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吧 关注:9,036贴子:657,872
  • 8回复贴,共1

驳袁崇焕自请裁减军费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在知乎与人辩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9225718/answer/123970803707
对方认定袁崇焕自请裁减军费。并说:

反驳如下:
我想问:《石隐园藏稿.辽饷不敷疏》原文你看过没有?
转发过来: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16373422328564798?enter_from=reader
一再讲:读史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语言环境,断章取义不可取!
在此请大家通读全文,引一段:
(前文大意:户部尚书毕自严陈述杂项新饷筹措艰难,提议落实责任,定额到州县,强化征收,定期解送。)
……至榆关内外及蓟密永津,各镇月饷固有成额,然而将领占冒,人言啧啧,未必无因;军逃马倒,召补买补,动逾旬月;又有旷银当扣还官。昨督师尚书袁崇焕于召对时,慨然以节省六十万自许,臣未尝不击节壮之,又未尝不盱衡望之也。即折色军饷难顿减如许,而海运米豆孰非金钱招买,但减省本折共得六十万,亦可少臣部巧炊之苦矣。又新饷应听关门支用,而蓟密永津新兵所费不下八十五万,从前边徼重地何处无兵,缘东事张皇,处处增兵增饷,不旧兵是饬而新兵是问,就中实有当议裁节者,以清理杂项开饷之源,以清汰虚冒节饷之流,俾家喻而户晓则耳目一新,无慢令而致期则精神自奋,挚旧章而提醒,坚乃心而振刷,庶可补葺辽饷于万一乎?区区()荛聊陈一得总之申成说,而非为剿袭穷搜括而非议加派,务求实着,少济空囊。仰祈圣明采纳,申伤施行。
大家看这一段,毕自严指出“将领占冒,人言啧啧,未必无因;军逃马倒,召补买补,动逾旬月;又有旷银当扣还官”,提议“从前边徼重地何处无兵,缘东事张皇,处处增兵增饷,不旧兵是饬而新兵是问,就中实有当议裁节者,以清理杂项开饷之源,以清汰虚冒节饷之流”。
由此可见,“裁兵节饷”是毕自严的政治主张,符合其“少臣部巧炊之苦”的需要,只是拿袁崇焕“慨然以节省六十万自许”当了个引子……
@国运当头 眼里就只看得到这一句,单把它取出来,抨击袁崇焕“还吹了可以节约六十万两的牛皮”——那不就是典型的断章取义?
之前,我对他说过这么一段话,转发过来:
平台召对,袁崇焕说“若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继而“请兵械转饷,凡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措饷、言路持论,俱与边臣相呼应,始可成功。帝是之”。”
这里就包含了“户部措饷”要与“边臣相呼应”,崇祯当时是答应了的。
按常理:既然要复辽,军费不说增加,总不该减少吧?
袁崇焕为了争取支持,给自己上了个“五年复辽”的套子,你说他自己减少军费——那不是失心疯发了?
显然不符合袁崇焕的主张和利益!
捋一捋:
平台召对,袁崇焕提“五年复辽”向朝廷要支持;崇祯很高兴,当场答应。
这下问题来了——增加的费用,谁来出这笔钱?
东林党上台后,要给其基本盘江浙士绅减税,指望着内库;明清战争爆发后,内库也开支了不少,崇祯也不想多出钱……
户部苦于措饷,还想给自己减轻点压力……
大家一商量:那就裁减军费吧……
崇祯二年裁兵节饷可不止蓟辽,而是全国都在裁!
(据传李自成、张献忠因此丢了工作,由此走上造反的光辉大道……)
袁崇焕一介边帅,哪里决定得了国家大政?
(开会的时候他不在场,坑他不是理所当然?)
以上就是一“说”,大家可自行评判。
根据受益者就是推动者的规律,合情合理。
至少比假设袁崇焕精神分裂,一边给自己上套“五年复辽”,一边自请裁减军费更合情理。
崇祯二年,朝廷叫停市米;袁崇焕预感抚蒙古即将失败,请求增拨军费三百万,“众议皆以为不可”。
也能证明袁崇焕的本心是想增加军费的。
“己巳之变”爆发后,袁崇焕上疏引咎。得旨:“卿治兵关外日夕拮据而已分兵戍蓟早见周防关内疏虞责有分任”。
朝廷对军费“拮据”的来龙去脉再清楚不过!
那怎么赖到袁崇焕头上?
在此给大家介绍一下:
不是所有的历史问题都有准确答案。
史料记载大事基本一致,细节众说纷纭,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细节在历史中湮灭……
对于缺失的细节,历史学提倡“百家争鸣”,允许“多说并存”——立“说”的标准是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没有明显漏洞。
崇祯二年“裁兵节饷”是没有争议的历史事实。
“裁兵节饷”如何成为国家大政——谁主张、谁推动?那是历史细节问题。
目前有些人认定是袁崇焕自己提出来的——袁崇焕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而我认为那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东林党内阁要减税,皇帝说内库也没有钱;户部两手一摊说:我没办法……
如果把你放在蓟辽督师的位子上——你能不妥协吗?
能不能把被迫妥协的结果说成是袁崇焕的本意?
显然不能!
我这一“说”能不能成立?大家可自行评判……
欢迎作反向证明。
再给大家看一则史料:
《崇祯长编》卷十五:崇祯元年十月“己丑召廷臣于文华殿以锦州军譁袁崇焕请饷疏示阁臣阁臣求允发帝责户部尚书毕自严又曰崇焕前请汰兵减饷今何仍之乎兵部尚书王在晋曰减汰当来岁阁臣请发二十万金礼部侍郎周延儒曰关门昔防边今且防兵前宁远譁即饷之今锦州效尤又饷之倘九边各仿视其何以应延儒又曰臣非阻发帑当求经久之策帝称善”。
壬辰,“借内帑十万两为関饷仍令俟外觧到日照数补还”。
请大家细品……
背景说明:
袁崇焕立志复辽,着手整训辽镇明军,为提高明军野战能力,大量编练骑兵,由于不可能用步兵的饷养同等数量的骑兵,提出“汰兵减额”。
户部正苦于措饷,一看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于是把袁崇焕的意思和自己的意思“综合”了一下,变成“汰兵减饷”……
袁崇焕已经出边,不在京中。皇帝和朝臣一致认定“汰兵减饷”就是袁崇焕提的,由于君为臣纲、下级服从上级,袁崇焕也不好说什么……
大家有条件可以把原始资料找出来看,用科学规律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是比较清晰……
袁崇焕原本提的是“五年复辽”,经一番操作后变成“五年平辽”,也是这么来的……
带脑子读史和不带脑子读史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流派,大家都可以自行选择……


