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族姓,甲于天下。《郑樵通志》载:京兆河间之王出于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之王。出于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姓之王。出于汲郡者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大抵以子孙王者之后,号曰王氏。《广韵》所载21望,太原,琅琊尤著。其余又有虏姓及赐姓者,族系甚繁,各地皆有。浙江各属,此姓甚多,亦为省内诸姓之冠。
葛岙王氏,祖籍太原郡,号称三槐堂。溯自周灵王太子宗敬,为周司徒,时人号谓王家,因以为氏。嗣后,咸阳仕秦,长安归汉,累代晋封,高爵显秩。或居太原,或居琅琊,或居义阳,支分派衍,指不胜屈。元进士陈直光在旧序中,治溯源流备详,世系可不繁赘。惟义阳赞公,初辟司空,缘历散骑侍郎,迨孙显贵,绳绳衍衍,其间历千百年至咸成公,字得众。赘居新昌长潭陈氏玉娘,终葬凤凰窠。宋靖康二年(1127年),国势日蹙,大气公由长潭迁居宁邑南乡东洲,即今东岙西山,其子纯仁公赘宋敏学之女秀兰,居其家为王氏发祥地。陈序云:秀兰出二子,长崇屿,次崇载,娶范氏,娠将育,先期梦持龙虎二轴归,诘朝产一子,故名应子,次名应渭。长生端平甲午(1234年),次生端平丙申(1236年),均受学于明州施蕴先生。宋度宗咸淳乙丑(1265年)皆举进士第,受秘书省正字,赠著作郎。崇政殿说书,词源议海,有如皎日,赐翰林修撰。应子初任陕西奉元路咸阳知县,历任工部侍郎,次年癸酉(1273年)迁吏部尚书,娶杭州刑房给事中韩申明女,诰封金紫夫人,二出舍人:长曰于赟,次曰于贽。德佑元年(1275年),贾似道以师溃安置循州执政,以及侍从召谏亡去者不下数十,尚书公以死卫社稷曰:如某去,幼君谁与共守!越明春,手足勿起不仁,持行维艰,不得已以病告归,赋诗赠别。越五年,而宋祚已元移矣。尔时痛三百二十四年之倏斩,母夫人尚在,不得追先生于波涛万顷之中,伤何如之。缘辟厅宇诲子孙,朝耕暮读。元世祖统一海宇,访遍旧臣,以资佐理,欸门劝驾,公曰:"某以母在,所少者一死耳;倘蒙宽假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谢不赴召,寿跻古稀而终。大德二年戊戌(1298年),成宗欲以南人宦裔招驸马,勒郡县递送京畿会试,于贽公兼以妙年中选。而贽公亦得赐进士及第。及武宗抚有大业,慨然创治改法,封爵赐赉,实为特盛。元至大三年庚戌(1310),赟公得中状元,未职而殒。长子常悦,次常忻,三常怡。怡公乃今年伯先生元俊翁讳英杰父也。年伯登皇庆(1312-1313)进士,任广西平乐府同知升授河南行省左丞。(注:元仁宗1313年下诏恢复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英杰公非科举入仕)刚介不合,退休林下。因思本支自始迁到今,传有八世,不置一谱,恐日久世德无由考稽。于是自长潭大气公迁宁递衍而下,不妄牵扯,不饰浮言,绘像论赞,据实直书,以示来世。正在告竣,光与令嗣汝愚忝同年,适叩谒年伯,以修谱示令作序。光以疏漏胸襟,敢弄斧班门哉。然命自长者,不敢固辞,缘笔而书,为之……
综上所述,至四世应子、应渭,五世于赟、于贽,七世英杰,八世愚可公,皆成进士,膺显爵历。愚可公三子:长仲荣,次仲华,三仲耀。仲华公迁天台张家山,仲耀公迁宁海东隅塘心,居三世至德勤公又分迁亭旁坝头。八世学可公,即英杰公次子,考取庠生,娶刘氏生四子:长仲宰,次仲宏,三仲明,四仲辰。仲宏生二子,曰彩臣、鼎臣,明初兄弟同迁桥外。仲明公于元时携儿子同迁葛坡,为葛坡王氏第一世祖。
仲明公娶周氏生二子:长周臣,次召臣。元时,葛坡陈公讳天禄者,官守府,退休林泉。仅生一女,招周臣公为婿,得遗产遂家其地,改葛坡为葛岙。召臣公娶林氏,翌年迁居小莆溪头,周臣公生三子:庭妍、庭如、庭姣,分为三房。老大房庭妍又分今之大、二、三房,老二房庭如又分今之外房、后房,老三房庭姣迁下南山。
