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报恩吧 关注:101贴子:2,465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菩萨实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报四重恩的菩萨实践 我们要有生活中的实践检验 做到利人利己 拓展心两而利益一切众生


1楼2010-12-20 17:56回复
    用菩萨的志愿利于一切众生 各行各业都是行菩萨道的事业 在家也做个菩萨 好好地孝顺父母 夫妻恩爱 善待老人 照顾孩子好好教育 本身就是对社会的责任贡献 把这种爱 拓展到每一个众生 就是菩萨的所为 佛之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2楼2010-12-21 09:57
    回复
      2025-07-27 00:23: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非常赞叹楼上的说法 ,百善孝为先 。 对于众生的帮助拓展开了就是大善大孝 , 所为大孝至善。 过去现在将来的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 ,对于父母的爱心孝心就是最好的现实生活中首先应该做到的 ,如果做儿女的不孝顺父母 ,学佛也无药可救 ,好好学菩萨 ,菩萨会把自己的双亲看做两尊佛。学佛首先要报父母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和养育之恩。佛陀给予了我们慧命,我们要报答,要知恩报恩。阿弥陀佛 ,愿天下父母健康长寿。愿三宝长久住世。


      3楼2010-12-21 10:08
      回复
        知恩报恩


        4楼2010-12-21 11:33
        回复
          什么是菩萨行? 佛教给我们的是什么?归纳起来,就是改心。什么是凡夫心?什么是佛菩萨的心?要十分清楚明白。怎样是改凡夫心为佛心?怎样去改凡夫的行持,成为佛菩萨的行持?我们自己若不明白这个道理,不能认真去做,而假佛法之名,误导众生,罪过都在阿鼻地狱,这是佛菩萨所不愿见到的。所以肩负教学重任的人,一定要认真努力克服自己的习气、困难。佛法、世法是一不是二。以佛菩萨的心肠入世,世间法就是佛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以凡夫心入佛法,一切佛法也都变成了世间法。由此可知,所谓世法、佛法并不在事相上,而是在个人心上,所谓‘心净则国土净’。佛法不坏世间法,所以世尊在世时,对印度许许多多宗教徒的教化,佛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是修正他们的理念,帮助他从迷信的生活,回归到觉悟的正信生活。世尊没有改变他们,只是加入新的解释、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这方法正是我们中国圣人所讲的:‘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才是真实的智慧。觉悟的生活就是菩萨行,换言之,从凡夫的生活回到菩萨的生活。但生活并没有改变,过去做什么行业,现在还做什么行业,所不同的,过去是迷,现在是觉。迷的时候有苦,觉的时候有乐,这个乐就是所谓的‘法喜充满’,不同点就在此地。并不是改变他的生活,改变他的职业、行业。《华严经》上五十三参,我们看到那些菩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是在他们原本的行业、原本的生活习俗当中觉悟了,而离苦得乐,这就是佛法。譬如我们在厨房里面工作,每天烧饭、洗碗、抹桌子,世间人觉得这是苦事情,但觉悟的人却觉得是件快乐的事,这些事情其实就是六度万行,就是戒定慧三学。工作还是一样,事情还是一样,只是心理观念改变了,这一变,就是菩萨的生活。菩萨的生活是什么?就是每天烧饭、抹桌子、洗碗碟。《华严经》上教给我们的就是这些,教我们怎样过一个最快乐、最幸福的生活。这是事实,这就是修行,大乘菩萨行,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在这里修。不了解的人,认为天天做这些事情实在是苦死了,家庭主妇一个个都想跑了。这是迷,迷就苦了;悟就乐了。觉悟的人,知道在这些地方是修布施、修称赞、修供养、修忍辱、修禅定、修般若,所以迷悟完全不一样。 


          5楼2010-12-21 11:34
          回复
            菩萨行总的来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的。修学菩萨行的人不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还要观察、认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要认识到整个世间,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种不断发生发展、无常变化、无尽无休的洪流,这种迅猛前进的滚滚洪流谁也阻挡不了,谁也把握不住。菩萨觉悟到,在这种无常变化的汹涌波涛中顺流而下没有别的可做,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样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无常变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没,依靠菩萨六波罗蜜的航船,出离这种无尽无边的苦海。《华严经》说,菩萨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又说,“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所以,只有利他才能自利,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这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


            6楼2010-12-21 11:35
            回复
              众善奉行而无一是我的功德/利益者,就是菩萨行。


              7楼2010-12-21 11:35
              回复
                华严经》是讲修菩萨行的。里面有菩萨如何登地、如何发心、如何发愿、如何修行的。尤其是《华严经》里面的“净行品第十一”、“ 十住品第十五 ”、“ 梵行品第十六 ”、“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之二”、“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 之一到之十一”、“ 十地品第二十六 之一到之六”、“ 十忍品第二十九 ”、“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普贤行愿品第八十一”等品,都是必读的。建议对修菩萨行感兴趣的同修,要多读一读。看看经里菩萨是怎样发心、怎样发愿的。
                