IP属地:重庆1楼2025-03-14 23:45回复
    顶起来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15 09:45
    回复
      有吧友提出:史料记载:袁崇焕提出“缩兵就饷”。
      答:
      1、袁崇焕提的是“缩兵减额”,毕自严转述为“缩兵就饷”——我不认为毕自严转述就是袁崇焕本意,认为他在转述时掺杂了自己的意图,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
      正文引了《石隐园藏稿.辽饷不敷疏》原文,你细品……
      能不能把被迫妥协的结果说成是袁崇焕的本意?
      2、我个人有个评判标准:
      A说了什么话,要他自己说了算。
      如果经B转述说A说了什么,姑妄听之,未必全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由于历史文献十分珍贵,搞历史的一般倾向于“相信”……
      但我是搞军事的,克劳塞维兹指出:收集上来的情报大部分有问题,要通过不同来源的信息分析比对,去伪存真。
      出于职业习惯,我对某些“孤证”倾向于“怀疑”……
      3、打个比方:
      假如我是公司董事长,财务总监和底下区域总协商明年的经费预算。
      我知道明年这个区域会有“大动作”,对业务经费有需求……
      但是在董事会上,财务总监报告说该区域总“自愿”削减业务经费……
      而此时,该区域总并没有在场……
      我的第一方应肯定不是相信财务总监的说法——要不要“采信”根据我的需要而定……
      以上根据个人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不强求统一……
      大家相互交流,求同存异。


