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吧 关注:731,978贴子:11,384,216
  • 13回复贴,共1

南京大学连续第四年扩招新工科本科生,今年新增不低于100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京大学连续第四年扩招新工科本科生,今年新增不低于100人
新京报讯(记者徐彦琳)3月9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近三年南京大学持续扩大本科招生规模。2022至2024年,新增新工科专业及方向累计扩招1730人。

2025年继续扩招,新增本科招生名额不低于100人。据介绍,南京大学推出一系列举措,为优质本科扩容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学校以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教育教学变革创新,培养面向未来智能时代的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2018年,学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又于2024年初推出“1+X+Y”三层次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

2025年,学校将进一步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智慧赋能教育,大力推动形成AI与各学科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南京大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布局,主动调整专业布局,大力发展新工科。苏州校区目前已建成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7个学院,环境与健康研究院、深空探测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10个研究院,声功能材料与应用中心、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

聚焦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培养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新范式。南京大学大力推进新生学院和匡亚明学院“两院改革”,进一步聚焦拔尖创新能力培养,打造“学科专业交叉人才培养”育人平台,探索跨学科、超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截至目前,清华、北大等多所高校已公布2025年扩招计划。


IP属地:海南1楼2025-03-11 12:06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11 17:31
    收起回复
      ……


      IP属地:海南3楼2025-03-17 09:04
      回复
        (づ ̄3 ̄)づ


        IP属地:海南4楼2025-03-21 08:12
        回复
          +3


          IP属地:海南5楼2025-03-22 12:33
          回复
            硬核!南大 → 新工科
            2025-03-15 23:08 南京大学
            当小桥流水遇上数据洪流,当未来智造装扮黛瓦白墙,从“第一个南大”到发展新工科,从“最强地级市”到打造新生态,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百廿名校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千年姑苏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实现双向奔赴,科教兴国的科技抱负与古朴典雅的历史底蕴在这里交织成诗。

            图源:南大官媒,版权归其所有
            立足于南京大学学科基础和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南京大学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苏州校区深入践行开拓性办学理念,紧密围绕“新工科”建设主线,开辟新学科新赛道,服务新业态新要求。传统工科边界逐渐消融,一批先行者已通过跨界实践绘制出新工科发展的现实图景。
            全文 → https://tieba.baidu.com/p/9578694359


