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吧 关注:232,741贴子:1,258,300
  • 6回复贴,共1

在我们那里,火柴叫洋火或洋仔火;而把砍好的杂木叫火柴或烧火柴。村里公路就是火柴道,建公路因为全村出动,隐约记得,此后,村里开始有副业,同时也传进来香烟(我们叫洋烟)。公路边堆满火柴,时间稍长,就有树皮松脱,许多小孩会去剥来作柴火(煮饭用材)。
大约是七三年秋,几个小孩在阁楼偷吃洋烟(抽烟),把烟头从杉木板墙逢丢出,没注意飞檩上堆满晒干的稻草(编草席用,家家都有),没多久,就着起火来。那时,正好有运火柴的**卡车经过,解放军司机救了火,当家里大人发现,端来洗脸水,他们已经翻过围墙,和正在墙外还试图翻过围墙帮忙的供销社干部会合,离开了。
事后我去那里看过,土围墙至少有二米高,飞檩最少有二米五高,从公路到围墙应该有一百多米,这含救火的全部时间应当只有十分钟,当时感觉很神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哦,现在也觉得神奇。后来听说公社寻到了部队,送去一面锦旗。


IP属地:福建1楼2025-03-18 07:46回复
    二、双抢时去生产队干活,主要是抱稻子,双臂会被稻叶割得伤痕累累。
    我们下地,点工一般只算二到四个工分(全劳力是十个工分),抢收时按产量计总工分然后按点工工分的比例分配。来不及时也帮忙割稻子,收工前帮忙打谷子(那时还没有电动打谷机),慢慢就发现,全劳力未必比我们强,却拿几倍的工分,忘记谁带的头,就要革命了。
    一开始找队长要加工分,队长说知青也只两个工分呢,不肯,我们就要独立操作,有让我们知难而退的意思,也有看笑话的意思,就同意让我们试一天,安排了一个全劳力作组长,约八九个小孩为一组,结果那天就有大收获,平均都可以拿到二十个工分(一般最多八个)。队长说不行,田地分配是最好的,强度高的被组长做了。有了收获,我们更不肯,说地可以任意安排,也可以不要全劳力帮忙。第二天就没了组长,安排一块路下地(谷子要装麻布袋扛上坡),结果收获更大。于是全劳力们不干了,说没有小孩抱稻子,影响抢收。革命两天,就这样结束了。
    那年生产队尾牙,因为出工天数不足,我没有参加,这也是参加生产队劳动后唯一没参加的一次。


    IP属地:福建2楼2025-03-18 12:23
    回复
      已经收录到文韵坊阅读网


      IP属地:福建3楼2025-03-18 20:41
      回复
        三、曾有过许多像章。
        数量忘了,在班上不是最少,也不是最多。大部分来历早就忘记了,其中有几枚是破四旧时用旧书、菩萨像等换来的。那燃烧旧书时的火光,砸烂菩萨像时的畅快感,或许还有像章的诱惑,让同学们都兴奋起来,纷纷议论着要去村头村尾砸风水庙砍风水树,不过终究没有成行。据说,有隔壁村的小孩,因为砸庙砍树莫名病死了两个,这话很快在同学间流传起来,或许是怕了吧。现在想来,迷信有时固然觉得可笑,但其中或许隐含着前人的智慧。
        后来回老家找过像章,但已经不见了。但旧书倒是发现几本,其中康熙字典线装印本一套,边缘有些被蛀,还有一本脉象,字真漂亮,倒是完整,看了一段时间,读不懂。


        IP属地:福建4楼2025-03-19 12:29
        回复
          四、
          说童年,记忆第一当数捕鼠,对那时来说,鼠为不错的肉食补充,当然,也是传统,闽西八大干吗。
          南方盛产毛竹,所以小时候捕鼠工具也由毛竹制成,俗称老鼠篙,有点象微型二胡,有筒、弓、钩、弦四件构成。一般秋冬捕鼠最好,傍晚放篙,以米作饵,在茅上打结为记号,第二天早上踩着霜冰,沿记号收篙,一般一次放二十几门到五十门篙。鼠获有十数头以上,与猪食同煮,去毛、头、内脏、四肢,用枳刺叉好,吊在灶口上醺干,有客至则随取炒野荞,味道很好。
          记得刚学捕鼠时,发现埂下有一条走得光亮的鼠路,连放三天才捕着,结果老鼠只有指头大,栽了。那时不知,大鼠是没鼠路的。秋收后最好在天然水蚀洞口边设篙,多有黄毛鼠,大且肥;入冬则水田边坡地有油桐的林下最佳,用手拨开枯叶为径,鼠获皆黄毛硕鼠,不过山地松软,篙脚固定不易。诗曰:
          斫竹节为筒,篙成还系弓。埂涵浮锈水,坡地近枯桐。抛饵开新道,结茅留旧丛。熏干名八大,肉佐女儿红。


          IP属地:福建5楼2025-03-20 13:25
          回复
            五、晨晴因雾阻,夜幕受灯催。欲上团圆饭,玩童唤未归。
            童年的记忆不能没有过年。除了有肉、有新衣、有烛光(比平常洋油灯亮,还可以晚些睡觉),最重要的是仪式感--对我来说似乎都没有,因为父亲是公社小干部,平时是可以偶尔吃到肉的,也有一些布票,虽是从哥哥们退下,衣服也不是太差,关键是仪式感没有了,因为父亲每到过年要值班。说来好笑,结婚时,老姐对老婆子说家人都不知道我是如何长大的。
            记得有一年大年晚,因村里要通自来水,砍了很多毛竹用来作水管,竹枝可以筑篱用,不能丢,大队部就堆了几十捆竹枝。小伙伴们把成捆的竹枝拖动,拱成一个个小窝,用来捉迷藏,又暖和,不想在里边睡着了,家里找了二个多小时才找到,不过,没挨打。


            IP属地:福建6楼2025-03-25 08:04
            回复
              六、
              春夏之交,正是出菇时候。
              小时候,那是漫山遍野的菇,但菇大多有毒,不敢采,唯一敢采的是灵芝,却不能吃。偶尔也会碰到香菇、木耳、红菇。香菇、木耳量少,采食了,就没了事,但红菇都是成片长,所以可以连续采几天,多晒干保存,留给孕妇。晒干时,菇褶菇脚会呈兰色。红菇炖鸡是传统菜,据说补血,月子必不可少。
              山上红色菇的品种不少,不一定是红菇。有一次和同伴上山砍柴,就发现一片,但菇桌(产菇地)不大,也不敢确认,就采了些开褶菇回家,晒了确认。第二天天刚亮,就带嫂嫂去认菇桌。可惜,采了没几年,那片山坳就开成橘子地。后来,我们村山全种人工林,能吃的菇,就再也没发现了。
              据说,现在有部分封山了,但红菇应该是再也不会长了。


              IP属地:福建7楼2025-03-28 13: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