      IP属地:重庆3楼2025-03-17 00:31
      回复
        袁黑自己就是胡说八道,自己什么都没看懂,然后就口号


        IP属地:江苏4楼2025-03-18 16:10
        回复
          480万两崇祯都不给起,因为崇祯拿了一千万两修三大殿,国库一个子都没有。
          所以才有了那句罗雀掘鼠之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18 23:43
          收起回复
            有吧友认为:财政充裕的时候,必然是户部保证辽东;而元年辽饷出现一百多万的缺口,再要求以‘饷’就“兵”,那就是没有大局意识
            答:
            1、本人军人出身,而你是老百姓,由于你我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不同,产生了一些分歧,这很正常。
            本人从军人的视角,看将帅袁崇焕。
            根据战争动员学理论,在我看来:袁崇焕“凡吏部用人、兵部指挥,户部措饷,言路持论,俱与边臣相呼应”就是主张实施战争动员,将国家由平时转入战时状态,应对明清战争。
            若在平时,军队建设应该适应国家财政能力。
            毕自严的主张以兵就饷是对的。
            但在战时,一切都要围绕“打赢”……
            国家财政要服务于战争需要。
            对于袁崇焕是否暗合了战争动员学理论。
            你我有不同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在战争时期,本国尚处于劣势,且尚有潜力可挖的条件下,主张“缩兵就饷”,明显违背军事科学!
            ——“救命钱”岂能省得?!
            2、我评毕自严——“崇祯朝的裱糊匠”,算是位“能吏”,但是不具备政治家的智慧。
            以崇祯朝的局面,修修补补解决不了问题;加征农业税(以“辽饷”为代表)不是唯一的增收渠道,不敢动既得者利益,那就没救……
            推荐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9891154/answer/3020975169
            引一段:
            明亡于清的根本原因是既得利益集团(包括皇室、勋贵、大官僚大地主等)占有太多资源,拿走太多利益,舍不得出钱固国防,舍不得出钱救国家(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古今中外都存在,当今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同样面临财政赤字,债务违约……);明政府丧失调节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基本职能,只知道一味盘剥小民(王朝末期典型表现)……
            别的不说,官田、盐政、市舶司,只需做好一件,都可以大大缓解财政困难,而且只动了少数人的蛋糕,没有触碰统治阶层的整体利益。
            就说盐政。
            淮扬盐商富甲天下,靠专卖政策赚钱。
            明末人口上亿。崇祯朝一年收两百万盐税,就都在哭穷,说要逼得盐商纷纷破产,还会让老百姓吃不起盐……
            明清交替人口锐减。及满清定鼎,一年四百万,一点问题都没有!还时有报效……
            盐商依然富甲天下!
            ——这是什么原因?
            明清战争是国战,筹集必要的战争经费是政府职责;朝廷不向权贵征税,一味搜刮百姓,只证明政府腐败无能!
            权贵们不愿交税,甩锅给“军费太高”,待闯王进京,满清入关,不仅家财没保住,大部分还丢了性命,历史见证了这种愚蠢!
            现代应深刻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如果照搬明末利益集团的说辞,则会重复历史的错误。请观众睁大眼睛,切莫上当!


            IP属地:重庆6楼2025-03-19 08:59
            回复
              已收藏袁督师一个连敌人高度评价的将领结果被一群网络键盘侠碰瓷万恶之源就是那个海关公务员写了一本………那些事


              IP属地:新疆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5-03-20 0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