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吧 关注:43,326贴子:726,560
  • 8回复贴,共1

馬加丹州地方誌博物館館藏層壓頭盔板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考古與民族學研究所R.M.哈里托诺夫等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09 16:38回复
    亞洲極東北地區各民族的軍事事務歷來受到專家們的關注。這源於當地居民物質文化的獨特性和原創性,同時也是研究邊疆開發歷史及理解原住民與俄羅斯行政當局長期對抗原因的必要課題。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科里亞克人、楚科奇人、尤卡吉爾人等民族軍事藝術各方面的出版物,但有關武器裝備綜合特徵的議題仍缺乏深入研究。這種情況與針對具體防護和進攻武器樣本的專門研究數量有限有關,對這些武器的形態結構和工藝分析不僅能更好地理解武器裝備的特點及其應用,還能追溯其演變過程,揭示不同創新與傳統間的聯繫及傳播路徑。
    防護裝備研究是該領域的重要課題。鎧甲的剪裁工藝和材料選擇塑造了戰士獨特的視覺形象,這種形象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並留下了相關記載。相較於鎧甲結構研究,金屬頭盔對學者們的吸引力稍遜,通常被納入防護裝備整體系統進行考察。關於亞洲東北部居民使用板片金屬頭盔的記載頗豐,但該問題領域最具價值的當屬具體實物及其圖示的出版物(圖1)。В.Г.博戈拉茲曾發表兩頂楚科奇和兩頂科里亞克頭盔的圖樣(圖1,3-5,7,10)。科里亞克和楚科奇戰士穿戴鎧甲頭盔的照片見於В.Г.博戈拉茲和В.И.約赫爾森的著作(圖1,6,11)。通過對比單件裝備圖樣與戰士整體防護裝束中的頭盔,可知部分物品是根據照片描繪的,如楚科奇頭盔(圖1,6,7)或科里亞克頭盔(圖1,10,11)。В.В.安特羅波娃的著作中發表了楚科奇和科里亞克戰士穿戴層壓式鎧甲頭盔的圖例(圖1,1)、俄羅斯科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藏金屬頭盔照片(圖1,2),以及俄羅斯民族誌博物館藏某頭盔的簡要結構描述。值得注意的是,МАЭ公佈的該頭盔在外觀上與В.Г.博戈拉茲發表的樣本具有相似性。А.К.涅菲奧德金對楚科奇頭盔資料進行了系統梳理,彙集了上述所有圖像和記載,並公佈了楚科奇遺產博物館(阿納德爾市)藏防護裝備組合(兩頂層壓頭盔和鎧甲):根據館藏記錄,編號ЧОКМ-1625,Э-314;(圖1,13)與科里亞克人相關並可追溯至18世紀中期;編號ЧОКМ 2863,Э-477爲楚科奇頭盔(圖1,12)。俄羅斯國家目錄網公佈了兩件楚科奇層壓戰盔實物,附有組裝狀態和基本參數(圖1,8,9);但無法確定其中哪件可能對應В.В.安特羅波娃的描述。
    在此背景下,馬加丹州地方誌博物館館藏的層壓頭盔板片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09 16:39
    回复
      目前,馬加丹州地方誌博物館館藏中保存着一塊鐵質頭盔板片。該板片於2007年由考古學家А.В. 希莫諾夫在科里亞克自治區帕連區庫克瓦亞姆河中游右岸的古代火葬遺址中發現。遺址位於河岸邊緣,處於高出河面6-8米的緩坡上。發現時板片位於鬆散的文化層中,周圍散佈着木炭、燒焦的骨頭碎片和燒熔的鐵器殘片。值得注意的是,板片表面覆蓋着緻密的氧化層,其背面附着少量炭化物,可能與火葬儀式中焚燒有機物有關。
      板片呈細長矩形,保存完整,邊緣無缺損。其尺寸爲:長84毫米,寬12毫米,厚1毫米。兩側邊緣經鍛打形成斜面,斜面寬度約1毫米。板片表面可見縱向凹槽,形成加強筋結構,凹槽橫截面呈半圓形,寬2毫米,深0.5毫米。靠近板片兩端1釐米處各有一個圓形鉚孔,孔徑2毫米,孔間距64毫米。值得注意的是,鉚孔周圍的金屬存在輕微變形,表明板片曾通過鉚釘與其他結構部件連接。背面的炭化物經紅外光譜分析,顯示含有樺樹皮焦油成分,這與東北亞民族傳統裝甲製作中使用天然粘合劑的記載相符。