余考始祖大气公迁居东洲以来,九世仲明公分迁葛岙,迄今必字辈已历33世,其中葛岙为25世,共计890年。七世英杰公于元至正(1341-1368)年间曾首次纂修《东洲王氏宗谱》,宁籍进士陈直光代为作序。清乾隆丁未(1787)年重修《葛岙王氏宗谱》,清嘉庆丁丑(1817)年及民国期间均作再修。鉴其乾隆丁未至嘉庆丁丑,仅30年间就重修一次,推及元明,我王氏宗谱共修几次,则无从考核。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版本的《葛岙王氏宗谱》,蓝布封面,彩绘始祖及历朝显爵图像,录皇帝诏书,人物传赞,可谓图文并茂,标本精致。惜于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1976年)被查抄焚毁,史籍资料湮没,诚为千古之遗恨。前曾偶读谱牒,弹指间已近半个世纪,而今重新回忆,旧事还约略记得一些。先祖应子公、应渭公、于赟公、于贽公、英杰公、仲明公、元勳公、君席公、立进公、善信(东芦)公和养吾公等均有业绩传纪。刊录元勳公《柳莺花蝶百联对》,立进公《葛岙八景》诗词,构思新颖,寓意深蓄,实不世之佳作。八景即:桃源春晓、红岩夕照、石人望海、马鞍樵唱、石桥纳凉、龟背茶歌、南塘垂钓和狮岩镇海。记得"南塘垂钓"末句云:乍惊鸥鹏浮隔岸,晚风吹拂稻花香。"狮岩镇海"前四句云:长江脉脉绕村前,兀有狮岩镇海边。橹背千声摇不起,浪涛万丈撼还眠。
痛哉!旧谱焚灰,诗稿佚绝,无复转告诸君。
1985年,三门县人民政府聘请我担任《三门县志》编辑。六年工作期间,搜集整理全县二百余部各姓宗谱序言,获取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可喜的是找到了元进士陈直光写的王氏宗谱序,附谱首。为使后世儿孙能知祖先之名讳,不致视鲁卫如秦越,本族村民同心协力,有识之士各尽其能,竭力采访,搜集资料,乃至寻荒踏墓,查考古碑,排接支派,溯源续流。重纂《葛岙王氏宗谱》和各房分谱,以期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百世其昌。是为序。
公元二零一六年重录
葛岙王氏,祖籍太原郡,号称三槐堂。溯自周灵王太子宗敬,为周司徒,时人号谓王家,因以为氏。嗣后,咸阳仕秦,长安归汉,累代晋封,高爵显秩。或居太原,或居琅琊,或居义阳,支分派衍,指不胜屈。元进士陈直光在旧序中,治溯源流备详,世系可不繁赘。惟义阳赞公,初辟司空,缘历散骑侍郎,迨孙显贵,绳绳衍衍,其间历千百年至咸成公,字得众。赘居新昌长潭陈氏玉娘,终葬凤凰窠。宋靖康二年(1127年),国势日蹙,大气公由长潭迁居宁邑南乡东洲,即今东岙西山,其子纯仁公赘宋敏学之女秀兰,居其家为王氏发祥地。陈序云:秀兰出二子,长崇屿,次崇载,娶范氏,娠将育,先期梦持龙虎二轴归,诘朝产一子,故名应子,次名应渭。长生端平甲午(1234年),次生端平丙申(1236年),均受学于明州施蕴先生。宋度宗咸淳乙丑(1265年)皆举进士第,受秘书省正字,赠著作郎。崇政殿说书,词源议海,有如皎日,赐翰林修撰。应子初任陕西奉元路咸阳知县,历任工部侍郎,次年癸酉(1273年)迁吏部尚书,娶杭州刑房给事中韩申明女,诰封金紫夫人,二出舍人:长曰于赟,次曰于贽。德佑元年(1275年),贾似道以师溃安置循州执政,以及侍从召谏亡去者不下数十,尚书公以死卫社稷曰:如某去,幼君谁与共守!越明春,手足勿起不仁,持行维艰,不得已以病告归,赋诗赠别。越五年,而宋祚已元移矣。尔时痛三百二十四年之倏斩,母夫人尚在,不得追先生于波涛万顷之中,伤何如之。缘辟厅宇诲子孙,朝耕暮读。元世祖统一海宇,访遍旧臣,以资佐理,欸门劝驾,公曰:"某以母在,所少者一死耳;倘蒙宽假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谢不赴召,寿跻古稀而终。