,根据任务分配各村须出民工、物资、工具,包村督促落实民工名单,收集工棚物料,到碱地多长荆条的村定制荆筐,提前到施工现场搭建工棚、伙房、打压水井,确保民工进场后食宿有保证。进、退场时带队推车步行或坐火车,确保安全,不出事故。此外,在不施工时,还要协助公社做些写材料、整专案、下通知等杂活。
进场施工后,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指导员抓好政治思想工作,创建“四好连队”;组织民工学《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最新指示;为县民工团广播站撰写广播稿件,宣传民工中的先进事迹;制作毛主席语录牌和标语牌,插在民工驻地和施工现场;向县团部汇报工作等。那时要求“全国人民学解放军”,一切工作都要突出政治,坚持政治挂帅。由于我们连队政治思想工作做得较好、施工进度较快、质量合格、无事故,多数工期被评为“四好连队”。
我亲眼见证了根治海河民工的艰苦程度。几十个人住一个工棚,在地上铺麦秸睡觉,下雨大了,往往漏雨。吃饭虽不定量,但多是吃粗粮、喝菜汤,七天才能改善一次伙食,吃顿懒笼、油条或肉菜。民工的劳动强度很大,春、夏季节干活十小时,秋、冬季节干八小时。每次每车推土约450斤,每天推运几十趟,在推运河道下层土和筑堤上层土时,须七八个人拉坡,才能推上去。遇到流沙层时,还须排水后,推车在木板上走,很费力气。旧时有句俗话说人生有四大累:“拔麦子、脱坯、挖河、筑堤”,看来果真如此,不然一个民工怎么能一天平均吃三斤粮食呢?近几十年来,我县没发生特大水灾,应当感谢党中央、毛主席当年的英名决策,感谢当年为根治海河而出大力、流大汗的民工弟兄们!
直到1970年秋,张建勋任桑村公社党委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正当我做治理北四河进场前的准备工作时,张书记找我谈话,不让我再去治河了,让我留在公社负责抓建立公社广播站,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话和通讯报道工作,从此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有道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参加根治海河虽已过去将近半个世纪,当年23岁的我也进入耄耋之年。现移居县城,退休多年,每游观津公园时,看到西边的滏东排河及千里长堤,便想起当年挖河筑堤的鏖战场面,于是诗兴大发,吟成七律一首,不揣浅陋抄录于此,算作本文的结尾:
想起当年治水时,最高指示践行之。
小车列队红旗展,壮士挥锨黄土移。
咸菜窝头为美馔,草苫地铺卧雄姿。
胼胝血泡知多少,筑就防洪千里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