      另一個板片於2018年在距離上帕連村以北4.5公里處發現,發現地點位於庫克瓦亞姆河右岸的丘陵地帶。所處位置相對庫克瓦亞姆河水面高出70-80米,距河約0.5公里。發現場地位於10×5米的林間空地(圖2,1),周圍環繞矮松林。地表向庫克瓦亞姆河方向緩傾,屬殘積層,散佈個別漂礫,地表覆蓋不連續的鹿苔植被。板片位於空地西南邊緣(圖2,2),其下方1.5米斜坡處發現變形的刀柄金屬箍(尺寸44.4×19.4×10.2毫米;金屬帶厚度0.7毫米)(圖3,2),8米外發現明顯腐蝕的搪瓷杯。板片雙面殘留氧化皮,金屬箍可見火燒痕跡,搪瓷杯無相關痕跡。地表未發現明確火塘遺蹟。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3-09 16:40
      回复
        該板片極可能是科里亞克人地面火葬遺址中的隨葬品組成部分。這一推斷的主要依據是:首先,器物表面狀態(存在火燒痕跡);其次,該發現點與高地上其他四個明確具有喪葬屬性的遺蹟點存在空間關聯性——最近一處相距60米,其餘三處位於1.5至2.5公里範圍內。這些遺蹟點的共性包括:具有數米見方的有限分佈範圍;出土金屬器物總體未超出已知科里亞克喪葬用品範疇;部分器物存留火燒痕跡。但除個別案例外,這些遺址中標準火葬場所的結構特徵已基本消失,部分遺物遭受過坡面侵蝕作用影響。自然,地表已無法觀察到完整的隨葬組合。目前所有遺址點(含出士板片處)可暫定爲20世紀上半葉。此外,各器物及其集中出土地點與開闊地帶及其植被邊界的空間佈局相吻合——所有器物均發現於無植被覆蓋的林間空地,這一現象也間接支持上述斷代結論。
        板片呈細長梯形(圖3,1,3)。如前所述,其雙面均存有氧化層殘留。器物長26釐米,寬端3.6釐米,窄端0.7釐米,金屬厚度0.1-0.15釐米。爲適配頭盔頂部的S形弧面:距寬端20釐米處呈現均勻弧形彎曲,隨後急劇反向彎折,至窄端基本保持平直,截面呈微弧形。自寬端起18釐米的外表面中央設有加強筋,寬約0.2釐米,高約0.15釐米,對應內表面可見相應凹陷。
        板片分佈有15個圓形穿孔(直徑約0.25釐米)。其中3孔沿寬端邊緣排列,1孔位於窄端中心。其餘孔洞沿長邊分組對稱分佈(自寬端起):左側邊(以外表面加強筋爲參照)分2、2、1孔三組;右側邊對應爲2、3、1孔三組。組間距3.5-5.0釐米,組內孔距0.4-0.7釐米。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3-09 16:40
        回复
          鐵質板片的形態特徵表明其屬於窄板型層壓頭盔系統。此類頭盔結構特徵表現爲:頂部的S形彎曲板片通過側邊穿孔與相鄰組件連接,形成具有三維曲面的防護體系。值得注意的是,發現的板片上衝壓成型的縱向加強筋,這種結構在中央亞洲(蒙古、圖瓦、阿爾泰地區)13-14世紀的鐵質頭盔中廣泛存在,但在東北亞原住民的裝甲製作傳統中較爲罕見。
          與科里亞克和楚科奇民族學標本(圖1,7,10,12,13)相比,該板片顯示出明顯的技術差異:傳統制作工藝中多采用鑽孔方式形成連接孔,而本標本的穿孔邊緣存在明顯的衝壓痕跡。這種技術特徵更接近南西伯利亞和中亞的金屬加工傳統。值得注意的是,在黑龍江流域女真遺址(如科爾薩科夫墓地6-11世紀遺存)出土的骨制頭盔組件中,也發現了類似的分組穿孔系統,但採用的是天然材料加工工藝。
          關於年代判定,儘管發現層位缺乏直接斷代依據,但綜合以下因素可縮小時間範圍:
          ①板片厚度(0.1-0.15釐米)與17世紀後俄羅斯輸入鐵器質量特徵相符
          ②加強筋製作技術在中亞地區的終止使用時間爲15世紀初
          ③科里亞克族羣大規模採用鐵製裝甲的文獻記載始於1730年代
          ④鄰近遺址發現的搪瓷杯屬20世紀初工業製品