            IP属地:海南6楼2025-03-23 09:47
            回复
              (✿✪‿✪。)ノ


              IP属地:海南7楼2025-03-24 08:51
              回复
                3


                IP属地:海南8楼2025-03-26 15:15
                回复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南京大学占两项
                  2025-03-27 22:37 文汇报
                  今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是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实现大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智能推理与训练、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实现原子级特征尺度与可重构光频相控阵的纳米激光器、发现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与极低温制冷新机制、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额外X染色体多维度影响男性生殖细胞发育、凝聚态物质中引力子模的实验发现、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
                  其中,两项来自南京,南京大学主要完成的凝聚态物质中引力子模的实验发现、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神奇现象,它由时空的剧烈扰动产生,其基本量子特征表现为自旋为2的引力子。另一方面,凝聚态物理专注于研究材料中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
                  近年来,物理学家将广义相对论中的几何描述方法引入到凝聚态物理的某些体系中,特别是在分数量子霍尔系统中。如果扰动这些系统的量子空间测度,可能会涌现出类似“引力波”的现象。
                  这些现象的量子特征与引力子相似,被称为引力子模,是一种自旋为2的低能集体激发模式。南京大学杜灵杰等搭建了极低温强磁场共振非弹性偏振光散射平台。
                  实验使用的样品是砷化镓半导体量子阱,其中的两维电子气在强磁场下形成分数量子霍尔液体。实验测量是一个双光子拉曼散射过程,入射光子被量子液体吸收,然后量子液体再发射出一个光子。
                  由于光子自旋为1,不同自旋的入射及出射光子可以产生自旋为0及+2和―2的元激发,自旋只为+2或―2的激发就是引力子模。最终在分数量子霍尔液体中首次成功观察到引力子模,并发现其具有手性。
                  这是首次探测到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该实验结果从两维空间角度证实了度规扰动的量子是自旋2的低能激发,进而让凝聚态材料成为探索宇宙尺度物理的“人造”实验室,提供了探索解决量子引力问题的新思路。
                  同时该成果证实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全新的几何描述,开辟了关联物态几何实验研究的新方向,有望对探测半导体电子系统的微观结构及实现拓扑量子计算起到推动作用。
                  星系是宇宙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星系之所以发光,主要是因为其内部含有数千亿颗恒星。按照星系恒星形成能力的强弱,天文学家一般把星系分为两类:较为年轻、能够持续产生新的恒星的“恒星形成星系”(如银河系),和较年老、几乎没有新的恒星形成的“宁静星系”(比如M87星系)。
                  研究恒星形成星系如何转变为宁静星系,即星系如何由“生”到“死”的问题,是星系宇宙学的最核心任务之一。围绕这一核心任务,约半个世纪前科学家就提出星系的中心黑洞在成长过程中释放的巨大能量对星系的形成演化有重要影响。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这一理论已成为当前主流星系形成演化模型的共识。
                  然而,长期以来黑洞如何影响星系的形成演化一直缺乏明确的观测证据,这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针对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南京大学王涛等创新性地开始探索中心黑洞质量与星系冷气体含量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心黑洞的质量是调制星系中冷气体含量的最关键的物理量:中心黑洞质量越高的星系其冷气体含量越低。而冷气体又是星系中恒星形成的原料,因此这一发现对中心黑洞影响星系形成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很大程度上中心黑洞影响宿主星系的恒星形成是通过从源头上限制恒星形成的原料——冷气体的含量来实现的。该结果阐明了宁静星系普遍具有一个较大质量中心黑洞的原因,确立了中心黑洞在调控星系生命周期中的核心地位,向着最终解开星系生死转变的谜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遴选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包括440余位两院院士在内的2700多名专家学者,从700多项基础研究成果中遴选出31项成果评审投票,最终确定十项重大科学成果。


                  IP属地:海南9楼2025-03-29 11:47
                  回复
                    Σ(っ °Д °;)っ


                    IP属地:海南10楼2025-03-30 12:34
                    回复
                      南大魏辉教授获美国化学会2025年度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
                      2025-04-01 来源:南京大学
                      美国化学会(ACS)近日公布2025年度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2025 Advances in Measurement Science Lectureship Awards)获奖人名单,有三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魏辉教授获奖,该奖项表彰其在测量科学领域的重要影响及作出的贡献。

                      【魏辉(中)个人简介】
                      魏辉,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期间在夏兴华教授组从事研究工作。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期间在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尔康院士组从事研究工作。之后分别在陆艺教授与聂书明教授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随后加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目前,研究工作集中在纳米酶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曾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资助,获Nature Awards Microbiome Accelerator, Dalton Horizon Prize等奖项。现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任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副主编。
                      【关于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
                      美国化学会测量科学进展讲座奖是ACS旗下测量科学方面的五个主要期刊,ACS Sensors,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ACS Measurement Science Au,联合ACS分析化学分部(the ACS Divis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颁发,以表彰来自三个主要地理区域——美洲、欧洲/中东/非洲、亚太地区——在测量科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及作出贡献的三名科学家(每个地区各评选出一名获奖人)。
                      此前获此奖项的中国科学家分别为樊春海院士(2019年)、刘震教授(2020年)、杨朝勇教授(2021年)、鞠熀先教授(2022年)、李剑锋教授(2023年)。
                      其中,南京大学曾获此奖项的科学家分别为刘震教授(2020年)、鞠熀先教授(2022年)。


                      IP属地:海南11楼2025-04-03 20:42
                      回复
                        +3


                        IP属地:海南12楼2025-04-05 10:09
                        回复
                          ……


                          IP属地:海南13楼2025-04-06 20: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