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蕾在《论皖南强势方言江淮官话的形成》一文中,指出:“音韵文献也显示,至清代,整个皖南都受到近代官话不同程度的影响。据孙宜志(2006)研究,清代芜湖人萧云从所著《韵通》反映的芜湖方音已和现代较为接近。《音韵正讹》据高永安(2008)210 语言学论丛(第五十三辑)的研究已表现出宣城吴语向江淮官话靠拢的若干趋势,《字汇》的直音也有相同情况。”
朱蕾并以泾县为例,详细的论证了江淮官话成为主流的原因:1、明清官话通过文教力量在皖南传播,;2、20世纪30年度后新学普及,双方言格局形成。因土著吴语互相不能通话,江淮官话成为新学的主要传播语言;3、清代泾县文人的标准音的特点和现代泾县江淮官话基本一致,而与今北京话则有若干不符之处;4、从音系特点的分析比较可以进一步推断,泾县江淮官话应是明末以后的官话音和本地吴语结合的产物,其中官话音成分是主要的。
朱蕾在该文得出结论:“通过以上语言外部与内部两方面的探讨,我们认为现在通行于皖南的强势方言江淮官话和近代移民带来的客籍话性质不同,它的形成是明代以后标准语通过文教力量在皖南推行的结果,在芜湖等沿江城市由于商业的发达最先取得优势地位,泾县等近江区域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陆续成为江淮官话和吴语共存的双方言区,此后江淮官话持续侵蚀吴语,在县城等区域已经取而代之。使用强势江淮官话的主体人群是土著而非移民。皖南强势方言江淮官话主要来源于明清标准语,这也在文献之外为我们讨论明清官话的性质和基础方言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活的语言材料,虽然由于复杂的方言接触,现代的皖南江淮官话已不等同于当时的官话标准语。限于篇幅,本文未能就此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留待今后继续研究。本文对明清官话的推行及江淮官话的形成的讨论范围仅限于皖南,在同为吴语区的苏南、上海等地,推广官话的文教措施一般只留下读书音而非双方言,与泾县方言的情况明显不同。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是北部吴语内部可懂度较高,无须再形成一个共同的强势方言来完成交际;而皖南的宣州吴语内部分歧,如泾县西南乡和东南乡地理相邻,同属宣州吴语,却完全不能通话,需要形成一个共同的强势方言,即普通话,才能互相交际,所以才会形成今天的双方言格局。”
朱蕾并以泾县为例,详细的论证了江淮官话成为主流的原因:1、明清官话通过文教力量在皖南传播,;2、20世纪30年度后新学普及,双方言格局形成。因土著吴语互相不能通话,江淮官话成为新学的主要传播语言;3、清代泾县文人的标准音的特点和现代泾县江淮官话基本一致,而与今北京话则有若干不符之处;4、从音系特点的分析比较可以进一步推断,泾县江淮官话应是明末以后的官话音和本地吴语结合的产物,其中官话音成分是主要的。
朱蕾在该文得出结论:“通过以上语言外部与内部两方面的探讨,我们认为现在通行于皖南的强势方言江淮官话和近代移民带来的客籍话性质不同,它的形成是明代以后标准语通过文教力量在皖南推行的结果,在芜湖等沿江城市由于商业的发达最先取得优势地位,泾县等近江区域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陆续成为江淮官话和吴语共存的双方言区,此后江淮官话持续侵蚀吴语,在县城等区域已经取而代之。使用强势江淮官话的主体人群是土著而非移民。皖南强势方言江淮官话主要来源于明清标准语,这也在文献之外为我们讨论明清官话的性质和基础方言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活的语言材料,虽然由于复杂的方言接触,现代的皖南江淮官话已不等同于当时的官话标准语。限于篇幅,本文未能就此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留待今后继续研究。本文对明清官话的推行及江淮官话的形成的讨论范围仅限于皖南,在同为吴语区的苏南、上海等地,推广官话的文教措施一般只留下读书音而非双方言,与泾县方言的情况明显不同。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是北部吴语内部可懂度较高,无须再形成一个共同的强势方言来完成交际;而皖南的宣州吴语内部分歧,如泾县西南乡和东南乡地理相邻,同属宣州吴语,却完全不能通话,需要形成一个共同的强势方言,即普通话,才能互相交际,所以才会形成今天的双方言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