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新都与滕州共同纪念这位英雄2025-03-17 20:11·新都发布
3月17日,仲春,香城大地细雨霏霏。春雨浸润着烈士陵园的古柏,亦轻拂过王铭章将军墓前的青松。墓前,一群新都少年手持黄菊,静默伫立,追忆着八十七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而在千里之外,这场战役的发生地山东滕州,春光之下,古城墙下的弹痕愈发清晰,滕州少年们默然垂首,寄托哀思。
87年前的今天,川军122师师长、新都人王铭章在滕县保卫战中以身殉国。87年后,相隔千里的新都与滕州,在这一天,正共同缅怀这位抗日英雄,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共同续写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动人篇章。

新都一中校园内的王铭章塑像
“城存与存,城亡与亡!”1938年3月17日,山东滕县硝烟蔽日,守城将领、新都人王铭章做出了与滕县共存亡的决定。此役,王铭章率三千川军,用血肉之躯死守孤城,壮烈殉国。在其牺牲之后,毛泽东曾为王铭章亲题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内“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字样
“川军这种精神,跨越时代,长存不朽。”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内,讲解员刘桐伸的眼眸里已闪烁起了泪花:“战役之壮烈,令人震撼。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滕县保卫战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滕县保卫战画作
这场惨烈的阻击战,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宝贵时间,更在齐鲁大地上,竖起了一座巴蜀儿女的血性丰碑。
“川军曾经在我们这里保家卫国、流血牺牲,四川人民为我们山东人民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已年过半百的滕州市民李存建对小新说。
滕县保卫战遗址
八十七载春寒交替,时空长河奔涌向前。在新都区烈士陵园的青松旁,在滕县保卫战遗址斑驳的城墙下,家国情怀的温度穿透了历史与地域的壁垒。两地青少年的手,正隔空抚过同一段历史的伤痛。
展柜中川军的抗战装备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展柜前,一群中学生屏息凝视。玻璃后方的竹斗笠已泛黄开裂,藤条间依稀可见暗褐色痕迹。“这是川军出川时戴的斗笠。”讲解员指向文献照片——1938年的春天,就是这样三千多名脚穿草鞋、头戴竹笠的四川儿郎在滕县保卫战中浴血奋战了四个昼夜。遗址前,滕州学子进行缅怀“不管什么时候看到这些,我心中都会生出无限的感动与敬佩。”山东省滕州市滕州一中的学生杨青书说。
遗址前铺满了白菊
滕县保卫战遗址的残墙上,大小不一的弹孔无声诉说着当年激战,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数据墙中,一组组数字迸透出川军热血,新都区烈士陵园王铭章墓前,“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依旧于耳畔回响。
王铭章墓前,新都学子进行缅怀
同一时刻,新都一中、一中北星、新都四中等学校也展开了缅怀活动。在新都区烈士陵园王铭章的墓前,新都一中北星中学学生薛嘉鑫正献上黄菊。“铭记历史,不忘国耻,铭章精神,万古长青。”
王铭章墓前,新都学子手持菊花
当少年们在烈士墓前敬献黄菊,在纪念碑下庄严宣誓,历史的回声与青春的誓言在此共鸣,“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誓言皆随着春风种进了年轻的心田。
著名雕塑家刘开渠于1938年为王铭章塑像(1952年拆除)
地址:成都人民公园(原少城公园)“王铭章将军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的英雄。”
“铭章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为国奉献,努力磨炼自己,成为国家栋梁。”
“川军精神、王铭章精神永垂不朽!”