                8楼2010-12-21 11:36
                回复
                  2025-07-27 00:17: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名菩萨者,不但名字为菩萨也,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为菩萨。略说成就三十二法名为菩萨,何谓三十二法?
                  (1)常为众生深求安乐,皆令得住一切智中;
                  (2)心不憎恶他人智慧;
                  (3)破坏憍慢;(4)深乐佛道;
                  (5)爱敬无虚,亲厚究竟;(6)于怨亲中其心同等;
                  (7)至于涅盘;(8)言常含笑,先意问讯;
                  (9)所为事业终不中息;(10)普为众生等行大悲;
                  (11)心无疲倦,多闻无厌;(12)自求己过,不说他短;
                  (13)以菩提心行诸威仪;(14)所行惠施不求其报;
                  (15)不依生处而行持戒;(16)诸众生中行无碍忍;
                  (17)为修一切诸善根故勤行精进;
                  


                  15楼2010-12-21 11:45
                  回复
                    (18)离生无色而起禅定;
                    (19)行方便智慧;(20)应四摄法;
                    (21)善恶众生慈心无畏;(22)一心听法;


                    16楼2010-12-21 11:50
                    回复
                      (23)心住远离,(24)心不乐着世间众事;
                      (25)不贪小乘;于 大乘中常见大利;
                      (26)离恶知识,亲近善友;
                      (27)成四梵行;(28youxi五通;



                      17楼2010-12-21 11:53
                      回复
                        什么叫做‘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这个名词听起来很普通,凡是稍稍接触佛教的朋友,就知道要布施,向佛寺捐钱、供养法师都是布施,但这只是布施的一小部份。布施的意义,事实上非常广。大体而言,佛教提倡的布施可以分为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三种。进一步则可分为着相布施或住相布施,及不着相或不住相布施。
                        依弥勒菩萨的说法‘檀义摄于六’。这个檀是梵文布施的译音,所以檀就是布施。弥勒菩萨说,布施的含义包括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所以说摄于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布施在佛法中是一种极重要的法门,也是极重要的修福法门。因此我想多举些例子,使这个法门在各位心中逐渐培养纯熟,进而随时随地若无其事的行布施,这就近乎佛说的‘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了。
                        


                        18楼2010-12-21 11:58
                        回复
                          一、财施
                          财施是将你有的资产,包括金钱与其他的物品,舍捐出去,令人得益。从佛法观点而言,你劝人行财施,或者赞叹他人财施,‘随喜’,这两种福报也一样大。现在我举几个例子,如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是财施,因为佛法僧能使人得到智慧,得到安慰,离苦得乐。再如捐款给慈善机构、孤儿院、养老院、医院、佛寺、教堂、图书馆、学校等也是财施,都能令人得益。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我哪里有那么多的钱财可以到处布施?不错,要知道舍本来是不容易的,唯其难舍能舍,福报才大。同理,在学校读书,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好分数的,只有勤学肯读的学生才能得高分。可是如果财施太勉强,而引起后悔烦恼,就譬如读书如果太苦读,将身体弄坏了,则有失中道,这并不是佛教所倡导的。以我个人的经验,能多接近善知识,试观想众生本空,都能使你习惯行于财施。
                          


                          19楼2010-12-21 11:59
                          回复
                            二、法施
                            法施严格来讲,是要将宇宙真理,佛法里所谓的正知正见,介绍他人。广而言之,如助人有机会听到、谈到或看到正知正见的佛书,又如你义务帮忙使法会办得圆满,参加的人法喜充满,也都算是法施。所以法施并不一定要自己精通佛理之后才能做,你替佛教团体流通佛书,帮助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弘扬佛法,也是法施。再进一步言之,教师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医生护士为人讲解医学常识,传授身体的保健,社会服务者给人以适时的安慰,提出善意的建议,使人内心得到宁静,使家庭和谐、社会安宁,凡此种种的教授宣扬令人得益,虽说有程度深浅的不同,但都可以说是法施。
                            


                            20楼2010-12-21 12:01
                            回复
                              2025-07-27 00:11: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南传菩萨道思想的起源
                              南传佛教有关菩萨道思想的经典,主要收录于巴利语三藏圣典《经藏·小部》中的《本生经》《佛种姓经》《所行藏经》及其批注。其中:
                              1、《本生经》(Jàtaka)讲述了佛陀在过去无量劫生死轮回中行菩萨道、修行巴拉密的故事;该经共分为22集,收录了547个佛本生故事。
                              2、《佛种姓经》(Buddhavaüsa),又可译为《佛史》。共分为二十八品,主要内容讲述了包括佛陀在内的二十八位过去诸佛。
                              3、《所行藏经》(Cariyàpi?aka),分为三品,用偈颂体裁讲述了佛陀过去生行十巴拉密的三十五个本生故事。
                              据《佛种姓经》中记载,佛陀在成道后的第二年,回到了祖国咖毕喇瓦土(Kapilavatthu,迦毗罗卫城),住在尼拘律陀园。佛陀为了降伏因出身高贵而骄傲自大的释迦皇族,特地显现了双神变。沙利子(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知道事由经过后,带着五百位常随阿拉汉来到佛陀面前,请求佛陀讲述其过去生中行菩萨道及圆满巴拉密的故事,于是佛陀讲述了其从燃灯佛时代的苏美塔智者(Sumedha,善慧,妙智)一直到维山达拉王时代漫长时间中修行菩萨道的《佛种姓经》。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即源出于此。
                              


                              22楼2010-12-21 12: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