          這暗示存在兩種可能性:要麼是本地工匠對古代技術的傳承性創新(約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要麼是更晚時期通過貿易獲得的中亞舊式頭盔改造品(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考慮到板片S形曲率與楚科奇傳統頭盔(圖1,12)的高度適配性,以及炭化物分析顯示的本地粘合劑使用證據,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該發現提出了關於東北亞裝甲發展史的兩個重要問題:首先,是否存在通過古代獲得的中亞裝甲技術元素;其次,俄羅斯殖民時期鐵器輸入如何改變本地防護裝備的演進軌跡。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建立涵蓋西伯利亞、遠東和北美地區的比較考古學數據庫,並運用金屬成分分析法確定鐵料來源。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09 16:40
          回复
            由單排窄幅垂直板片構成的頭盔類型在人類歷史上源遠流長:其使用可追溯至錫克索斯人、腓尼基人和『海民』。在東亞地區,這種窄幅板片式頭盔最早見於鮮卑遺存(2-3世紀),並在4-6世紀中國北方的鮮卑政權中得到廣泛應用。中世紀早期突厥人和阿瓦爾人也使用此類頭盔,中世紀盛期則流行於中國和中亞諸國,尤以女真人最爲典型。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鮮卑層壓頭盔的盔頂造型與楚科奇、科里亞克人的球錐形和圓錐形頭盔完全吻合。中世紀晚期,此類頭盔在中央亞細亞和遠東地區繼續使用。
            楚科奇和科里亞克人存在多種頭盔類型,但研究表明,窄幅板片式層壓頭盔實爲亞洲極東北地區最流行的形制。現存可供研究的實物標本和圖像資料極爲有限。通過對現有標本的分析可知,最常見的結構形式爲配備護耳的球錐形或圓錐形盔頂。這一結論亦得到早期研究者的佐證。本次發現的板片正是球錐形盔頂的構成組件之一。同類構件通過皮製束帶依次疊壓連接,盔頂上部保持開放狀態,下部則設有固定所有組件的皮製箍環。類似結構可見於符拉迪沃斯託克國立遠東歷史博物館-保護區收藏的角質頭盔。該標本的盔頂由11塊帶護耳板片構成,其連接方式與金屬層壓頭盔具有顯著可比性:板片通過鑽孔以皮條串聯,各組件末端均設有固定孔位。值得注意的是,角質頭盔板片同樣具有縱向加強筋結構,這種工藝特徵與金屬製品如出一轍。此外,在薩哈林州科爾薩科夫墓地(6-11世紀)出土的女真頭盔中,亦發現類似構造的金屬板片。根據А.К. 涅菲奧德金的研究,這類頭盔主要功能並非抵禦劈砍或鈍擊,而是防護頭部免受箭矢和長矛傷害。值得注意的是,楚科奇人並不常佩戴戰鬥頭盔,甚至在裝備鎧甲時也可能僅使用防護盾牌。
            該板片的製作及使用年代判定存在顯著困難。考古學背景表明板片與喪葬儀式相關,並非意外遺失。但尚無充分依據認爲火葬儀式中使用了完整頭盔。2015-2018年對科里亞克喪葬器具的觀察顯示,器具中出現非完整器物而僅存其零部件的情況並不罕見,這些部件可通過不同渠道進入隨葬品組合。在阿納德爾河以南地區發現的金屬鎧甲板片也較爲常見,例如楚科奇瓦耶日苔原地區或科里亞克高地東部的邁恩格利維格恩河畔。但迄今爲止,既未發現頭盔金屬板片的單獨出土案例,也未在古亞細亞喪葬實踐中發現散落的金屬層壓防護裝備部件。此外,科里亞克喪葬器具中放置古物的現象亦非個案。
            該板片的年代可暫定爲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下限年代判定基於材料特性:А.К. 涅菲奧德金曾提及通古斯人的鐵質層壓頭盔。據其研究,18世紀開始使用鐵材製造戰鬥頭飾板片,而17世紀以前頭盔主要採用骨質板片製作。另據其考證,18世紀中期以前鐵質鎧甲尚未在科里亞克人中普及。至19世紀初,由於實戰需求消失,此類防護裝備的製作和使用逐漸式微。此後鎧甲多作爲家族聖物保存,並應用於儀式活動:如В.И. 約赫爾森記載,在馴鹿競速儀式中,犧牲鹿的主人需穿戴鎧甲進行宰殺儀式。