新都学子在墓前喊出誓言
两地学子的追忆、两地人民的心声,坚定而深刻。
纪念,是给时光打上结绳。历史的天空下,总有一些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新都区桂湖公园中的王铭章雕像
岁月冲刷不去血脉相连的记忆,时空阻隔不断精神共鸣的回响。当两地学子分别在当地的英雄雕像前俯首纪念,87年前那声“城存与存”的怒吼与而今“铭章精神,永放光芒,强国有我,发奋图强”的呐喊,正化作新时代“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滕州王铭章将军雕像
(来源:新都发布)
3月17日,仲春,香城大地细雨霏霏。春雨浸润着烈士陵园的古柏,亦轻拂过王铭章将军墓前的青松。墓前,一群新都少年手持黄菊,静默伫立,追忆着八十七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而在千里之外,这场战役的发生地山东滕州,春光之下,古城墙下的弹痕愈发清晰,滕州少年们默然垂首,寄托哀思。
87年前的今天,川军122师师长、新都人王铭章在滕县保卫战中以身殉国。87年后,相隔千里的新都与滕州,在这一天,正共同缅怀这位抗日英雄,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共同续写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动人篇章。

新都一中校园内的王铭章塑像
“城存与存,城亡与亡!”1938年3月17日,山东滕县硝烟蔽日,守城将领、新都人王铭章做出了与滕县共存亡的决定。此役,王铭章率三千川军,用血肉之躯死守孤城,壮烈殉国。在其牺牲之后,毛泽东曾为王铭章亲题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内“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字样
“川军这种精神,跨越时代,长存不朽。”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内,讲解员刘桐伸的眼眸里已闪烁起了泪花:“战役之壮烈,令人震撼。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滕县保卫战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滕县保卫战画作
这场惨烈的阻击战,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宝贵时间,更在齐鲁大地上,竖起了一座巴蜀儿女的血性丰碑。
“川军曾经在我们这里保家卫国、流血牺牲,四川人民为我们山东人民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已年过半百的滕州市民李存建对小新说。
滕县保卫战遗址
八十七载春寒交替,时空长河奔涌向前。在新都区烈士陵园的青松旁,在滕县保卫战遗址斑驳的城墙下,家国情怀的温度穿透了历史与地域的壁垒。两地青少年的手,正隔空抚过同一段历史的伤痛。
展柜中川军的抗战装备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展柜前,一群中学生屏息凝视。玻璃后方的竹斗笠已泛黄开裂,藤条间依稀可见暗褐色痕迹。“这是川军出川时戴的斗笠。”讲解员指向文献照片——1938年的春天,就是这样三千多名脚穿草鞋、头戴竹笠的四川儿郎在滕县保卫战中浴血奋战了四个昼夜。遗址前,滕州学子进行缅怀“不管什么时候看到这些,我心中都会生出无限的感动与敬佩。”山东省滕州市滕州一中的学生杨青书说。
遗址前铺满了白菊
滕县保卫战遗址的残墙上,大小不一的弹孔无声诉说着当年激战,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数据墙中,一组组数字迸透出川军热血,新都区烈士陵园王铭章墓前,“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依旧于耳畔回响。
王铭章墓前,新都学子进行缅怀
同一时刻,新都一中、一中北星、新都四中等学校也展开了缅怀活动。在新都区烈士陵园王铭章的墓前,新都一中北星中学学生薛嘉鑫正献上黄菊。“铭记历史,不忘国耻,铭章精神,万古长青。”
王铭章墓前,新都学子手持菊花
当少年们在烈士墓前敬献黄菊,在纪念碑下庄严宣誓,历史的回声与青春的誓言在此共鸣,“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誓言皆随着春风种进了年轻的心田。
著名雕塑家刘开渠于1938年为王铭章塑像(1952年拆除)
地址:成都人民公园(原少城公园)“王铭章将军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的英雄。”
“铭章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为国奉献,努力磨炼自己,成为国家栋梁。”
“川军精神、王铭章精神永垂不朽!”
新都学子在墓前喊出誓言
两地学子的追忆、两地人民的心声,坚定而深刻。
纪念,是给时光打上结绳。历史的天空下,总有一些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新都区桂湖公园中的王铭章雕像
岁月冲刷不去血脉相连的记忆,时空阻隔不断精神共鸣的回响。当两地学子分别在当地的英雄雕像前俯首纪念,87年前那声“城存与存”的怒吼与而今“铭章精神,永放光芒,强国有我,发奋图强”的呐喊,正化作新时代“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滕州王铭章将军雕像
(来源:新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