大德二年戊戌(1298年),成宗欲以南人宦裔招驸马,勒郡县递送京畿会试,于贽公兼以妙年中选。而贽公亦得赐进士及第。及武宗抚有大业,慨然创治改法,封爵赐赉,实为特盛。元至大三年庚戌(1310),赟公得中状元,未职而殒。长子常悦,次常忻,三常怡。怡公乃今年伯先生元俊翁讳英杰父也。年伯登皇庆(1312-1313)进士,任广西平乐府同知升授河南行省左丞。(注:元仁宗1313年下诏恢复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英杰公非科举入仕)刚介不合,退休林下。因思本支自始迁到今,传有八世,不置一谱,恐日久世德无由考稽。于是自长潭大气公迁宁递衍而下,不妄牵扯,不饰浮言,绘像论赞,据实直书,以示来世。正在告竣,光与令嗣汝愚忝同年,适叩谒年伯,以修谱示令作序。光以疏漏胸襟,敢弄斧班门哉。然命自长者,不敢固辞,缘笔而书,为之……
综上所述,至四世应子、应渭,五世于赟、于贽,七世英杰,八世愚可公,皆成进士,膺显爵历。愚可公三子:长仲荣,次仲华,三仲耀。仲华公迁天台张家山,仲耀公迁宁海东隅塘心,居三世至德勤公又分迁亭旁坝头。八世学可公,即英杰公次子,考取庠生,娶刘氏生四子:长仲宰,次仲宏,三仲明,四仲辰。仲宏生二子,曰彩臣、鼎臣,明初兄弟同迁桥外。仲明公于元时携儿子同迁葛坡,为葛坡王氏第一世祖。
仲明公娶周氏生二子:长周臣,次召臣。元时,葛坡陈公讳天禄者,官守府,退休林泉。仅生一女,招周臣公为婿,得遗产遂家其地,改葛坡为葛岙。召臣公娶林氏,翌年迁居小莆溪头,周臣公生三子:庭妍、庭如、庭姣,分为三房。老大房庭妍又分今之大、二、三房,老二房庭如又分今之外房、后房,老三房庭姣迁下南山。
余考始祖大气公迁居东洲以来,九世仲明公分迁葛岙,迄今必字辈已历33世,其中葛岙为25世,共计890年。七世英杰公于元至正(1341-1368)年间曾首次纂修《东洲王氏宗谱》,宁籍进士陈直光代为作序。清乾隆丁未(1787)年重修《葛岙王氏宗谱》,清嘉庆丁丑(1817)年及民国期间均作再修。鉴其乾隆丁未至嘉庆丁丑,仅30年间就重修一次,推及元明,我王氏宗谱共修几次,则无从考核。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版本的《葛岙王氏宗谱》,蓝布封面,彩绘始祖及历朝显爵图像,录皇帝诏书,人物传赞,可谓图文并茂,标本精致。惜于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1976年)被查抄焚毁,史籍资料湮没,诚为千古之遗恨。前曾偶读谱牒,弹指间已近半个世纪,而今重新回忆,旧事还约略记得一些。先祖应子公、应渭公、于赟公、于贽公、英杰公、仲明公、元勳公、君席公、立进公、善信(东芦)公和养吾公等均有业绩传纪。刊录元勳公《柳莺花蝶百联对》,立进公《葛岙八景》诗词,构思新颖,寓意深蓄,实不世之佳作。八景即:桃源春晓、红岩夕照、石人望海、马鞍樵唱、石桥纳凉、龟背茶歌、南塘垂钓和狮岩镇海。记得"南塘垂钓"末句云:乍惊鸥鹏浮隔岸,晚风吹拂稻花香。"狮岩镇海"前四句云:长江脉脉绕村前,兀有狮岩镇海边。橹背千声摇不起,浪涛万丈撼还眠。
痛哉!旧谱焚灰,诗稿佚绝,无复转告诸君。
1985年,三门县人民政府聘请我担任《三门县志》编辑。六年工作期间,搜集整理全县二百余部各姓宗谱序言,获取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可喜的是找到了元进士陈直光写的王氏宗谱序,附谱首。为使后世儿孙能知祖先之名讳,不致视鲁卫如秦越,本族村民同心协力,有识之士各尽其能,竭力采访,搜集资料,乃至寻荒踏墓,查考古碑,排接支派,溯源续流。重纂《葛岙王氏宗谱》和各房分谱,以期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百世其昌。是为序。
公元二零一六年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