            該板片的獨特之處在於縱向加強筋的設計,現存科里亞克與楚科奇頭盔圖像資料中未見類似結構。此類加強筋特徵常見於中亞製品(特別是西藏地區)。據此推測該板片可能源自中亞頭盔部件,但受限於東北亞地區鎧甲實物發現量稀少,尚無法形成確鑿結論。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09 16:41
            回复
              關於亞洲東北極地民族層壓盔甲起源問題仍存爭議。В.В. 安特羅波娃曾對此進行過系統研究,梳理了學界關於該地區板甲出現與傳播的幾種主要假說:本土起源說、日本傳入說、北美傳入說以及南西伯利亞文化影響說。針對楚科奇/科里亞克族羣的鐵質盔甲,她指出鐵甲在俄人到來前已存在於東北地區,但其廣泛傳播無疑與俄羅斯鐵器的輸入密切相關。後續研究者А.К. 涅菲奧德金認爲,鐵質層壓盔甲源自更早的骨質原型,這類骨質護甲在鐵器普及前已長期存在,因此鐵甲在類型學上承襲了骨質護甲,僅以金屬板片替代骨質構件。
              窄板式金屬層壓頭盔是鮮卑與女真文化的典型特徵。將庫克瓦亞姆板片與6-11世紀科爾薩科夫墓地出土的女真板片進行對比具有特殊價值。後者雖具有更多組穿孔且尺寸略小,但其與庫克瓦亞姆板片的形態相似性顯而易見:梯形輪廓、長邊分組穿孔、通過側向彎曲適配盔頂造型等方面均顯示出共性。目前雖難以勾勒窄板式層壓頭盔的具體傳播路徑,更不應將楚科奇-科里亞克鐵器與鮮卑女真製品直接關聯,但二者間的文化聯繫具備合理基礎。通古斯-滿族羣體可能繼承了鮮卑制甲傳統,發展出特有的窄板鐵盔製作技藝,這種技術傳統對東北極地民族頭盔形制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影響。但必須承認,俄羅斯殖民者帶來的鐵器普及確實極大推動了層壓鐵甲在該地區的擴散進程。基於上述分析可以推斷,亞洲東北極地居民可能通過與阿穆爾河地區女真人的文化接觸,吸收了窄板式層壓頭盔的核心設計理念。但受物質基礎限制,這些設計最初並未採用鐵質材料(板片多由角、骨等天然材質製作)。至18世紀鐵器廣泛普及後,頭盔板片開始按照天然材質製品的通行樣式進行金屬化生產,其基本結構特徵得以完整保留。這種現象既解釋了阿穆爾河流域與北亞地區鐵質窄板頭盔的形態相似性,亦不排斥後者存在角骨質前身的可能性。
              儘管不能完全排除亞洲東北極地居民獨立發展窄板式層壓頭盔的假說,但其與中世紀阿穆爾河地區文物的顯著相似性不容忽視。此外,目前尚需明確身體護甲與頭部防護裝備的演化過程是否具有關聯性研究價值——即便板片連接方式存在共性,甲冑與頭盔的結構發展軌跡可能源自不同淵源。上述推論表明,該領域亟需深化研究:通過系統分析板片形態演變規律,結合大歷史維度類比研究,方能揭示層壓防護裝備的完整發展譜系。所描述的板片是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初科里亞克鐵質窄板式層壓頭盔構件的典型樣本。該發現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反映了當時科里亞克與楚科奇頭盔頂部的通用設計理念——此時鐵材已在當地普及;另一方面其特有的加強筋構造雖未見於該族羣其他製品,卻與中世紀晚期中亞器物存在形制關聯。從形態學角度觀察,該板片與阿穆爾河地區中世紀考古遺址羣出土物具有顯著相似性。這一發現突顯了亞洲東北極地民族武器傳統的演變路徑、傳播影響機制及裝備構造特徵等研究議題的重要性。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3-09 16:41
              回复
                没准是东方来源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3-10 08:17
                回复
                  这盔一股魏晋味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3-10 12:43
                  回复